打井管井并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49
颗粒名称: 打井管井并重
分类号: S341.3
页数: 3
页码: 83-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70年代农业学大赛运动的推动下,农业机井建设和管理得到了重视和发展。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推广科学浇灌方法,提高农田灌溉效益,实现了井有井房、有专人管理的目标,并取得了显著的农业生产效益。
关键词: 农业学大赛 机井建设 机井管理 灌溉效益

内容

进入70年代,农业学大赛运动更加蓬勃发展,为达到农业生产过“黄河”“跨长江”,当时提出在打井的同时,要抓好机井管理,做到打、配、修统筹安排,管好老井,建设新井。落实好北方地区抗旱打井会议制定的“机井建设八条要求”,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勤俭打井,保证质量;平整深翻,改良土壤;小畦灌溉,渠道防渗;修建井房,固定机手;维修设备,保持完好;加强管理,合理配套,节水,节电、节油。落实维修管理组织,制定机井管理制度,每井浇地百亩以上,实行科学种田,达到高产稳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保农业稳产高产,各级领导都加强了机井建设。1977年时任县委书记邢国俊,到俵口大队蹲点,和大队干部一起研究机井建设问题,制定规划和措施。大北涧沽公社党委书记李树田,亲自深入到机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调查研究,推广经验。岳龙公社党委副书记曹得力,分管打井工作,带病深入到机队,做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了打井工作开展。县抗旱打井办公室把丰台公社东淮沽大队确定为机井工作典型。常年有几个人和大队干部群众一起,摸索机井建设的管理经验,然后进行推广。同时为掌握农田浇灌用水用量等相关第一手资料,还在潘庄公社东塘坨大队建有50多亩地的农场,种植水稻、小麦,适时浇灌,总结经验。常年在农场的有贾玉良、崔廷凯、石怀雨、李学祥、霍玉仁。就这样全县抗旱打井工作风生水起。为加强机井的管理,县抗旱打井办公室曾在1974年、1977年两次进行机井普查,查配套设备、查机井损坏程度、查管理、查效益。普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实现了井有井房、有专人管理。县抗旱打井办公室还组织对机泵手进行培训,组织支农小分队协助社队维护机泵,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社队搞好农田和沟渠配套,机井与地面工程配套等建设,推广提蓄结合、群井汇流、渠道防渗、喷灌等科学浇灌方法,使机井在农业生产上充分发挥了作用,产生了更好的效益。
  1965年至1980年的16年间,全县打井4200多眼,其中1974—1977年的4年间,每年打井都在500—700眼之间。其中大多机井都进行“双配套”,即配有电机、柴油机,实现有电没电都可开井浇地,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子才
责任者
梁洪军
责任者
宋子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