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队伍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48
颗粒名称: 强化队伍建设
分类号: S341.3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描述了抗旱打井工作的历史和经验,包括发扬“一队变三队”的作风,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开展劳动竞赛,以及工人们在困难条件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
关键词: 抗旱打井 革命化 专业队伍 规章制度

内容

为落实市抗旱打井办公室要求,把井队建设成思想好、干劲大、纪律严、技术精的革命化专业队伍,县抗旱打井办公室提出要发扬“一队变三队”的作风,既是打井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县队及公社队都建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成井工艺,安全操作规程等,还经常开展劳动竞赛。记得1977年3月29日下午。县革委会农业办公室召开学雷锋革命竞赛动员大会。会上,各单位纷纷发出挑战和应战,县三八女子打井队还向男子505机组提出挑战,很快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营造了为农业大干快上做贡献的浓厚氛围。有一年在赵庄公社大杨大队打深井260米,为解决机子等技术难题,机长吕福林连续7天7夜没休息。一次在丰台公社南埋珠大队打井,井刚打到十几米深,井锥掉在井里。工人蒋跃申不顾自己的安危下到井底,在一人多深的泥浆里连扎了几个猛子,终于把井锥捞了上来,保住了井眼。
  1974年春,为建丰产带,实现地上水、地下水“双保险”,保障150亩地一眼井,县抗旱打井办公室组织了丰台大会战。调集了县队和部分公社队的30多台钻机,还从县第二化肥厂借调24名工人参加。指挥王绍伦,下设技术指导组,人员有刘万生、杨明利、张洪富、刘立生;电法组(即测井组),人员有赵炳华、王立然;报道组人员有张大勇、林远、岳振太。当时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的陈庆发总去,写了许多报道,有的上了天津日报,有的在天津广播电台上播放。技术指导组最辛苦,他们每天不管风天雨天都要下到各工地指导工作。当年20多岁的张洪富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不分白天黑夜地下工地,自行车有时坏了就步行。有一天为了赶时间到几个工地,他借了一匹马当交通工具,一天下来,他的屁股都磨破了。这次会战到当年的9月结束,共打井300多眼,受到了领导的好评,老百姓的赞许。随后还搞了岳龙会战、潘庄会战。1974年秋至翌年春,抗旱打井办公室还抽调人员参与了卫星河的规划、施工。
  打井工作只要一开工就不能停下来,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风天雨天,严寒酷暑。所以蚊叮虫咬,磕磕碰碰,冻伤、皮肤晒破对他们来说是常有的事儿。1976年大地震时,许多工人顶着家庭人员伤亡的压力,身心的痛苦,不误工时,舍小家顾大家。县队王宝安地震时与工友李俊友、鲁利国住一屋。20出头岁的李俊友被砸身亡,他被砸腰椎骨折,后被转到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市机电学校为救伤员停课,建起的临时医院治疗3个月。他回来伤未痊愈,就闹着要上班工作。
  震后,潘庄公社井队在朱头淀当台大队打井时出故障,为抢修争取时间,工人杨福生冒着雨,光着脚,往返20多里路从厂取回齿轮配件,他们连续奋战10个昼夜,打成震后第一眼抗震井。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子才
责任者
梁洪军
责任者
宋子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