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不断更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47
颗粒名称: 设备不断更新
分类号: F302.1
页数: 3
页码: 78-80
摘要: 本文描述了天津地区抗旱打井工作中打井设备的发展历程。最初,县机井队只有一台人工打井机,效率低下。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引进了第一台钢丝绳冲击式钻机,大大提高了效率。随后,该钻机在全县各公社机井队普及使用,并通过钻研技术和经验积累不断改进工作效率。60年代末,县机井队引进了更先进的300型转盘式钻机,实现了操作机械化。到1976年,抗旱打井办公室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力和充足的设备,并在唐山大地震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调拨。
关键词: 抗旱打井 打井设备 钻机 机井队 效率提升

内容

县机井队最初只有一台人工打井机,即用人力并借助竹弓弹力使锥形钻头冲击地层而钻进。这种靠人力踩踏作工的钻机效率低,打一眼五六十米的井,要用十几天甚至20多天的时间。到60年代的中期,县机井队引进了第一台150型钢丝绳冲击式钻机,俗称“磕头机”。这种机子由河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天津附近的固安县农机厂生产。于是1966年7月队里派李景堂带领贾仲书、平锦华、王建东,到该厂学习使用操作技术一个月。他们回来后,队里就立马组织人力、物力在大北涧沽村用这台机子打了一眼深度为150米的机井。当白哗哗的水流涌出井口时,在场的干部职工和村民欢欣鼓舞,笑声、掌声、呐喊声响成一片。
  1967年县机井队引进了第二台150型钢丝绳冲击式钻机,随后这种钻机普及到各公社机井队。那时职工们钻研技术很认真,很卖力气,并摸索出许多打井经验。如工人站在打井口,手摸上下运动的钢丝绳就能判断出井锥打到地下什么土(岩)层,根据土(岩)层再掌握进锥速度,并编成“紧打沙层慢打泥,不紧不慢打沙泥”等顺口溜。到1968年县队150型钻机已达6台,机长分别是贾仲书、李宝华、王建东、姜玉华、朱克勤、王炳存。这一年,在河北省水文地质队的帮助下,我们还学会了电法勘测地下水资源。第一任电法组组长是张大勇,电法勘测为观测地下水分布和动态等提供了依据。
  到60年代末,县机井队就有了300型转盘式钻机,这种钻机比150型钻机有了质的飞跃。它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使用方便,机械分解性能较好,成本较低,实现了操作机械化,可算作是“鸟枪换炮”了。那时打井设备都是由市里统一调拨,到1970年初300型钻机达到4台,其中常期使用的有3台,即分为3个机组,301机长是姜玉华、302机长是吕福林、303机长是王建东。每个机组配有12人,打井时三班倒,每班4人。当时打井收费是按进尺深度计算,其标准是:1—100米,每米9元;101—200米,每米11元;200米以上每米14元。如用大管,增收管费50%。那时用电紧张,经常停电。为保障停电时也能工作,当时所有钻机都配有发电机,其中300型钻机是“双保险”,每台钻机配两台发电机。那时县队光发电机就有24台套。到1976年抗旱打井办公室的实力已经很雄厚了,那时机动车辆较少,可抗旱打井办公室达16辆,其中吉普车1辆,解放牌汽车4辆,南京“嘎子”2辆,140、130汽车各一辆,大拖车4辆、小拖车3辆。那时许多单位,包括县革委会,时常找抗旱打井办公室借用车辆。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我县是重灾区,全县震毁机井近1300眼。为加快震后恢复农业生产,市抗旱打井办公室派人来我县指导工作,并先后调拨300型钻机4台、516型钻机6台,那时150型冲击式钻机在县队基本取消了。到1979年底,全县有300型钻机12台,516型钻机14台。打井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打井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子才
责任者
梁洪军
责任者
宋子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