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的摇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41
颗粒名称: 农业机械化的摇篮
其他题名: 记宁河县农机化学校
分类号: F320
页数: 13
页码: 60-72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县农机化学校工作的经历和感受,回忆了他在这里度过的20年时光,表达了对这段工作经历的激动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将其记录下来的想法,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个机构。
关键词: 农机化学校 工作经历 回忆 记录 重要性

内容

作者简介
  龚如宽,男,1937年7月28日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东淮沽村人。1957年至1976年在丰台农机站、宁河县农机站、宁河县农机局工作。1977年至1997年任宁河县农机化学校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1997年退休至今。
  农业机械化的摇篮
  记宁河县农机化学校
  龚如宽(82岁)
  我参加工作就在县农机系统,一干就是40年,虽然我退休20多年了,可每当回忆起在县农机化学校20年工作的日子,我的心情就激动不已,觉得应该把她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晓为好。
  筹建学校
  1971年我从基层农机站调到县农机局财务科工作,1977年孙联民局长找我谈话,说局里研究想建一所农机培训学校,主要是培训农村拖拉机驾驶员、农机管理干部和修理工。主管副局长张瑞田兼任校长,让我任副校长,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当时我就感到压力很大,但服从了组织决定。校址选在廉庄公社孟庄村西,征地69240平方米,教师都是从农机系统抽调的有一定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老农机”。我们是一边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农机管理干部和修理工,一边建设学校。当时正是地震之后,为保证员工和学员的的安全,先建的是简易防震房,后来才建的砖瓦结构的正式房。教学设备也很简陋,有些都是自己制作。为使农机在震后重建家园和农业生产上更好的发挥作用,教师认真教,学员们都刻苦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拖拉机驾驶员。
  1978年,天津市革委(【1978】革办函69号文件)批准在5个县各建立一所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分为农技、农机、电力、水利、畜牧、林业等几个专业。文件指出学员从本县今年报考中等专业学校的高中考生中择优录取。5个县的农业中专学校的总规模为28个班,1280人,分两年招齐。今年招14个班,640人。其中武清县4个班200人,宝坻县3个班120人,蓟县3个班120人,宁河县2个班100人,静海县2个班100人。学制为两年,毕业后由市计委下达指标,由各县统一分配。各校办校经费,由财政部门按规定拨付。这个文件下达县里后,据说有不同意见,时任县农业办公室(简称农办)主任张润臣积极筹办,协调财政、教育、人事等部门,因我们正在建设农机培训学校,就把2个农机专业中专班的任务交给了农机局,从报考中专的考生中录取了102人。
  中专学生录取后,面临的问题,一是师资,专业课的教师没问题有王仁辅、董义、许印祖、王志静等,缺的是基础课教师,我们同教育部门协调,当时教育部门教师也不足,没办法,就从落实政策的教师中调来一部分,有张伯林、王瑞年、靳竹泉、黄金男、李鸿忠等;又从当年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一部分,有杨志旺、于瑞森、马广印、董学春、黄连奎、陈志伟、孟宪臣等;还聘了部分代课教师,有李鼎昌、陈秀玉等到校任教。二是校舍,当时培训拖拉机驾驶员,校舍还够用,可增加了100多名住宿学生,校舍就紧张了,我们又抓紧建设。同时我们组建相应组室,明确了负责人。办公室董学春负责,教研组张伯林负责,教练组(负责实习课)许印祖、王志静负责,后勤组王瑞年、靳竹泉负责,财务室冯文芹负责,医务室张凤祥负责。这些人员基本到位后,在1979年3月3日举办了开学典礼,县农办主任张润臣、农机局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标志着我县农业中等专业学校正式成立。
  中专教学
  农业机械中等专业学校,我县是首次创办,这两个班学的专业是农机修理与应用,也就是培养农机专业技术人才,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此,我们按照天津市第二教育局的要求,参照河北省廊坊市地区农机学校的专业设置,组织了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分为基础课、专业课、辅助课和实习课。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教师不仅教基础课,也教专业课。基础课有数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数学课由李鼎昌、马广印任教;机械制图由黄金男、杨志旺任教;金属工艺由李鸿忠任教;专业课有农机原理、农机修理。农机原理由王仁辅、董义、许印祖、杨志旺等任教;农机修理由许印祖、杨志旺、于瑞森、黄连奎等任教,实习课由许印祖、王志静、陈志伟任教,并组织实习活动等。使我感动的是,当时是边建校边教学,学校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可教师和员工们都对工作人认真负责,为把课教好,他们牺牲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认真备课,为教好课,他们千方百计找教材查资料,自己购买辅助教材,没有教具自己制作,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农机化学校录取的102名(男78人,女24人)学生,往届生占40%,应届生占60%,年龄最大相差6岁。往届生在报考前都在各行业工作过,有一定工作和管理的经验,在分班时我们就选出部分担任班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甲班(52人)班长李云龙、副班长杨淑敏、学习委员李桂福、生活委员李树春、体育委员郑永兴。其他学员有:邢少森、李开成、王会娟、程树元、陈汉民、刘焕永、刘万祥、苗树田、苗德顺、韩金树、李永生、李福义、李贺福、王云福、谈建国、王来峰、王国生、陈文香、姜春波、运新军、傅桂林、刘增海、董志英、刘兆国、季学成、韩凤会、李克义、李桂奇、郑连祥、李家兴、冯和兴、冯文元、王连怀、杨玉涛、王志友、尹文祥、张富清、刘希荣、刘淑玲、董青春、蔡金秋、董末秋、崔庆营、蒋跃兰、庞瑞英、曾庆来、王淑云。
  乙班(50人)班长傅连君、副班长廉宗文、学习委员李贺忠、生活委员周绍信、体育委员甄立人。其他学员有:刘玉海、刘克水、张振岩、张瑞金、李金胜、张顺生、张贺荣、李宗潮、张良、陈绍发、王桂章、翟仲明、马玉贤、李恩英、段玉兰、张宝岭、郑恩瑞、李永柏、张文、冯全虎、曾祥潮、王桂珍、赵国霞、张秀娟、王晓怀、蔡秉权、张建华、彭树安、李凤超、郭继宏、韩振北、刘太民、兰茂才、张树明、王洪元、任荣明、孙丽萍、王志萍、于永水、钱长义、石金龙、关景安、李春来、孟兆萍、傅会霞。农机专业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知识,他们都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向老师求教,很多同学为把知识弄懂,晚上自觉到教室上自习课,有的回到宿舍怕影响同学休息,就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自学。有些同学周日也不回家,在校坚持自学,整个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为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农民、工人的劳动本色,我们积极组织了实习活动。在夏收季节,我们组织学生到孟庄村帮助生产队收割小麦。1979年暑假,组织学生到县水泵厂、县缝纫机配件厂、县农机修造厂的机加工车间实习,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按照所学机械制图和金属工艺的知识,上机床亲手加工机器零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运用,提高动手加工生产能力,在实习结束时,学生们恋恋不舍离开工厂,都感觉到学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980年9月至11月,我们让学生回到本公社农机站实习,每月3日至7日到学校领取生活费(每月13.50元),实习教师到各公社巡迴督导,并在学生中明确学习组长。苗庄公社16名学生,实习组长张瑞金、苗树田,宁河公社12名学生,实习组长廉宗文、甄立人,丰台公社11名学生,实习组长李云龙、李树春,潘庄公社9名学生,实习组长周绍信,板桥公社8名学生,实习组长王桂珍、陈汉民,大北公社6名学生,实习组长李贺忠,俵口公社6名学生,实习组长杨淑敏,岳龙公社6名学生,实习组长翟仲明,北淮淀公社5名学生,实习组长郑永兴,大辛公社3名学生,实习组长任荣明,任凤公社2名学生刘兆国、季学成,大贾公社2名学生李桂福、刘玉海,造甲公社2名学生冯和兴、冯全虎,董庄公社2名学生王连怀、刘淑玲,东棘坨2名学生杨玉涛、石金龙,赵庄公社2名学生李宗潮、王志友,芦台公社2名学生尹文祥、张贺荣,廉庄公社2名学生傅连君、蔡金秋,赵本公社2名学生张树明、钱长义,南涧公社2名学生李金胜、陈绍发,学生们到本公社农机站后,积极投入到农机具修理,农机秋收,农机耕地当中,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这些学生毕业后,于1981年5月县里统一分配到各公社、农机系统(县直各部门)、财政系统,除此之外还分配到南郊区(现津南区)2人(刘太民分配到葛沽镇,翟仲明分配到双闸镇),分配到天津板桥劳改农场4人(邢少森、王桂章、任荣明、李贺福),后来李贺福调回宁河公安局。
  1983年之后,随着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分配到原单位的这些学生,不断充实到乡镇、政法系统、财税系统、金融系统和县直各部门,他们在各种岗位上得到锻炼,成为工作骨干,一部分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到目前为止担任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有30余名。有宁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文,宁河区人大财经委主任张振岩,宁河区人大法制委主任韩金树,芦台镇人大主席于永水,潘庄镇人大主席崔庆营,廉庄镇人大主席张顺生,岳龙镇人大主席曾祥潮,大北南涧镇党委副书记张瑞金,七里海镇副镇长刘增海,东棘坨镇副镇长韩凤会,北淮淀镇副镇长李凤超,宁河区银政办主任李树春,宁河区工业经委书记傅连君,宁河区计生委书记李宗潮,宁河区商务委书记李桂福,宁河区党校常务副校长杨玉涛,宁河区纪委副书记赵国霞,宁河区政协专委办主任王连怀,宁河区工商联书记王来峰,宁河区信访办主任王云福,宁河区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杨淑敏,津南区建委主任刘太民,宁河区建委工委主任李桂奇,宁河区人防办副主任刘玉海,宁河区卫生局工委主任钱长义等,还有10多名享受副处级待遇,他们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技能培训
  农机专业中专学生毕业分配之后,学校就没有再招收第二届中专生,而是又继续进行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技术服务,年培训能力在3500人至4500人。1984年我由校长改为校党支部书记,程桂珍同志任校长。1990年天津市第二教育局下发(津二教农【1990】25号)文件,将全市12所区县农机化学校纳入成人教育管理,我们在原来培训的基础上,扩大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进行汽车驾驶员的培训,每年为社会培养合格汽车驾驶员1500多人。1995年我和程桂珍同志先后退休,杨志旺同志任书记、校长,在他的领导和全校员工的努力下,职业技能培训有了长足发展,我退休后每年都到学校看看,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
  2008年天津市涉农产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我县农机化学校资质进行审查,并通过认定,准予承担涉农产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相应培训任务,主要是: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农业机械操作工、农机轮胎修理工、喷油泵修理工、农机液压系统修理工、农机内燃机曲轴修理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操作工、植保机械操作工、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人、农机营销员、农机服务经纪人、挖掘机驾驶员、推土(铲运)机驾驶员、装载机操作工、设施农业机械操作工。并按照天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依法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500多人,各类技能人才1200多人,而且逐步成为常规化、规范化,有效地促进了农民职业素质的提高。
  为进一步推进农机职业技能人才的开发,使其健康有序发展,我县农机化学校,在2012年开展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投资400多万元,对教学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改善了教学条件和环境,满足了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要求,实现了对农机技术的教学、推广、试验、鉴定等多功能服务,每年培训由原来的3000左右人,到现在的4500人以上,促进了农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贡献。2012年我县农机化学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首批全国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看到现在农机化学校的发展变化,我深感欣慰。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志旺
责任者
龚如宽
责任者
龚如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