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的年画和花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38
颗粒名称: 丰台的年画和花会
分类号: J218.3;J825.21
页数: 12
页码: 48-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丰台木版年画的历史和制作过程,包括其起源、题材、画法以及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通过自家世代从事年画制作的经历,描述了年画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影响,并介绍了近年来丰台年画在国内外的认可和推广以及丰台民间花会的分类和代表种类,包括文会、武会、艺术表演和杂耍四大类。其中,文会类包括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编演的折戏,武会类则包括武术类花会,艺术表演类包括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结合具体内容而编演的花会,杂技类则以民间杂耍和杂技艺术融与其中。
关键词: 丰台 年画 花会

内容

作者简介
  董德纬,男,1935年出生,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北村人。1953年宁河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1955年在廊坊师专进修后在安次县教学。1973年在本村年画工艺厂任技术老师,1979年在丰台镇中学任美术老师。2003年任宁河县老年大学国画老师,2008年被定为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丰台木版年画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北方书画院一级画师、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天津市海河书画院研究员。作品在天津市书画展中多次获奖。
  丰台的年画和花会
  董德纬(85岁)
  年画
  我家是年画世家,在清代晚期,外祖父家开设《义盛做》画铺,第一代是孙富,我的曾外祖父。第二代是孙明义,是我的外祖父。第三代是母亲孙书凤。母亲和五位姨母都是年画能手,精通全部操作过程。受她们的影响,我也学会了年画制作,到我这已是第四代。2008年确定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被定为东丰台木版年画第四代具有代表性传承人。
  东丰台木版年画始于明代末期,盛兴于清代中晚期,直到民国三四十年代。从我家保存的一部旧账本上可看到与我家《义盛做》有来往的画店达80多家。我童年时代每到冬季春节前,丰台镇街墙上到处都是年画,尤其是整条东大街两边的墙上,除了各家的门口外全贴上了各种年画,上下几层横幅竖幅全有,当作挑选的样品。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前来看着玩,各地的客商挤满了全街,挑选样品并记录下来,然后进店批发购画。丰台镇大小旅店常常全部客满,餐馆饭店酒楼生意火爆,特别是到晚上掌灯以后,会有几十个卖烧鸡的小贩,左手提灯,右手挎着篮子叫卖不绝,整个街面热闹非凡。
  东丰台年画与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截然不同。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都有浓郁的地域和乡土特点。以胖娃娃抱鱼为例,杨柳青人画的鱼是金鱼,而丰台守着河岔水沟,没有金鱼,就地取材,年画用的是鲤鱼。
  丰台年画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特别是面部和手部,画法为写意。套版颜色较多,一般是7块木板,即一块墨线条轮廓板,6块单色套版。套版是单一色,多为画面细致繁杂部分,大面积着色多为手工操作,尤其是人物面部的勾画细腻。脸部分3次染白粉,前两次染白粉较厚重,第二遍染粉后,在上面染水红色(多为玫瑰精),待干后再第三次蒙染一次淡浅的白粉,罩上红色,成为白里透红状,十分柔和美观。
  人物眼睛的画法十分讲究,称之开眉眼。眼睛的上眼线为重墨,眼球也为重墨,眉毛与下眼皮浅条,均为浅墨。眼球又分为死眼与活眼,活眼是在重墨上眼皮下画重墨半圆形,中间重墨眼睛点。待重墨干后再用浅墨画上眉毛与下眼线,再在眼球里染上浅墨,眼睛即成。口的画法也是先用深红色划上嘴的轮廓边线,再用浅红色染上轮廓的内部,口即成。鼻与耳朵只用浅褐色,在墨线上重勾一遍即成。整个画面着色完成后,再上一遍装饰性的金粉,显的整个画面生动美观,金光闪闪。
  东丰台年画早期多为民间崇拜的神像,主要是灶王、财神、门神等。后来渐渐出现神像以外的题材,如娃娃美人、吉瑞图案、耕织图、王小卧鱼、埋金得子,乃至发展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曲等,如白蛇传、拾玉镯、三岔口、大溪皇庄、七侠五义、三侠剑、蒋伯芳棍扫萧金台等。爱国主义题材的有洋人火烧圆明园、林则徐虎门销烟、唤醒同胞抵制洋货、戚继光抗倭等。
  东丰台年画的尺寸有全开(2×4尺)、三开(3×1.5尺),横竖画面全有,还有竖长条窗户帮,只贴在旧式窗户的两旁边。一般是美人图较多。早期各个画铺的半成品套版部分,分发到各家各户,画成成品再送交各画铺。当时有“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说法,各家的妇女都加工年画,男人经商。所以丰台地区曾有商铺300多家,成了中国北方一个十分重要的年画集散地。
  东丰台年画由盛而衰是由于日本鬼子侵略。冀东沦陷后,日伪政府强行掠夺丰台画铺的大量古版,运往东北,以充作满洲文化,使丰台年画遭受伤筋动骨之灾。“文革”中,丰台年画被当作“四旧”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古版和年画被毁,有的户把古版劈了当柴禾烧了,有的当了搓板用。在上世纪70年代,天津外贸恢复传统工艺品出口业务,把东丰台年画列入挖掘项目,宁河县商业局派技术人员张宗泽到我们丰台北村组建了工艺品厂,当时我和刘竹林师傅一起招收职工达36人,创作的作品每年都参加广交会,使作品走向了世界,创了外汇,为村增加了收入,也使丰台年画得以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使丰台年画有了长足发展。2008年丰台年画被天津市政府认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和侄子董静分别被认定为丰台义盛做年画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
  由于东丰台年画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0年丰台年画在上海世博会上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关注与青睐。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多次来丰台考察,并于2011年2月4日在今晚报上发表《东丰台年画》一文,对东丰台年画作了较为详细介绍。中国著名作家柳萌也多次来丰台考察了解。2011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汉学家李福斯,日本学者、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事务局长三山陵也来丰台“义盛做”考察和欣赏珍藏了百年前的旧年画。中央电视台、宁河电视台、天津今晚报、天津每日新报、新华网等媒体分别作出了宣传报道。
  花会
  丰台民间花会,据传说是从元代开始的,当时以小型杂耍和民间故事演变而成,在节庆日自娱自乐。到明清时代,随着商贸的发展,逐渐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的花会,有历史记载不重样的就有26道,赶上出全会的年景,演职人员有近千人,大街小巷布满花会,观群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宁河县文化馆馆长单佑权对这些花会进行过整理,归纳起来可分为文会、武会、艺术表演和杂耍四大类。
  文会类,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及折戏编演而成,以演唱为主。如北村的“太平华”(俗称跑旱船、游西湖、八大怪)。此会由《白蛇传》中游西湖和水漫金山两折戏组成。道具为装饰华贵的两条彩船,一船坐许仙和王道子,一船坐青蛇和白蛇。演唱时两船并在一起,在民乐队簇拥下,用昆曲表述许仙对白蛇的爱慕之情,由8人装扮鱼、蚌、蟹、虾、蛙龟(俗称八大怪)等,表演时穿梭于两船之间,展示各自形体动作,两折会交错进行,惟妙惟肖,生动活泼。1948年至1953年我是此会白蛇的扮演者,此会有唱词24段,目前已基本失传。此会在70年代曾两次代表宁河县参加天津市花会调演,被认定为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村的“文明歌”又称饯别。此会是《西厢记》中莺莺道送张生进京赶考一折。表演中两顶彩轿中分别坐着张生和莺莺,两旁众多丫鬟和书童相陪,走走停停,用昆曲演唱,民乐伴奏,缓缓前行,有时跑圆场表演。东村的“塞上曲”又称昭君出塞。此会以昭君出塞为故事内容,演唱时前方行走8个宫娥,手持彩灯,引领者装饰华贵。漂亮的銮舆,内坐昭君娘娘,由车夫推着,在伴唱者和乐队簇拥下边走边唱,抒发离别之情。“征西歌”,又称扫边关。此会以郑成功父子攻打台湾为内容。表演中,一中年妇女坐小车中,送丈夫出征,车旁两个丫鬟,前边是郑成功将军,背弓挎刀,身穿黄色马褂,脚蹬朝靴,手持马鞭,在民乐队簇拥当中边走边唱。“碌碡会”,又称扭轴会。表演道具是布和长杆制成轧芦苇的石碌碡,由一中年妇女带领一双儿女,手推碌碡辗轧芦苇和织席的情景,在民乐队的簇拥下,以唱为主,唱腔婉转凄凉,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场面。还有一些已经失传,就不列举了。
  武会类,丰台镇商贾云集,为保护商户出现了许多民间武行,练武的群众越来越多,为寓教于乐,便产生了一些武术类花会。如北村“庆英事”,俗称莲花湖。是以《三侠剑》中胜英收复台湾为故事内容,胜英身着米色大靠,带领兵攻打台湾的莲花湖寨主韩秀,韩秀及胡兵卒身着软甲,头插雁鸡翎,双方列阵,穿梭对武,单兵对打,双方展示队形在旌旗和锣鼓映衬下很壮观。“少练会”,此会表演时在旌旗映衬下,以散打为主。演员都是练武人士,着各色服饰,脚穿薄底战靴,手持刀枪剑戟等兵器,个个非常英武。有单打双打,独个表演等,展示武术门类的各种技能。“万缘事”,俗称藤牌。此会是牛皋大战杨么的武打表演,两个阵营在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中对打。牛皋身穿黑色回族大靠,手持长枪,率领手持各种兵器的兵卒,胡将杨么身着白色大靠,统领手持各种兵器将士,将对将,兵对兵,各展身手,像京剧武打场面,非常壮观。
  艺术表演类,此类花会主要是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具,或是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结合具体内容而编演的花会。如孙庄子的“竹马事”,又称竹马会。据说这个村有个姓徐的厨师在皇宫御膳房任总厨师,在他退休时皇上御赐给他一道会叫“竹马”。内容是萧太后在侍卫和女官的陪同下,骑马打猎的情景。表演中,演员身挎用竹片和布扎制的竹马,背弓带剑进行表演,马的佩饰和演员的服饰都以黄色为主。出会前,都要先到孙庄子迎接后才能演出,并把它安排在会首。南村的“同庆歌”,又称高跷。它的特点是腿高约4尺,表演难度较大,配有10多个高凳,由服务人员扛着,以备演员表演完休息用。又如表演“鲁智深醉打山门”“打渔杀家”“渔樵耕读”等,打逗场面活泼精彩,表演细腻,锣鼓点和音乐伴奏非常新颖。东村的“神兽图”,又称舞狮子,它的特点是狮子个大,数量少,以文舞为主。雌雄狮在举绣球的引逗下,做跳、抓、滚、逗等动作,难度大,费力气,所以舞狮人经常轮换。西村的“避瘟圣会”又称篓子灯、五鬼闹判。该会的角色是判官和各种鬼怪,道具比较新颖,判官是用一把太师椅,用布把4腿糊上画上脸谱,椅背糊布涂黑,下放一条两米长竹片,涂黑作纱帽,人头伸入椅内双手拿椅子在肩头玩耍。各种鬼怪用竹篓糊布,画上各种脸谱,人头插入篓中双手举篓玩耍,花会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以驱邪、祈祷新的一年远离瘟疫。此会一般是正月十五灯节夜演出,是群会中最后一道会。还有“打花棍”“太平鼓”“驾鼓令”等。
  杂技类,此类会主要以民间杂耍和杂技艺术融与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东村的“万善事”,又称中幡。这个会的道具是用10米多高的大竹竿。上挂绒布大挑上写“南无南海圣母保幡”,上端大小三层伞盖,两边各挂大铜铃15个,由一壮汉双手举舞,上下左右翻飞,顶、牙、肩、肘交替进行,有时两幡同舞更是叫绝。“舞坛会”,该会在鼓乐声中,用一大瓷坛,由6至8人围成一圈,由一人把坛子扔到空中,另一人用头顶,或用脖颈、肩肘、腰挎接住,玩的是惊险和技巧。“石锁会”,在鼓乐声中,8名壮汉身着彩衣,头扎彩巾,手持石锁有扔有接,50多斤的石锁如篮球上下翻飞,既要有力气,又要有技巧。还有一些不列举了。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德纬
责任者
董德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