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85
颗粒名称: 创业
分类号: E249
页数: 4
页码: 188-19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创业兵团初建时,青年们为了看电视,买了一台二手电视机。兵团土地地势低洼,盐碱易涝,农作物产量低。为了改善情况,兵团计划改造沟渠解决排灌问题。青年们通过艰苦努力修建斗门,利用草资源割草并出售,养殖猪马牛等副业,利用苇地制作苇帘增加收入。到1969年,兵团固定资产约4万元。
关键词: 创业兵团 青年 电视

内容

初建时,创业兵团没有电视,每天晚上青年们拉着队伍到杨花庄去看电视。时间长了,青年们不想给村子添麻烦了,就想自己买一台电视。1967年11月中旬,青年们把苇坑抽干,逮了不少鱼,舍不得吃,把大一点的鱼卖了500元,从北京买来一台二手25英寸黑白电视机,在食堂屋后架起高高的天线杆子,自此青年们不用外出看电视。
  创业兵团的土地面积不少,但地势低洼盐碱易涝(地面高程2.8至3.2米)。由于原苗庄扬水站灌区的干、支、斗、毛渠工程不配套,灌排水困难作物产量很低。196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播种面积852亩,原粮总产量68226斤(折合成粮6013斤)。其中水稻播种170亩,单产110斤,总产26962斤,折米18877斤。夏季粮食播种小麦200亩,单产45.5斤,总产9106斤;玉米播种2亩,单产190斤,总产380斤。高粱播种350亩,单产87斤,总产30632斤;大豆播种100亩,单产6.6斤,总产665斤;杂粮播种30亩,单产15,7斤,总产471斤。
  为改变这种低产局面,历任兵团干部都认为,需要改造沟渠,解决排灌问题。1968年5月16日,创业兵团制定了“除涝治碱工程”规划。本着逐年配套的原则,经苗庄扬水站同意,决定改建七支(又叫凤凰台)斗门一座,新建支渠、斗门3座,排水涵管2处。七支斗门由扬水站拨给91吨物料,依靠青年自己的力量来完善配套建设工程。
  修建闸涵所用的石料,青年们到芦台摆渡口装船运到田庄坨河边渡口,卸下后再倒运到工地上。创业兵团缺少运输车辆,知青男女搭配结组运输。10个人拉一辆车,从田庄坨过板桥、盆罐村,往返几十里土路,硬是把上百吨的物料倒腾到工地。在3月28日动手修建斗门,干到清明节后完工。青年中有不少的能工巧匠,如郭兆新、赵克敬等都是垒石头活儿的高手。他们还在七支斗门上刻上一副对联:“杨花荒里起歌声,凤凰台上写诗章”。以此表达知识青年的艰苦创业决心。
  创业兵团的土地沟渠埝埂居多,土丘荒洼野草繁盛,多有芦草、稗子草。1968年夏天,为了利用草资源,兵团专门划出一个班搞副业割草。女青年王汝琴,不顾腰肌劳损,带病出勤,在打草的斤数上一连几天都是第一位。青年们大干了20天收获麦黄草9万斤。当年秋后,卖掉8万斤畜草,收入3500元,解决了部分生产生活开支问题。还饲养马4匹、牛8头,养猪30头。猪场饲养员陈洪祥、张英杰经营的猪仔品质好,周围村社员纷纷找上门来购买。
  创业兵团在凤凰台西北有一片苇地,为了利用这一资源,1969年入冬以后,从板桥供销社联系销售渠道和技术指导,创业兵团发动青年在农闲中用自产芦苇打建筑用和砖厂用三种规格苇帘,男青年按照尺寸要求整理苇子,女青年搓麻绳,在饭厅、会议室和屋前向阳空地上,一片繁忙。大家的两只手被寒风吹的粗糙得像木锉,不少人的手被苇子扎破了,苇帘交售后平均每片可赚2元多。
  经过青年们辛勤劳动,创业兵团逐渐积累一些家底。到1969年创业兵团固定资产情况是:房屋47间(内13间瓦房),机井2眼,20KW变压器1台,胶轮大车2辆,铁轴车1辆,10马力高速柴油机2台,4.5和7.0电动机3台,6寸水泵2台,炮式泵1台,粉碎机1台,打米机1台,固定资产折价约4万元。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守魁
责任者
郭兆新
相关人物
赵克敬
相关人物
王汝琴
相关人物
陈洪祥
相关人物
张英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杨花庄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凤凰台街道
相关地名
田庄坨
相关地名
盆罐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