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搬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79
颗粒名称: 七次搬迁
分类号: G639.282.1
页数: 3
页码: 172-174
摘要: 这段文字描述了宁河中学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期间多次迁移的历史。学校在军阀混战中多次被卷入战火之中,校舍屡次被军队占用或破坏,学生和教职员工也不得不频繁转移校址。最终,在1940年修建了新的校舍,学校结束了七次搬迁之苦。
关键词: 宁河中学 军阀混战 迁移

内容

迁入新建校舍,人们以为从此学有定所,可以专心志致学习了。然而军阀混战,不仅百姓过不上几天安生日子,学校也被卷入连年的战火中。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吴佩孚)奉(张作霖)战争爆发。10月底11月初,奉军张宗昌部大败直军,占领了山海关、秦皇岛、唐山、芦台等地。10月31日宁河中学校舍被奉军占用,学校停课,学生回家避难。
  1925年2月,奉军调走,正准备修理校舍,而新来的军队经商会怂恿强行迁入,杜书田校长向县属呈文商会有意破坏教育,经县长孙鹤清邀商会代表调解商定:学校开学后即须考试,为第六班毕业,在正月二十日后安排考试地点;校房屋及一切物品,由商会负完全保管,如有损失,商会负完全赔偿责任;定期为军队另行找房。3月,商会不履行所定条件,全体学生自行集合赴县公署要求县长为军队另找房屋,以便修理校舍筹备开学。县长又请陈体仁(芦台人,芦台一小首任校长,一生执教,1942年去世)向商会代表廉竹川商议数次,以军队既已占用校舍,难以迁出,商定:商会为学校借芦台镇北街董姓房屋为临时校舍;商会助校洋五百元作为修理暂借校舍费用;校家具商会向军队索还,不能索还的仍由商会负责保管。4月,招入新生开学,第六班学生补习课程,并举行毕业考试。然而开学不足一个月,所借用校舍又经商会指引军队占用。不得已将学校迁移县城内(今宁河镇)校董齐燮元宅内继续授课。
  1926年,因齐翰卿家属拟从上海迁回,提前来信索要房屋。至此,校舍又无着落。8月学校停办,学生另找他校求学,学校发给第十、第十一班学生转学证书。1927年,又借用县城内(今宁河镇)高级小学校的一部分及齐家义塾旧址(由齐燮元家族出资兴办的免费学校)房屋筹备开学。8月招收的第十二班学生,在20日开学。
  1928年6月,齐氏义塾又被军队强占,学校只好暂住杜书田校长的住宅(宁河镇南街)维持教学。1930年,在宁河镇所借房舍不能满足学校所需,即迁回芦台,租芦台中街原当铺房舍(五村194号)继续上课。1934年8月,重修芦台东大营校舍,师生方得已迁回学校,结束七次搬迁之苦。1940年,在抚万堂北侧,兴建了子明室,是为纪念捐资人、校董刘子明而建。这是一处综合行政建筑,内有会议室、庶务室、会计室、校长室和教员预备室。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孟昭林
责任者
吴佩孚
相关人物
张作霖
相关人物
杜书田
相关人物
孙鹤清
相关人物
陈体仁
相关人物
齐燮元
相关人物
刘子明
相关人物
张宗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芦台一小
相关机构
宁河县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秦皇岛市
相关地名
唐山市
相关地名
芦台街道
相关地名
竹川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宁河镇南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