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书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51
颗粒名称: 拼命书记
分类号: K828.9
页数: 2
页码: 98-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75年,天津日报发表了王印轩党支部书记的事迹,他通过积极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想引导和实践,带领村民建立了纸箱厂、修配加工厂,并进行土地综合改造和治理,发展果树和蔬菜等多种经营。他的努力使得全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他的事迹启发了其他农村干部,如刘焕宽、邵福生、李印生、王银增、董云来等人也在党的领导下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满贺柏和王凤桐,他们分别发展了服装厂、修配厂和蔬菜生产,并取得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 王印轩 集体经济 农民收入

内容

1975年天津日报用半版的篇幅以“拼命书记”为题,发表了王印轩的事迹。王印轩是板桥公社崔成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后通过认真学习,到外地考察,他认为农村集体经济要壮大,农民收入要增加,不能光靠单一的种植粮食。他在“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的思想指导下,在征得支部成员和部分群众的意见后,在村建起纸箱厂、修配加工厂,对土地进行综合改造和治理,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还大搞果树和蔬菜等各种经营。在上述这些活动中,凡是有不认识、拿不准的他们都率先示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闲言碎语、事事想在前,干在前,遇到危险冲在前,正是他这种拼劲,使全村的干部群众,受到教育和鼓舞,几年时间村里的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年年增加。他的事迹在报上发表后,启发感染了部分农村干部。
  北朱庄的刘焕宽、独立村的邵福生、东塘坨村的李印生、朱头淀的王银增、南淮淀村的董云来,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使村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值得提的盆罐村党支部书记满贺柏,带领群办起了服装厂、修配厂,恢复了传统的盆罐烧制工艺,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在村里第一个建起了大型沼气罐,使全村群众结束了多少年来用柴烧水、做饭的历史。赵学村党支部书记王凤桐,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全村户户都建起大棚菜,截至1985年实现了户均一亩大棚菜,集体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家家富裕,据不完全统计,到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3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致富村。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绍基
责任者
王印轩
相关人物
刘焕宽
相关人物
邵福生
相关人物
李印生
相关人物
王银增
相关人物
董云来
相关人物
满贺柏
相关人物
王凤桐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板桥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北朱庄
相关地名
东塘坨村
相关地名
朱头淀
相关地名
南淮淀村
相关地名
盆罐村
相关地名
赵学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