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那些“新闻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49
颗粒名称: 我与那些“新闻人物”
分类号: G214.3
页数: 8
页码: 94-10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作者与一些“新闻人物”有所交往,其中包括李绍基。李绍基是一位养鱼专家,也曾担任拼命书记的职务,并勇于尝试新的工作和任务。
关键词: 我与那些“新闻人物” 李绍基 养鱼专家

内容

作者简介
  李绍基,男,1940年9月15日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褚庄村人。1957年至1960年在芦台二中上学,1960年10月留校在教导处工作。1962年调到宁河县电影管理站第五放映队当放映员。1970年调到宁河县委宣传部做报道工作,1983年任宁河县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任县农委副主任至退休。
  我与那些“新闻人物”
  李绍基(78岁)
  “百老话沧桑”这本书,它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手法,不同的事件,介绍了在岁月流年的日子里许许多多老人们的回忆,看了觉得真实,让读者心服口服,引起了我的兴趣,也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尽管我大病初愈,几十年没动笔了,但也想借助这个平台,赘述几篇曾在媒体上发表过的文章,与今人共勉,启迪后人。
  养鱼专家
  在宁河提起金万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在他带领下建起的大型养渔场,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然而他却是一个划着小舟靠打长岳江普同志。渔为生的渔民世家。自换新渔业社成立后,由打渔变为养鱼繁鱼,当时成了各种鱼苗的繁殖基地。1974年天津日报记者张宏遵和县委报道组写了以“鱼魔”为题一篇通讯,1980年6月30日在天津日报发表时,题目改为“信念”。在这篇报道中,不仅介绍了金万昆的身世,而且对他爱鱼、养鱼、繁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书写了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难题,掌握了各种鱼的习性、交配、产卵、孵化,将鱼苗不同阶段的培育、饲养、水温的调控,PH值的监测,鱼病的防治都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中。更使人惊奇的是,鱼在水中游,他就可以辨认出雌雄。文章在报上发表后,受到了市科委、农委的重视,并得到支持,繁殖培育出多种优良的鱼苗品种,如鲤鱼、鲫鱼、鲢鱼等等。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培育的观赏鱼出口国外。而后,他带领渔场职工,在培育新品种上狠下功夫,截至2014年已培养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白长尾鲫、蓝花长尾鲫、墨龙鲤、乌克兰鳞鲤、津新鲤、黄金鲫、津鲢、芦台鲂鲌、津新乌鲫和津新鲤2号10个水产新品种,品种创新居全国第一。还有场内建设了农业部天津鲤鲫鱼遗传育种中心,天津市淡水养殖鱼类育种技术平台,淡水鱼类种资质源活体保存库和数据库,成为水产种业的一面旗帜。因而换新水产种场成为国家级场,金万昆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虽年过八旬,仍奋战在水产一线,被称为水产界的“袁隆平”。
  宁河地处九河下梢,水资源比较丰富,在他的带动影响和大力支持下,养鱼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建起了大辛、西苗、东泊、东塘坨、天祥、任凤等数十个重点渔场,加上一些养鱼专业户,全县养鱼水面达到1.5万亩,不但增加了养鱼者的收入,也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不仅如此,换新渔场每年向全国销售鱼苗31亿尾,推广养殖面积139万亩,带动近7万人就业从业,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拼命书记
  1975年天津日报用半版的篇幅以“拼命书记”为题,发表了王印轩的事迹。王印轩是板桥公社崔成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后通过认真学习,到外地考察,他认为农村集体经济要壮大,农民收入要增加,不能光靠单一的种植粮食。他在“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的思想指导下,在征得支部成员和部分群众的意见后,在村建起纸箱厂、修配加工厂,对土地进行综合改造和治理,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还大搞果树和蔬菜等各种经营。在上述这些活动中,凡是有不认识、拿不准的他们都率先示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闲言碎语、事事想在前,干在前,遇到危险冲在前,正是他这种拼劲,使全村的干部群众,受到教育和鼓舞,几年时间村里的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年年增加。他的事迹在报上发表后,启发感染了部分农村干部。
  北朱庄的刘焕宽、独立村的邵福生、东塘坨村的李印生、朱头淀的王银增、南淮淀村的董云来,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使村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值得提的盆罐村党支部书记满贺柏,带领群办起了服装厂、修配厂,恢复了传统的盆罐烧制工艺,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在村里第一个建起了大型沼气罐,使全村群众结束了多少年来用柴烧水、做饭的历史。赵学村党支部书记王凤桐,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全村户户都建起大棚菜,截至1985年实现了户均一亩大棚菜,集体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家家富裕,据不完全统计,到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3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致富村。
  敢试书记
  张堂是宁河镇四村的党支部书记,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比较活跃,接收新鲜事物比较快。1975年为发展多种经营,在村里的土地上种了部分西瓜,但是收成却不好,他想我们村的土地不比别村的差,为什么年年种瓜不收瓜,是技术不行,还是管理不善。于是他就试着将2亩西瓜承包给了一户有经验的社员。当时县委报道组觉得这是一件新鲜事物就给天津日报写了一篇报道,此文报纸刊发后,引起众多的议论。有的说,这不是在走回头路吗?有的还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样长此下去非把集体经济搞垮不可。也有的说,土地是集体的,只是经营形式有点改变不能乱说。这篇稿子也惊动了县里有关部门,要求报道组在报上声明作废。当时任县委书记的邢国俊同志对有关人员说,这件事是农民的首创,暂时先不要过分议论和指责,看看再说。至此这场风波暂时平静下来了。秋天以后四村被承包的2亩西瓜获得了大丰收,产量比生产队经营时增加了一倍。按当时的承包协议,集体分得三成,承包者得七成,集体和个人双满意。这一尝试的结果,使张堂的心稳定了。在来年的生产中,他试着将部分零散,而且土质不太好又比较偏远的地块承包给了部分农民,秋后的收成都是比集体经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宁河四村党支部书记张堂抛出的这块砖,几年以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却引出了全县大面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大块玉,促进了农村改革的发展。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绍基
责任者
李绍基
相关人物
金万昆
相关人物
岳江普
相关人物
张宏遵
相关人物
王印轩
相关人物
刘焕宽
相关人物
邵福生
相关人物
李印生
相关人物
王银增
相关人物
董云来
相关人物
满贺柏
相关人物
王凤桐
相关人物
张堂
相关人物
邢国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