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46
颗粒名称: 上学
分类号: I251
页数: 5
页码: 82-86
摘要: 该段文字讲述了1949年春天,主人公上学前的准备和与少武老师、班主任于克敏的互动,以及后来的升学经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少武老师 杨璋家 学校

内容

1949年春天,母亲说,过几天你要上学了,听说少武大叔当老师,学校就在咱家的西隔壁杨璋家。杨璋参加八路军多年了,家人怕伪军来报复,都搬到别处去住,4间房空着,村里就当了学校。
  上学前,母亲给我用羊肚手巾缝了个书包,用起来方便好带,把书和用具往里一放,只要一抽口,拎着就走,不像有的同学用一块方巾把文具和书包成一个小包,夹在腋下,也有的背一个小木箱,和一个木工一样。总之,盛文具的方式各有千秋,独有我觉得高级气派。父亲从潘庄集上给我买来一支铅笔和两张高丽纸,母亲把纸裁好,给我订了两个白纸本,背着的书兜里有时还装有算盘和砚台。
  少武老师很有学问,他语文、算术都会,用阿拉伯数字算加减乘除,就连混合运算都做得来。周围几个村的老师只会教写字念书打珠算,所以每逢周日这些老师都来听少武老师讲算术课,回去后,他们再教学生。我们学完四年级初小毕业后,就去潘庄上高级小学。潘庄是宁河县第四区区政府所在地,区里仅有一所高级小学,每年招一个班,40个学生。上这个高小要考试,杨宇庄参加考试的有6个学生,从报名的200多人当中选40名,我们6个人都被录取了,周边小村没一个被录取的,被录取的学生中大多是潘庄、塘坨这样的大村庄,可见少武老师的教学质量之高。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叫于克敏,杨村人,是杨村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经常到我们的住处来(一年后,我们又换了一个房东)。学生都是十五六岁,老师也不过20岁,如同大哥哥一样,由他指导,我在1955年毕业前夕加入了共青团。1955年高小毕业,于老师对我说,你以后要继续上中学,着手考前的准备。
  考初中是于老师指导报的志愿,他说报考二中,一中是省中,全省都争,芦台二中是县属中学,比较好考。待接到通知书,打开一看傻眼了,是备取生。开学10天过去了,未接到递补通知。没学上了,没心思丢魂了似的,夜间做噩梦,把母亲哭醒。
  母亲最了解我的心,见到少武老师说,大叔得给这孩子找个念书的地啊!大叔也很同情我,就说东棘坨成立了高小班,可只有五年级,要不到那去复习一下功课,准备明年再考中学,我同意了,时处年底,三九天气,冰封雪盖,这个学校都是走读生,一路没有伙伴,头天在茶壶套里放进一个饽饽,早起吃半个,将另半个放进书包里留作中午的干粮,中午放学后同学们都各自回家就餐,我将这半个饽饽放在炉子上,烤热一层剥着吃一层,喝炉子上烧的水。
  1956年,教育是个大发展时期,潘庄、宁河、丰台3个镇都成立初中班,我很顺利地考入了潘庄中学。我小学的基础知识牢固,又是共青团员,可谓品学兼优的学生了,当上了班长,又当上学生会的主席。1958年毕业前夕,老师找我谈,说要保送我上师范学校,我同意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因为从事了教育事业,我可以一辈子离不开书本了,所以我也未通过考试,学校直接送我到师范学校学习了。
  1959年,当我走进师范学校时,心情喜悦,未见过这么好的学校,是宁汉地区第一座高楼,教学楼大方敞亮,外面红瓦绿窗,室内杏黄门白粉墙,雪一样亮堂,崭新的桌椅泛着油香,若顺着楼梯往上走,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
  1962年7月,我接过学校发的毕业证:白底、黑字,印有学校公章和校长印。这意味着我将迈上了教育事业的征程,我被分配到本村任教了。1972年,调我到县文教局工作,直到退休。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占枢
责任者
杨璋
相关人物
于克敏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潘庄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潘庄镇
相关地名
丰台区
相关地名
宁汉地区
相关地名
杨宇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