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连队采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41
颗粒名称: 下连队采访
分类号: E263
页数: 4
页码: 70-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部队官兵开展了生产自救,我作为通讯报道员与黄程雄前往宝坻县大中庄采访生产部队。在路上,我有机会参观了自己的老家俵口。晚上,我父亲给我们讲了关于于方舟和周恩来的故事,黄程雄也因此被感动和鼓舞。第二天,我们继续前行,吃着父亲给我们准备的白面饼。最终抵达大中庄,报道了部队的生产情况和军民鱼水情。我们的报道得到了好评,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黄程雄后来回到湖南老家,一直保持联系。
关键词: 通讯报道员 采访 生产部队

内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我在部队服役当兵,部队官兵为响应上级号召也开展了生产自救,开荒生产。一年春天我所在的4568部队机关在天津军粮城临时驻防,当时我在部队政治处任通讯报道员,人称“土记者”,经常深入部队报道战备训练情况和连队的好人好事。我的搭档是湖南籍老兵黄程雄,有一天部队首长给我们下指示,去生产部队了解那里的生产训练情况进行报道。我与黄程雄前去的生产连队都在宝坻县大中庄一带,大约有两百多里路程,我们从军粮城出发,途经我的老家俵口,恰好给了我一个探家的机会。第一天我们徒步行走,俩人边走边聊,比较轻松地走了几十里路来到俵口。黄程雄是南方人个头小,可年龄比我大,比我早当兵2年,我的个头比他高,他错把我当成兄长。部队有老传统,老兵带新兵,新兵尊敬老兵,可我们两人不分彼此,相互尊敬,亲如兄弟。
  在我家住下那天,母亲去内蒙部队探亲了。父亲非常好客,也因我对黄程雄早有了解,晚饭是父亲亲自给我们熬的半稀半干的疙瘩汤。然后又给我们烧了一锅开水让我们洗脚,晚上我们仨人睡在一个热炕上,父亲拉开了话匣子,给我们讲当年于方舟和周恩来在七里海芦苇荡里划船,一起闹革命的事。方舟家与我家住的很近,方舟夫人非常和蔼可亲,经常一起与大伙唠家常。父亲讲到俵口名人时,从声音里就听出他很有自豪感。我知道父亲是特意讲给黄程雄听的,黄程雄也真的受到感动与鼓舞,后来还写诗讴歌于方舟和俵口村。那天夜里我们睡的很晚,第二天竟然是父亲把我们叫醒的。
  去宝坻县大中庄的路线是父亲指引的,让我们沿着潮白河堤北上,打听着走,嘱咐我们:“腿要勤,嘴莫懒,才能不走冤枉路呢!”初春的早晨,天气还很寒冷,我们知道路途很远,便加快脚步前行,在路上很少遇见行人,偶尔遇见一个人打听到大中庄还有多远,先说不知道,后说往前边打听去吧,几个人下来都是这个说法,真有走不到尽头的感觉,当走到宝坻县林亭口的时候,一打听还有40多里,于是我们就歇脚吃干粮,从挎包里取出父亲给烙的白面饼,我们都知道这白面是父亲的度命粮呀!黄程雄对我父亲非常敬佩,好几次感动地对我说:“真难为老爹了,我真的很感谢他!”
  我们那天很晚才到达生产部队驻地大中庄。生产部队在大中庄、二米庄、小于庄一带,新开垦了1000多亩荒地。哪里地势低洼,土质贫瘠,在生产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经过官兵们的辛勤劳动,当年就收获10万多斤红高粱,上交给国家。部队一边生产,一边训练并获得好成绩受到北京军区的表扬。
  我记得在那次采访期间,部队还搞了军民联欢活动,原计划请邢燕子给部队作报告,因她外出开会没邀成,于是邀请了也非常有名的大中庄“铁姑娘队”队长张秀敏给部队官兵作报告。对部队一边训练,一边生产所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军民鱼水情等方面事迹,我们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向部队首长呈上长达万字的报告材料,我俩署名合作写成多篇稿件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特别我在《河北日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开荒记”,受到部队首长的好评。黄程雄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后来当了《解放军报》社实习记者。
  黄程雄后来复员回到湖南老家,先当教师后到县委工作,在临武县委办公室干了30多年,任秘书、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至副处级干部退休,他是我的好战友,好兵哥,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兆如
责任者
黄程雄
相关人物
于方舟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邢燕子
相关人物
张秀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宝坻县
相关地名
大中庄
相关地名
俵口镇
相关地名
七里海镇
相关地名
俵口村
相关地名
潮白河
相关地名
大中庄
相关地名
林亭口镇
相关地名
小于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