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36
颗粒名称: 建立农场
分类号: F324.1
页数: 4
页码: 59-62
摘要: 该段文字描述了1959年春季在宁河县商业局西塘坨村建设畜牧场,但经营不善导致亏损。1961年,根据中央文件,土地退还给土地所有社队,26户160口人被安置在新村。随后,村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名为新村。1962年农业获得大丰收,1964年决定在该村设立农场。文中还描述了建立初期的领导层和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村庄安置知青和组建生产大队的情况。
关键词: 宁河县商业局 西塘坨村 建畜牧场

内容

1959年春季,宁河县商业局在我们西塘坨村西部的300多亩土地上建畜牧场,建设了办公室、宿舍和马棚、猪圈等建筑物,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1961年春季,中央下发文件,凡无偿平调农村社队的土地,一律退还,地上所有建筑物归土地所有社队。当时村党支部决定,动员村26户160口人到那里安家落户,我在这些户中。这些户是西塘坨村一个生产小队,一年后为落实中央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精神,我们就改为独立核算单位,起名为新村,仍属于潘庄公社的一个村。建村后,我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经过一年干部社员的团结奋斗,1962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除解决了社员的吃饭问题外,还把余粮交给国家。
  1964年6月底,潘庄工委召开各村队主要负责人会议,当时有潘庄、造甲两个公社20多个村队参加,工委书记王向田主持,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河北省农垦局指示精神,在本地建农场,安置天津市下乡知识青年,要求各村献出多余土地,支援农场建设,并要求各村队安排好房子,准备接收知青时暂住。参加会议的村队经商量后,当场就报了献地的亩数,由主管干部毕建廷进行登记,各村队负责人签字,统计后宣布:大小王台、冯台等村献地1万余亩,位置在村南与清河农场搭界处。大贾、王庄子等村献地800余亩,位置在大贾村西南、王庄子北面连片。大龙湾、齐心庄等村献地2000多亩,位置在大龙湾、齐心庄南部。散会后,王向田同志把我们村人留下,说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决定在我们村设立场部,要求我们回去做好传达,并把现有人口、土地、财产、生产资料等统计好,准备农场接收。
  建立初期领导层由三方面人组成:原潘庄工委全体干部,县委派来的干部,部队转业的干部。场部党总支书记由王向田同志担任,成员有:司介凯、郭秀、尹绍纯、傅德朋。各部门负责人为:吴文召负责政治工作,张义先负责共青团工作,刘志佳负责民兵工作,饶玉英负责妇女工作,吴景汉负责共青团工作,他调走后由贾德书接替,王曰通负责公安工作,张福宁负责会计工作,张焕华、王仲华负责后勤,还有机务队、医务室、学校等工作。下设6个大队:第一大队负责人宋万福、齐伯如,第二大队负责人林修永,第三大队负责人刘升,第四大队负责人傅德朋(兼),第五大队负责人任宗茂,第六大队负责人于泽昌。
  1964年10月,从天津市内各区接来了1000多名在校初中生和少部分社会青年,县里又从县直各单位抽调了一些干部和转业军人,以这些人为基础,正式组成潘庄农场。我们村30多名社员和160多名知青组建第一生产队,经营100多亩果园和600多亩农作物。大王台村以南1000多亩地,安置了360多名知青,组建了第二三生产大队,在津唐运河边修建了扬水站,农场南边,以种植水稻为主。大贾村以西,王庄子以北800亩土地,安置知青300多名,组建第四五生产大队。大龙湾村以南300多亩土地,安置知青140多名,组建第六生产大队。这些队称为农场北片,以种植旱田农作物为主。当时还没建宿舍,知青和干部家属都暂住各村老乡家。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齐伯如
责任者
王向田
相关人物
毕建廷
相关人物
司介凯
相关人物
郭秀
相关人物
尹绍纯
相关人物
吴文召
相关人物
张义先
相关人物
刘志佳
相关人物
饶玉英
相关人物
吴景汉
相关人物
王曰通
相关人物
张福宁
相关人物
张焕华
相关人物
王仲华
相关人物
宋万福
相关人物
林修永
相关人物
刘升
相关人物
傅德朋
相关人物
于泽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宁河县商业局
相关机构
扬水站农场
相关机构
潘庄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西塘坨村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王台镇
相关地名
大贾村
相关地名
王庄子镇
相关地名
齐心庄镇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大王台村
相关地名
大龙湾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