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磨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73
颗粒名称: 艰苦磨炼
分类号: TD265.1
页数: 4
页码: 178-181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三八”女子打井队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毫不退缩,勇敢面对挑战。她们使用先进的300型钻机,在大地震后增加了人员,打井57眼,总进尺10443米,成井率达100%,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们被称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关键词: 宁河县 张大勇 女子打井队

内容

那个年代打井设备都是市里统一调拨的,机子开始是150型钻机,俗称磕头机,后来发展到比较先进的300型钻机。“三八”女子打井队一成立就使用上了300型钻机。打井设备都是铁对铁,一个塔角4个男小伙子抬着都费劲儿;一根钻杆长八九米,重300多斤。那时挪动设备不像现在有起重机械,大都要靠人搬肩抬。仅此一项就是对女同志的一个严峻考验。为挪动设备,她们每个人不知手上打过多少泡,肩膀磨破多少次皮。年龄最小的张洪艳刚开始搬垫木、滚杠都费劲,上井架子胆儿小不敢上,但她毫不退却,硬是咬紧牙关,坚持磨炼、摔打,练就出一副铁身板、一手好技能。
  钻机一开,就要连轴转,工作时间实行“三班倒”,(即早8点至16点、16点至24点、24点至次日早8点)。那时的冬天,出奇的寒冷,地冻的扒大裂子,吐口唾沫就冻冰,温度最低时达零下30多度,在野地里打井,她们都要穿“大头鞋”,戴棉帽子、棉手套。下身要穿4层,即秋裤、线裤、棉裤、皮套裤。皮套裤是单位给配备的,但全队只有4条,谁当班谁穿。最难受的是夜班,夜间12点起来接班,正是冷得小鬼呲牙的时候,要是赶上大雪天更是艰难。夜间交接班往返工地与住地,那时要靠步行,有时也没有个平坦路,黑灯瞎火,这就需要有胆儿。当时刘树文胆儿小,夜间换班路上,同班的马久玲、张洪艳总是前后陪伴,把她夹在中间。1975年11月在董庄公社南崔村打井,夜间换班路上出了个笑话。路过一片坟地时,前面的马久玲过去了,后面张洪艳也平安无事,偏偏走在中间却又胆小的刘树文出事了,只听她“妈呀”一声大叫,随后就惊恐地在原地又蹦又跳,一下子摔倒在地,这下把她俩都吓坏了,急忙来拉她。一看,原来是人家下的逮兔子的套,套住了她的脚。
  冬天,她们的手脚冻伤是常事儿,有时摸钻杆不慎,经常把手皮粘在钻杆上。夏天被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她们的头、手、身上,往往是老叮的未好,新叮的又添,称得上是遍体鳞伤呀!尽管如此,她们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没有一个打退堂鼓。她们始终发扬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乐观向上,永往直前。从1975年5月到1978年5月的三年来,她们共打井57眼,总进尺10443米,成井率达100%,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称做她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当时李畅兴作诗发表在天津日报上,是“三八”女子打井队的真实写照。诗的题目是《春天伴着打井队》内容为:有谁能使春常在?有谁能使花常开?俺们女子打井队,心里四季春花开。井架上,红旗猎猎头巾飘,笑语声声飞天外;大地下,钻机隆隆走惊雷,喝令龙王献水来。每见清澈井水流啊,笑声如泉淌出怀,春天伴着打井队,铁骨铮铮豪情在。华主席领导我们粉碎“四人帮”,锦绣江山添异彩!英姿飒爽的打井队,无穷的干劲滚滚来。遥望北京心潮激啊,胸怀五洲多豪迈,恨不得打出千万眼井,把神州农田都灌溉!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洪军
责任者
张大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