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三八”女子打井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71
颗粒名称: 话说“三八”女子打井队
分类号: K827
页数: 16
页码: 175-19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的故事。他经历了井队的初建,艰苦的磨炼和不畏艰辛的精神。除了常规任务,他还参与了抗震救灾工作。他在工作中给井队带来了家的温暖,全队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绩。这段内容展现了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不平凡的故事。
关键词: 宁河县 张大勇 女子打井队

内容

作者简介
  张大勇,男,194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人。1967年7月至1968年7月至1974年10月在宁河县新华书店、宁河县机井队作,1974年11月至1981年2月任宁河县抗旱打井办公室党支部委员、生产科副科长、科长。1981年3月至2007年11月任宁河县水利局(水务局)人事科科长、机井队党支部书记、排灌管理站党支部书记、局党委办公室主任、局纪检委副书记、局工会委员会主任。2007年12月退休至今。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宁河县有一支名声显赫的“三八”女子打井队。我当时在县抗旱打井办公室负责文秘工作,后任党支部委员、生产科副科长、科长,见证了其成长过程,她们的动人事迹,至今为人传颂。
  初建井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整个天津地区连年大旱,1972年是历史罕见大旱年,由于春夏连旱,蓟运河、潮白河等大河都干涸,大田不能播种,水稻不能插秧。为了抗旱,全县19个公社都分别建有打井队。1973年天津市成立了抗旱打井办公室,随之各区县也都相继建立了抗旱打井办公室,属局级单位。
  我们县是1974年2月成立的,第一任主任是王向田、副主任王绍伦。办公室下设“四组一队一厂”,即政工组,组长田树鑫;管理组,组长刘万生;生产组,组长李醒民;财务组,组长王金桂;钻井队,队长翟泽禹;修配厂,厂长李宝华。说到打井这个活儿,一开始各公社和县里的打井队都是由男人们组成的,因为这个活儿不分春夏秋冬,不讲白天黑夜,劳动强度特别大。早在1973年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芦台、丰台、潘庄3个公社就先后成立了女子打井队,其中芦台镇由7人组成,她们是毕春华、宋会芬、金会萍、孙克芹、牛彩平、靳春香、李桂珍,队长是毕春华。而且显示出了不让须眉的气势与优势。县抗旱打井办公室及时总结经验,于1975年5月在芦台镇女子打井队的基础上又挑选精兵强将8人,分别是张洪艳、刘玉芬、运乃云、刘汉芝、赵永芹、郭振秀、郑桂芬、马久玲,组建了县“三八”女子打井队,总共由15人组成。由毕春华、宋会芬分别担任正、副队长。后来二位调出后,刘树文、韩玉芬调入,由靳春香任队长。这些人员大都是从当时由芦台镇主管的玛钢厂抽调的,年龄最小的张洪艳才只有18岁。1976年大地震后,由于修井、打井的任务加大,女子打井队增加了唐洪珍、靳春敏、王洪珍和临时工郑会兰、丁秀云等人。
  艰苦磨炼
  那个年代打井设备都是市里统一调拨的,机子开始是150型钻机,俗称磕头机,后来发展到比较先进的300型钻机。“三八”女子打井队一成立就使用上了300型钻机。打井设备都是铁对铁,一个塔角4个男小伙子抬着都费劲儿;一根钻杆长八九米,重300多斤。那时挪动设备不像现在有起重机械,大都要靠人搬肩抬。仅此一项就是对女同志的一个严峻考验。为挪动设备,她们每个人不知手上打过多少泡,肩膀磨破多少次皮。年龄最小的张洪艳刚开始搬垫木、滚杠都费劲,上井架子胆儿小不敢上,但她毫不退却,硬是咬紧牙关,坚持磨炼、摔打,练就出一副铁身板、一手好技能。
  钻机一开,就要连轴转,工作时间实行“三班倒”,(即早8点至16点、16点至24点、24点至次日早8点)。那时的冬天,出奇的寒冷,地冻的扒大裂子,吐口唾沫就冻冰,温度最低时达零下30多度,在野地里打井,她们都要穿“大头鞋”,戴棉帽子、棉手套。下身要穿4层,即秋裤、线裤、棉裤、皮套裤。皮套裤是单位给配备的,但全队只有4条,谁当班谁穿。最难受的是夜班,夜间12点起来接班,正是冷得小鬼呲牙的时候,要是赶上大雪天更是艰难。夜间交接班往返工地与住地,那时要靠步行,有时也没有个平坦路,黑灯瞎火,这就需要有胆儿。当时刘树文胆儿小,夜间换班路上,同班的马久玲、张洪艳总是前后陪伴,把她夹在中间。1975年11月在董庄公社南崔村打井,夜间换班路上出了个笑话。路过一片坟地时,前面的马久玲过去了,后面张洪艳也平安无事,偏偏走在中间却又胆小的刘树文出事了,只听她“妈呀”一声大叫,随后就惊恐地在原地又蹦又跳,一下子摔倒在地,这下把她俩都吓坏了,急忙来拉她。一看,原来是人家下的逮兔子的套,套住了她的脚。
  冬天,她们的手脚冻伤是常事儿,有时摸钻杆不慎,经常把手皮粘在钻杆上。夏天被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她们的头、手、身上,往往是老叮的未好,新叮的又添,称得上是遍体鳞伤呀!尽管如此,她们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没有一个打退堂鼓。她们始终发扬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乐观向上,永往直前。从1975年5月到1978年5月的三年来,她们共打井57眼,总进尺10443米,成井率达100%,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称做她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当时李畅兴作诗发表在天津日报上,是“三八”女子打井队的真实写照。诗的题目是《春天伴着打井队》内容为:有谁能使春常在?有谁能使花常开?俺们女子打井队,心里四季春花开。井架上,红旗猎猎头巾飘,笑语声声飞天外;大地下,钻机隆隆走惊雷,喝令龙王献水来。每见清澈井水流啊,笑声如泉淌出怀,春天伴着打井队,铁骨铮铮豪情在。华主席领导我们粉碎“四人帮”,锦绣江山添异彩!英姿飒爽的打井队,无穷的干劲滚滚来。遥望北京心潮激啊,胸怀五洲多豪迈,恨不得打出千万眼井,把神州农田都灌溉!
  不畏艰辛
  打井工作是重体力活儿,整天面对铁器,被刮一下,蹭一下儿,对她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有几次事故却使她们终身难忘,因为这几次事故体现了队友之情,军民之情,更体现了女子打井队员们那种不怕流血,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1975年12月在董庄公社董庄大队打井,一天,当钻杆钻到河卵石层时,井架子上的钢丝绳拧成了花儿。队员靳春香和队长毕春华、师傅张春贵三人同时上到三角井架子上,几次转动叼着钢丝绳的大钩,试图放松拧成花儿的钢丝绳,但都没成功。谁知当靳春香再次搬动大钩时,大钩突然转起来,带动的钢丝绳把她的头部划了一条又深又长的大口子,血流不止。队友们把她就近送到董庄公社卫生院缝了五六针。队长让她回家休息,她说什么也不肯,硬坚持接着上班儿。还有一次是在板桥公社的大麦沽大队打井时,泥浆高压循环胶管突然从井架上拖落下来,正好砸在查看泥浆的靳春香头上,瞬间胶管和人一起滚到了泥浆坑里。当队友们把满身泥血模糊的她送到板桥公社卫生院后,经过清洗,头上的大口子又被缝了四五针。她还是坚持不离开工地,没休息一天。
  1976年9月初,女子打井队机组由大北公社大北大队转移到潘庄公社东塘坨大队打井。9月9日下午,队友们正齐心协力地竖立钻机架子,突然广播中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负责捯链的郑桂芬一分神把手挤轧在捯链中,造成中指骨折却全然不顾。队友们哭作一团,化悲痛为力量,仅利用10天时间,打成了一眼200多米深井。这是女子打井队成立以来所打的第25眼井,是当年大地震后打的第一眼井,是在吊唁毛主席逝世期间打的最快的一眼井,至今提起当时场景,大家还感叹不已。
  1977年4月,在潘庄公社东塘坨大队打井时,一天夜班的刘汉芝不慎被卷入卷扬机,当班的同事把她救出后,见她伤势严重(医院诊断8根肋骨骨折),就撕碎自己的衣服给她包扎。那是4月夜间,春寒料峭,听到刘汉芝受伤的音信,在驻村睡觉的马久玲抱上自己的被子跑向工地给她裹上。有人担心她没法过夜,马久玲说:“我需要,她更需要啊!”
  1978年3月底,女子打井队进驻董庄公社震新大队打井。在安装机械,树立井架子时,由于地面松软,拉线没拉住,13米多高的井架子突然倒塌,当时在井架子上安装泥浆管道的唐洪珍、郑会兰被重重的甩下来。唐洪珍被甩在了钻杆上,造成腰部骨折;郑会兰脚脖子严重扭伤。事故发生后,大队干部都闻讯跑来了,临近的8号兵营派来一辆大卡车、一名卫生员和几名战士护送伤者去医院,使伤者得到及时治疗。这一军民合力争分夺秒救伤员的事迹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抗震救灾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宁河县也属于重灾区。地震的前几天,女子打井队刚刚在大北涧沽公社大北涧沽大队打完一眼井,全队正在休整中。当时在村号了4户房子,每户住3至4人。地震那天,因在休整中,大多数队友都回家了,只有马久玲、孙克芹、刘汉芝留守看护设备。地震把村的大部分房屋震毁,她们所在的房屋也倒塌了,马久玲、刘汉芝分别从所住的房子窗户、门缝里爬了出来,孙克芹腰被砸成重伤。面对如此大灾,只有二十出头岁的马久玲、刘汉芝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没有往家跑,而是一直坚守岗位,并尽力帮助群众。当天她俩细心照理伤友,跑东到西问医找药;帮助房东和村的百姓抢搭临建棚;看护着打井机械设备。
  第二天,她俩安顿好伤友,又从205国道步行10几里到县城向领导汇报。路上渴的难受,她俩就在路边沟里捧上几口又苦又咸的脏水喝。近中午当走到蓟运河边见芦台大桥坍塌后,又深一脚浅一脚的沿着河边泥泞的土路走到“爬街子”摆渡口过河。她们向领导汇报完后,没有顾得上吃口东西,就又急急忙忙地返回大北涧沽村。第三天,单位派去了汽车把受伤的孙克芹接回去治疗。她俩仍在村里坚守,有的村民感动地说:“闺女啊,你们回家去看看吧!”她们坚定回答说:“不,我们的岗位在这里!”孙克芹经过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她不顾领导和家人的劝阻,硬是咬牙坚持上班儿。当时她腰还弯不下,洗脸盒子都端不了。但她说,我干不了重活干轻活,干一点是一点儿,再说,和大家在一起我就高兴啊!队友金会萍是芦台镇换新大队人,家中妹妹砸死了,老人也都伤了;队友刘玉芬的母亲在本村刘庄子村震亡,但她们都没有因此耽误上班儿。大地震中,队友们顶住了家庭亲人们的人身伤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巨大的重重压力,不顾自己身上的划伤、砸伤,都及时归队投入了工作。
  温暖如家
  当年县抗旱打井办公室主任王绍伦,对女子打井队非常关心。他时常带着翟泽禹队长到女子打井队工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为让女子打井队全体队员尽快掌握300型钻机使用管理技术,他提倡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让男队技术骨干为女子打井队讲课,并把技术资料送到工地、住所。还为女子打井队安排了3位男师傅,分别是张春贵、王连发、张凤山。3位男师傅跟班作业,手把手地教,现场传授操作技能,处理棘手问题,使姑娘们很快掌握了300型钻机的各项技术。那时姑娘们学习都很认真,真正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马久玲当年学习的小本子保留至今,上面记满了打井技术名词术语、解决各种有关问题的要领。在本子上她还对女子打井队所打机井一一做了较详细记载,包括时间、地点、成井日、所用花管、黑管、大管等内容。
  市县有关领导对女子打井队也都非常关注、关心。当时天津市抗旱打井办公室主任叫刘顺华,解放初期曾在我县任县委书记,他曾几次在相关会上提到我县女子打井队,鼓励我们要抓好这支队伍,树立典型,推动抗旱打井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县领导张云祥、曹景芝、李荣庭、张润臣都曾多次到过女子打井队工地现场查看指导工作。1977年冬,女子打井队正在董庄公社董庄大队打井,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张云祥去了工地和姑娘们的住所,对陪同的抗旱打井办公室领导说,要尽量为姑娘们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还对姑娘们说,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英雄。要加强学习,既要学好技术也要学好政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对姑娘们是一次极大的鼓舞。那时的政治学习大家都很认真,经常一起学毛著,读报纸,写心得,搞交流。记得1977年有一段时间主要学习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
  每到一村打井,女子打井队都是号房住,建有伙房,由村派大师傅做饭,成井结束后向村结算,交付钱和粮票给村。那时人情儿很好,不管到哪村,号到谁家的房子,房东总是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姑娘们住。当时农村住都是大炕,冬天每天房东都给烧好热炕,备好开水,有的房东还给生上炉子或地炉子。房东有什么新鲜东西,总要端给姑娘们吃;姑娘们回县城,有什么新鲜东西,也常带给房东,相处得和一家人一样。有的房东还和姑娘们像亲戚一样,保持着多年来的互相走动。
  创出佳绩
  女子打井队的组建和业绩的创立,冲破了传统世俗,让人们真正看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们能做到的,妇女们也能做得到。那时县广播站时常播送女子打井队的事迹。1975年6月,《天津日报》一位姓马的女记者,专程深入到潘庄公社孙庄子的工地现场采访,并进行了拍照,报道和照片发表在《天津日报》上。1976年3月8日,《天津日报》还以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农业大上做贡献》刊登了她们的动人事迹。1976年,女子打井队被评为出席天津市的先进集体,当拿到奖状时,姑娘们高兴的不得了,纷纷抱起奖状拍照作为纪念。靳春香曾两次被评为出席县的先进个人,披红戴花,作典型发言。张洪艳还曾被评为我县的新长征突击手,参加由当时团县委书记吕福玲带队去北京参观的活动。
  女子打井队不但在本县叫的响,在天津市也曾小有名气。1977年9月5日—8日,天津市革委抗旱打井办公室在现在的天津宾馆召开农村机井建设经验交流会。我和当时的县抗旱打井办公室的绍伦主任,泽禹队长,宝华厂长等39人参加了这次会议。靳春香队长在这次大会上作了题为《在风雨中建立,大风大浪中成长》的典型发言,博得了一次次掌声,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1976年4月第一任女子打井队队长毕春华还被提升为县抗旱打井办公室副主任。
  现在,当年女子打井队的姑娘们大都已60开外,儿孙绕膝,每每提到这段历史,她们仍会侃侃而谈,津津乐道,引以为荣。听说她们还有自己的微信群,除了谈天说地,唠唠家常,也不时议起那些往事。我觉得她们当年那种战天斗地,不怕吃苦,不怕流血,一直保持着忘我的劳动精神,真的值得当今青年人好好学习。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洪军
责任者
张大勇
责任者
张大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