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68
颗粒名称: 求学路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5
页码: 163-167
摘要: 本文讲述了高树勋回忆了自己在潘庄中学和芦台一中学习的经历。潘庄中学是一所条件艰苦的学校,但老师们的责任心和严格要求使得各项活动有声有色。作者还回忆了在芦台一中学习时,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对他的影响,特别是他通过努力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文章描述了科大的校长和系主任等著名科学家,以及他在科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包括宿舍、食堂和助学金等。作者认为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是一个使人产生梦想的地方。
关键词: 宁河县 潘庄中学 高树勋

内容

1959年的夏秋之交,年龄刚满12岁的我,背起简单的行李,步行前往离家约12华里的潘庄中学报到。当时的学校,最南边有3间西厢房,其中南边两间是办公室,靠北边的1间是教师宿舍,住着周光寅、王宝礼等老师。厢房正对着南北向的中央甬路。路东是两排教室,每排两栋4个教室。那时潘庄中学的第一届学生(56级)已经毕业。二年级(58级)在前排,共4个班。我们是一年级(59级)也是4个班,在后排的4个教室。从西到东为一、二、三、四班我被分配到二班。我们的班主任是李家声老师,三班是王宝礼老师,四班是李凤兰老师,一班班主任我记不清了。那时在校的学生除宁河的西半部之外,还有现在属北辰区的东、西堤头,姚庄、霍庄、赵庄、季庄等村的。
  中央甬路的西部是几排宿舍,每排的东西两边有单间的是教工宿舍,中间夹着的两间一个的大宿舍住学生,最南排的宿舍,最西边的单间住着蔡广俊和周淑敏老师。最东边的一间住着刘广才、郑炳义老师。我们住在第二排宿舍东数第二间大宿舍里,第三排是女生宿舍。学校食堂在北校门东侧。离食堂不远的路西有一个井房子,里面住着潘庄一位老残废军人傅合忠和员工张炳志,他们负责上水,打钟等杂活。厨房大师傅有韩子荣、吴景辉、冯维贵、刘玉山等。
  当时的校长是李全禄,书记是王开敏。任课老师有:数学是李加声,语文是蔡广俊,物理是钱铸塔,政治是李凤兰,体育是刘伦明。初二数学是郑炳义语文是陈国梁,班主任是刘伦明,音乐是刘广才,历史是闫硕轩,其他老师就记不清了。
  我们班:班长李树林、副班长陈加印,女生少,只记得李素华、李素兰姐妹俩。男生有唐文生、崔秉忠、刘广禄、李春文、苗德生、于守功、闫成来、李国平、徐长忠、于春成、李铁成、岳全好、张炳良、运志和、李静文、冯维明、佟宝权、李甫明、张连发、刘加记、边凤红、李桂祥、赵振环等,那时一年级每班40多人。
  那时虽处饥荒时期,但老师们的责任心是很强的,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天要出早操,冬天要跑步。大操场南面有两个篮球场,东西相邻,常有老师们和大个子学生在打篮球或比赛。文艺活动也开展得很不错,一年有两次文艺晚会。记得有一年我和崔秉忠还表演了一段相声。我们班的女生李素华等表演了小歌剧《打猪草》等。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我们上届的傅景泉等同学的乐器合奏《金蛇狂舞》《喜丰收》等节目,都相当有水平。每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更是同学们的最爱,同学们尽情展示体育上的技能和追求。
  1962年的秋初,我考取了芦台一中,我们班还有李树林、岳全好、崔秉忠、于守功,外班的有李义、于瑞华、陈淑娥、杨振芝、于学俭、李瑞勤、张玉升等十几个人。芦台一中三年的高中生活在我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阶段。因为一中是河北省的“小宝塔”学校,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们都不甘落后,我们班学习成绩突出的有考取北大的张宜敏,考取人大的张文显,考取西安交大的张如柏等。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我特别注意磨炼自己的意志,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之中,我的成绩从中下等水平一跃而达到上等之列。以致教物理的杨松坡老师在指导我的升学志愿时,让我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说实在的,我心中没底,不料我竟真的被科大近代力学系录取了。
  1965年的8月30日,我背起行囊,由天津北站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到北京站后很快找到科大的接待处,等了一会儿,我们十几个从全国各地来的新生坐上了学校的大巴车,一路西行。车过天安门广场时,我们激动万分,心中涌上了一种莫名的自豪感。车上的老同学还教我们唱起了由校长郭沫若作词,吕骥作曲的中科大校歌《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我们的学校地处八宝山下,玉泉路旁,来到校园,到处是一派迎接新生的热闹场面。
  当时科大的校长是郭沫若,副校长华罗庚、严济慈、钱志道等著名科学家。我们近代力学系的系主任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副主任是留苏回国的专家王群。大学里的条件可好多了,我们是五六个人一宿舍,学校食堂饭菜也很好,特别是我当时每月享受17.5元的国家助学金,有了它,我基本就没再向家里要过钱。除上课外我们还参加生产劳动,比如到门头沟区的冷泉村修京密引水工程,挖河抬筐。到北京101厂去实习,向工人学习等。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大学校园是一个使人产生梦想的地方。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树勋
相关人物
周光寅
相关人物
王宝礼
相关人物
李树林
相关人物
陈加印
相关人物
李素华
相关人物
李素兰
相关人物
唐文生
相关人物
崔秉忠
相关人物
刘广禄
相关人物
李春文
相关人物
苗德生
相关人物
于守功
相关人物
闫成来
相关人物
李国平
相关人物
徐长忠
相关人物
于春成
相关人物
李铁成
相关人物
岳全好
相关人物
张炳良
相关人物
运志和
相关人物
李静文
相关人物
冯维明
相关人物
佟宝权
相关人物
李甫明
相关人物
张连发
相关人物
刘加记
相关人物
边凤红
相关人物
李桂祥
相关人物
赵振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