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纱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50
颗粒名称: 青纱帐
分类号: K292.1
页数: 5
页码: 111-115
摘要: 本文字描述了张国华家乡宁河西北部的东棘坨镇大洼地区的景色和人们在青纱帐中的生活。大高粱是主要的作物,形成了无边无际的青纱帐,人们称这段时间为“歇伏”。这段时间人们会出门钻进青纱帐里打荏头,还会去搞小秋收。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大面积的轻纱帐了,但青纱帐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却常使人津津乐道。
关键词: 宁河县 青纱帐 张国华

内容

我的家乡地处咱们宁河西北部的东棘坨镇大洼地区。在过去基本上是十年九涝。儿时的家乡,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到处种植的都是大高粱。大高粱经过春季的播种,夏季的管理,到了伏天便成了郁郁葱葱的连天的青纱帐。远比现在的芦苇荡要壮观得多。大高粱又分白高粱、粘高粱和红高粱,都是高秆作物,不像现在的杂交高粱秸秆那么矮小。白高粱、粘高粱的秸秆有4米左右高,红高粱的秸秆也在3米以上。而芦苇荡的芦苇比起大高粱就逊色多了,且不说单株的直径,就连高度也仅有大高粱一半那么高。每当我旅行到芦苇荡,都会勾起我对青纱帐的无限遐思。
  那时,每逢盛夏季节,站在村边的墙头上,极目远望,青翠碧绿,无边无际的青纱帐,不见尽头。就连远处的村落也被淹没其中。青纱帐起来后这个村是望不见那个村的,但见轻风起处碧波荡漾,似浩瀚的大海渲染着大平原美不胜收的雄姿。
  大高粱是既耐盐碱又耐旱耐涝的作物,青纱帐的崛起预兆着丰收在望。这时的人们笑逐颜开,精神上非常轻松,人们管这段时间叫做“歇伏”,在我们那里庄稼人也称“挂锄”,就是说,人们可以松口气了。
  由于那时没有农田建设,更没有乡间公路,人们出门只能走田间小路。这段时间女人和孩子们一般是不能轻易到青纱帐里去的,因为怕有坏人出没。只有男人们才能钻进地里为牲口找饲草。大人们有时也会带着孩子穿梭其中打荏头(学名:高粱菇、高粱乌米)。荏头就是高梁秀穗之时,少数植株被真菌侵染没有孕育粒穗而结成的蘑菇类的苞。打荏头是一种技术活,认不得的是很难打到荏头的,因为它和高粱苞子很相似。有的不负责任的人遇到类似荏头的高粱苞子就要尅(kei)开看看,可是如果不是荏头只要一尅,这株高粱也就成了瞎高粱,不再结粒子了。
  荏头在叶里包着,果肉是白色的,很像一支粗大的粉笔,内部白中有黑,比较细腻,口感肉肉的,有点甜,可以生吃,也可以放在锅里蒸着吃。青纱帐里的风景很美,田边地头会有许许多多的野草野花,紫色的野牵牛,粉色的艳粉苗,黄色的野菊花,白色的老鸹银,高的,矮的,缠绕的,盘旋的,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青纱帐的深处,偶然会发现一窝窝的鸟蛋。人们也会饶有兴趣地捉上几只类似蝈蝈的“叫蚂蚱”,带回家来装入自制的简易小笼子供孩子们玩。螃蟹现在看来是一种奢侈品,但那时,在青纱帐里会经常发现,从壕沟里爬上来的大螃蟹,人会用稗草捆绑起来,带回家来做下酒菜或就饭吃。
  远处冒起白烟,肯定是看青的人员在那里进行野餐——烧玉米、烧爬豆荚和荏头,有时也会从村头刨几块红薯带去一起烧熟解馋。这些小举动一般生产队长是不会管的,人们也都能理解。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和大人们一起下地时,在青纱帐里捉迷藏。这时大人们就会躲在偏僻之处学鸟叫,引得我们奋不顾身地钻过去捉“鸟”,然后是一片哈哈大笑。
  处暑过后,青纱帐里的野庄稼成熟了,女人们便成群结队的背起背篓去搞小秋收。成熟的野庄稼有胡绿豆和稗子穗等。这时青纱帐又成了女人们欢乐的天堂,由于远离了男人,远离了家人,大家可以无所顾忌的相互打斗嬉戏,青纱帐里不时传出银铃般的或爽朗的笑声。农谚讲,白露不伤镰。到了白露,高粱就全部成熟了,千军万马开始一年一度的大秋收,青纱帐到这时才逐渐消失。
  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大面积的轻纱帐了,但青纱帐带给人们的乐趣却常使人津津乐道。2014年9月,宁河区新闻中心到我的家乡东棘坨镇拍摄《记忆宁河》之河西大会战节目,隙间,我竟忍不住带着总编李月欣女士、电视台主播冯义坤先生和编辑李振起,到姜庄、史庄、东白村一带故地重游,向他们讲述这一带曾经有过的青纱帐,抒发了我对青纱帐的眷恋之情,并在潮白河畔合影留念。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国华
责任者
张国华
相关人物
李月欣
相关人物
冯义坤
相关人物
李振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