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地方武装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41
颗粒名称: 我经历的地方武装工作
分类号: K825.2
页数: 16
页码: 94-109
摘要: 本文介绍张志忠在宁河县武装部实习期满后转为正式武装干部,后被派往丰台公社武装部工作。他在丰台公社期间,参加了一次清理河道和修整堤坝的会战,负责后勤和安全保卫工作。此外,他还成立了一支由120人组成的民兵小分队,负责维护社会治安。
关键词: 宁河县 地方武装 张志忠

内容

作者简介
  张志忠,男,1944年8月出生,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西魏甸村人。1962年7月参军,196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复员,同年5月做武装工作,曾任宁河公社、丰台公社武装助理、任凤公社武装部副部长、岳龙公社武装部副部长。1982年5月调到辽宁省铁岭工作,曾任铁岭县委党校组教科科长、县总工会组织部长、县房产局党委书记至退休。
  1968年3月我从部队转业回来,5月就被宁河县武装部安排做了武装干部,到1982年调到铁岭工作,在宁河县做了14年的武装工作。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了,有些事仍记忆犹新,今借宁河区档案局的《百老话沧桑》这个平台把它写出来,供大家回忆和了解。
  实习转正
  1968年5月初我接到通知到县武装部报到,琚有山政委和我谈的话,他说,为加强武装干部队伍建设,决定从复员军人中选拔了3名武装干部,有你和李恩贵,董保增,部党委决定让你去宁河公社武装部实习,李恩贵去潘庄,董保增去丰台。半年后经考核合格后转为正式的武装干部。谈话后第二天我就去了宁河公社报到,是公社办公室高庆太主任接待的,落好户口和组织关系后,他领我到公社武装部见了陈树赞部长。他是山东人,高个子,很魁梧,留着大分头,说起话来声音很宏亮。武装部设在公社大院的后边四间正房里,里边一间做我俩的宿舍,外边做办公室。那时宁河公社已经成立了革委会,主任叫邵庆余,副主任有黄永祥、陈树赞。这个公社有19个大队和10多个社直单位。我们武装部主要是配合革委会工作,因为我刚来就暂时没有让我参加公社的中心工作,让我熟悉公社各大队民兵连的基本情况,抓好县武装部布置下来的民兵工作。那时我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对全公社各个大队和社直民兵连重新进行一次组织整顿,各项民兵工作就绪后,到了8月份,我参加了清理阶级队伍的中心工作。先做了一些材料汇总工作,后来和宁河供销社胡主任参加了“沈阳特别工作”队专案组的外调工作。沈阳市和宁河县组成一个专案组,对这些人做一次全面的清查和审理。我俩首先到沈阳市检察院档案馆查了沈阳特别工作队档案,把这个组织涉及宁河县的人找出来逐一的进行调查核实。这几个人分别涉及辽宁省的盖县、营口、锦州、本溪、阜新和吉林省吉林市等7个城市。就这样,我们俩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圆满的完成了这次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
  回来的第二天,接到县武装部的通知叫我去部里,到了部里政工科陈士杰科长说琚政委找我,见到琚政委让我坐下后,他说今天找你来是件好事,你的实习期满了,经过考核,部里认为你在宁河的工作表现很好,经部党委研究并报天津军分区党委批准你被转为正式武装干部了,定行政24级,准备让你去汉沽农场七分场或丰台公社武装部,你可以选一个。我说,去丰台公社吧,离家近,情况也比较熟悉,琚政委说好吧,那你就去丰台公社吧。
  河道会战
  1968年10月23日我到丰台公社报到那天,只有李会敏秘书在办公室值班,她说公社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们都在江洼口搞河道清理会战呢,她用电话联系领导,领导说让他直接来工地吧,于是我就把调转的手续交给了秘书,行李也没放就骑车来到了江洼口工地参加了会战。
  蓟运河是流经宁河县的一条大河,因河道和堤坝年久失修,再加上还乡河的冲击,河道淤积,每到夏季洪水泛滥成灾。县里为了治理蓟运河,在1968年秋季搞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河道,整修堤坝的会战,江洼口会战就是这次会战的一部分。我驮着行李到了工地后,直接见到了公社孟广武部长,他带我去见了公社革委会张云祥主任和刘梦悦副主任,当时几位领导商量了一下就安排我负责工地后勤和安全保卫工作。当时参加会战的民工以大队为单位起火,全公社28个大队加上社直单位建29个伙房,我每天逐个伙房进行检查督促,防止火灾,检查卫生防止疾病的发生。那时民工太多,江洼口一个村住不开,周围的大辛庄、小辛庄和洛波汀等都住上了民工,我每天来回跑几十里地,晚上还要参加指挥部召开的会议,从早忙到晚可把我累的够戗。工程干了10天就竣工了,11月中旬我们都撤回了公社。
  维护治安
  从会战工地撤回来的第二天,公社机关召开专门会议,张云祥主任主持,介绍我和大家认识。后来又调来了黄永祥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叫甄旭廷,秘书李会敏,公安特派员于胜友,组织干事张景松,财政助理贾庆桐,妇女主任胡秀兰,海河老纪和张晨光,还有房产李恩池和张景兰。
  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各级革命委员会刚刚成立,“一批三查”“一打三反”和“清理阶级队伍”正激烈进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公社革委会决定在社直民兵连的基础上,成立由120人组成的民兵小分队,专门负责镇内的社会治安,由我兼任队长,供销社张贺俊副主任担任副队长,下设7个班,每天保持一个班执勤巡逻。利用晚上我经常在公社礼堂给小分队员们上课,讲解一些军事知识和布置工作。丰台阴历每逢五是大集,人非常多,小分队全队出动巡逻执勤,维护社会治安起到了很大作用,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好评。
  那时公社经常召开万人大会,小分队的任务就更繁重了。为了开好大会我们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那时我主要负责大会的现场组织和主持工作。首先召开连长预备会,统计参加会的人员数字,规定入场的时间,形式和顺序。到开会那天丰台中学大操场上布置的红旗招展,大会主席台也要布置好。9点前参加大会的所有人员必须入场完毕,9点大会正式开始。我负责主持大会召开,小分队负责维护秩序和被批斗对象的管理(那时,很多人是冤枉的,被错斗了),会后我还要组织群众安全退场散会。一年公社组织召开了几次这样的大会,虽然很累,但没有出现过意外,对我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和提高。
  全力备战
  1970年党中央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在全国立即掀起了战备的高潮。丰台公社的战备工作由公社武装部主抓。那年,宁河县成立了战备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武装部,公社由孟广武部长负责,我们俩轮流值班,24小时不能离人,主要有三个方面工作。
  搞拉练。主要是培养锻炼民兵能不能做到拉的出,动作快,打得响的能力。那时我经常突然到村找到民兵连长吹起紧急集合号,看集合了多少人,用了多长时间,然后,由连长带队拉出去跑几里路,做几个科目再回来,并记录下来,完事后和大队主任汇报。记得有一天我在双树子大队搞紧急集合,集合完毕我推着自行车回西棘坨时,满脑瓜子都想着拉练的事,一下子连车带人都掉到了沟里,那个沟还挺深,眼瞅着没脖了,吓得我赶紧扔掉车子勉强爬上了岸。就这样一个连一个连的拉练,全部演练完了。当年底县里还在我们公社的东棘坨大队(现为前棘坨)召开了战备工作现场会。
  制造手榴弹和地雷。那年,为了适应全民战备的需要,培养和提高全民的战备意识,县战备办公室要求我们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制造炸药、手榴弹和地雷。丰台有个宁河县八一机械制造厂,我和厂里一说,厂里非常支持,抽调一个管生产的王柏章副厂长和我抓这项工作,我们和厂里的甄广巨等几个技术工人成立了一个研制小组,由我任组长,王柏章任副组长。我们几个人日夜奋战,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手榴弹还真制成了,到野地里一试发现手榴弹炸开后就是碎片少了点。那时我一有空儿就去八一厂和研制小组工人们一起研究制造地雷,地雷研制成功后,我们还研制成功了子母雷。
  挖地道。县里要求人口稠密的几个大镇都要挖防空地道,丰台是宁河县的第二大镇,所以也给我们下达了挖地道的任务。要求我们在年底前挖一条从丰台医院到公社的地道。医院到公社大约有400米的距离,地道要求深2米,宽1.5米。离年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任务紧迫,公社动员社直单位的职工和公社机关干部除了留下值班的,其他人员全部挖地道。地道盖怎么办,我们就把原来大街上石板路上的石板拆下来做地道盖,不够又拆了河里的台阶。整整干了一个冬天,到年底终于把地道挖成了。当然,咱这地方的土层不行,地道最终没保住。
  下村蹲点
  1970年底我调到了任凤公社武装部工作,那时武装部长是单顺年,公社革委会主任是张海文,副主任李国正和单顺年,加上后来又调来李伯生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是周德印,文教助理于森,公安特派员是李文明,财政助理王春如,妇女主任胡秀兰,知青助理马文兰,海河助理韩泰。后来张海文同志因病退职,又调来王洪章任党委书记。第二年单顺年调走了,芦台农场武装部副部长康允林调来任武装部长。我在任凤庄公社武装部工作6年半,在东移民大队蹲点整3年,和那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地方。
  这个村是个从河北省武强县迁移过来的移民村,在公社的东南角,距离公社五六里地。南边和北京的清河劳改农场接壤,村子不大,100多户人家,但他们生产搞得好,民兵工作也做得好,大队党支部书记崔敬儒,两个支委,一个叫郝金书,主抓生产,另一个叫温荣庆,任民兵连长,主抓民兵和治安工作。
  因这个村是全县党抓武装的先进典型,公社党委决定让我去蹲点,帮助党支部抓好这个典型。我在那里除了传达和执行公社党委的指示外,还帮助其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重点帮助抓好民兵工作。如民兵训练,夜间巡逻,维护社会治安等。因村离清河农场近,公社和清河农场结成友好场社,帮他们抓逃犯。我白天和社员们一起参加劳动,锄地、插秧、拔麦子、啥活都干,晚上还要参加支委会开会,有时还要组织社员民兵学习和开会,每天晚上都得10多点睡觉。先是一天三顿在社员家吃派饭,后来在那里呆熟了,吃饭都不用大队派了,社员们都自动的安排我今天到谁家吃明天到谁家吃。到我回家时社员们分菜也有我一份,领导和社员们都说拿我当成村里的社员了。
  崔敬儒书记非常尊重我,每次开支委会都叫我参加,村子里的大事小情都征求我的意见。在那里3年,我注意培养典型、发现典型和总结典型,写了“我们的好书记崔敬儒”和“党管武装的典范”等先进典型材料,党管武装的典型材料还在全县进行了推广。
  筹建战备团
  70年代,县里的民兵工作和战备工作抓的非常紧,民兵连每年都进行一次整组,整组完毕后,县里组织对民兵组织的政治落实,组织落实,军事落实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验收。那时叫“联查”。我那几年年年参加验收,跑遍了全县的19个公社和两个农场。战备工作抓的更紧时,县革委会成立了战备独立团和基干民兵师。战备独立团,我们任凤庄公社和南涧沽公社为一个独立连,姜佩芳为连长,南涧沽的唐玉来部长为指导员,我为副连长,李东海为副指导员。基干民兵师下设5个团,任凤、南涧沽、俵口和淮淀4个公社为一个团,任凤为一个营,我为副营长。那时还发了军装,经常组织拉练。
  记得有一年,县战备团组织了一次全团的野营拉练。全团1000多人集中到芦台一中,在那吃住,声势非常浩大。全团按编制行军。全副武装队伍从芦台一中出发一直往北走,把全县19个公社,两个农场用了5天的时间全部走遍。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号房子住下,自己埋锅做饭。最后全团顺利圆满的回到了芦台一中,记得那天晚上全团还吃了一顿饺子。那时我看到有几个女同志包饺子太快了,1000多人吃的饺子就她们几个人包。那次拉练对全县战备团整体的协调作战能力和团员的军事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河西会战
  1977年7月,我被调到岳龙公社武装部。当时公社党委书记是郑宝生,副书记有曹德利、张玉芳。不到半年郑宝生同志退休,孙德玲来当书记,革委会主任刘更田任副书记。副主任安树生,武装部长王宗满。不久,中央召开了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号召全国“今冬明春要大搞一下农田基本建设”,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县革委会组织了河西大会战。蓟运河西的东棘坨、赵本、大辛、廉庄和宁河5个公社在县的西北部,多是盐碱地,低洼易涝,粮食产量非常低,加上这里人少地多,劳动力紧张,因此,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改造那里的环境,提高生产能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县革委会集中全县的力量搞了这次会战。县革委会在7月份下发了文件,全县立即行动起来。岳龙公社成立了以刘更田副书记为总指挥,我和王永琪为成员的河西会战指挥部。9月中旬派人去工地做前期准备工作,搭锅建灶搭工棚,到月底全部准备完毕,9月30日全公社1000多人浩浩荡荡开赴李花毛、毛毛匠的会战现场。那时三四里长的工地上红旗飘扬,标语牌到处都是,高音喇叭不时的发出指挥部的声音。我们的口号是:“高举红旗学大寨,抓纲治国拼命干,大干苦干一冬春,不争红旗心不甘”。指挥部做了分工,刘更田抓全面,王永琪抓施工,我抓后勤及保卫工作。还给配了一个卫生员,又给配了一个四轮小拖车。全公社22个工棚,22个伙房,我每天带着卫生员去各伙房、工棚检查督促卫生,检查防火安全,给指挥部伙房买菜并帮助做饭,晚上还要参加指挥部会议,通报和讲评伙食卫生、防火安全等工作情况,等大家都休息了我还得检查一遍才能睡觉,到12月初圆满完成了会战任务。
  我于1982年5月离开家乡,在铁岭县党校、工会和房产工作直到退休。我的三个子女,儿子在部队是总队的后勤部长,大女儿南开大学毕业后先在天津工作,后来去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家公司当了部门经理,小女儿大连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他们都已成家立业了。我的家人们包括弟弟,妹妹,侄男,外甥女们个个生活得很好,我从心眼里为生在这个好社会感到幸福和自豪。退休以来,经常去旅游,现已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几年来我已经写了20多万字的回忆录,几十首诗歌和旅游记。
  温故而知新,每当我回忆起在家乡武装工作的经历倍感亲切和欣慰。虽然我离开家乡到铁岭工作已经30多年了,但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在我的心中,特别是当我看到家乡蒸蒸日上的变化,到处都充满着活力。看芦台高楼大厦林立,乡村公路纵横,村村都铺上了柏油路,盖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有的家庭还开上了轿车,作为一个宁河人为家乡感到骄傲。在这里借《百老话沧桑》这个平台,衷心的祝愿家乡更加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祝愿家乡的人民,和谐共进,生活幸福安康。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志忠
责任者
张志忠
相关人物
李恩贵
相关人物
董保增
相关人物
高庆太
相关人物
陈树赞
相关人物
邵庆余
相关人物
黄永祥
相关人物
陈士杰
相关人物
李会敏
相关人物
孟广武
相关人物
张云祥
相关人物
刘梦悦
相关人物
洛波汀
相关人物
甄旭廷
相关人物
于胜友
相关人物
张景松
相关人物
贾庆桐
相关人物
胡秀兰
相关人物
张晨光
相关人物
李恩池
相关人物
张景兰
相关人物
张贺俊
相关人物
王柏章
相关人物
甄广巨
相关人物
张海文
相关人物
李国正
相关人物
李伯生
相关人物
周德
相关人物
于森
相关人物
李文明
相关人物
马文
相关人物
韩泰
相关人物
王洪章
相关人物
康允林
相关人物
崔敬儒
相关人物
温荣庆
相关人物
姜佩芳
相关人物
南涧沽
相关人物
唐玉来
相关人物
李东海
相关人物
女同志
相关人物
郑宝生
相关人物
曹德利
相关人物
张玉芳
相关人物
孙德玲
相关人物
刘更田
相关人物
安树生
相关人物
王宗满
相关人物
赵本
相关人物
王永琪
相关人物
李花毛
相关人物
林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