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绝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30
颗粒名称: 掌握绝活
分类号: K826.2
页数: 3
页码: 68-7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那个年代,医疗设备不足,作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土方法治疗病人,甚至在危急情况下赶赴汉沽医院救治病人。作者还注意搜集民间验方,如针灸治疗偏头痛等,并自学针灸技术为村民们治病。作者还祖传治疗伤口的偏方,帮助村民们解决伤口感染不愈合的问题,因此远近闻名。村民们甚至会用汤匙刮缸子内壁上存留的药来使用。
关键词: 宁河县 赤脚医生 国淑华

内容

那时看病,不像现在可以依靠现代化设备做检查确定病情,全靠自己摸索出的经验去判断,治疗时,为了老百姓省钱,也大多靠土办法、土药方给村民治病。
  有一年春节,村民赵一能夜间疼痛难忍,我赶到他家时,他正躺在炕上抱着肚子蜷缩一团痛苦地哼哼着,一家人都吓慌了。我一摸他的肚子,像板子一样,又平又硬,俗称“板状腹”,我马上明白这是阑尾化脓瘀滞腹内的症状,非常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当时汉沽医院的医疗条件比宁河要好一些,我当机立断说马上去汉沽!我也跟着去了,拍完片子就手术,医生打开腹部一看,一肚子脓——阑尾穿孔。医生说,如果再晚点,他的命可能保不住了。出院时,医院的主治大夫赞叹我说,我们医院救活过两个这样的病人,你送的病人算一例。我知道这是医生在鼓励我,心中暗暗下决心,争取做的更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不说,老百姓更没有钱,有个天灾病业全靠村里的赤脚医生,用庄稼人的话就是希望少花钱,能治病。我理解乡亲们的心情,除了钻研理论技术外,还注意搜集民间的验方偏方啥的。俗话说,“偏方治大病”,很多时候,真的就是靠着这些“土办法”解决了大问题。比如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不好治,还说犯就犯。许多村民一犯病就抱着脑袋哎呦哎呦地吼,甚至有抱着脑袋往墙上撞的,十分痛苦。我从书上看到针灸治疗这种病效果好,就自学尝试着扎。先拿自己做试验,摸着点头绪后,就开始给村民们治病,效果还真不错。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针灸治疗偏头痛成了我的“绝活”。不但村里人头疼找我,就连四外八村有头疼的都说:“去,到大赵找国大夫去!”
  我家有个搪瓷缸子,里面有一道道紫色刮痕。为啥有很深的刮痕呢?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我家祖传有一个治疗伤口的偏方,专治那些伤口化脓长时间不封口的。在农村,人们被镰刀割伤、被钉子扎伤是常有的事,伤口一旦感染,流脓搭水不容易愈合,敷上这种药一两天就结痂。记得有一个村民,被镰刀割伤大腿,伤口感染长期流脓,怎么也不封口,天津大医院也没少跑,但始终没有治好,就抱着试试看的念头上了这个药,时间不长就好了。这下子,一传十,十传百的,我家这个偏方就远近闻名了,来讨药的人特别多。配这种药得使用许多种药,配好的药是紫色,我经常用这个搪瓷缸子配药,时间一长,缸子内壁都被染成了紫色。后来有一味药买不到了,药就没法配了。找我讨药的村民不甘心,就用汤匙刮缸子内壁上存留的药,因为这种药有点儿就管事,一来二去,缸子内壁就被刮成这个样子了。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世权
责任者
国淑华
责任者
国淑华
相关人物
赵一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