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学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29
颗粒名称: 刻苦学医
分类号: K826.2
页数: 3
页码: 65-67
摘要: 本文讲述国淑华小时候在汉沽中心小学上学,因为成绩优秀而被推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虽然缺乏医学知识,但作者通过自学和向他人学习,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医术水平。作者治疗常见病的效果很好,尤其擅长治疗小孩的疑难杂症。在一个冬天,赵廷余的80多岁老母亲患上了重病,作者经过治疗让老母亲在三天内病愈,赵廷余和他的家人非常感激作者。
关键词: 宁河县 赤脚医生 国淑华

内容

我小时候在汉沽中心小学上学,一直念到高小毕业。那时候村里小姑娘上学的很少,我能够上到高小毕业,在村里也算是个文化人,况且我勤奋好学,各科成绩都拔尖,天生胆子大,性格活泼,上学时就是学生干部,老师说我是主意疙瘩,有主见。1971年,大赵庄大队干部了解到我有些文化,就推荐我当村里的赤脚医生。当时村里能当赤脚医生的主要是三种人:一是祖辈都是从医的;二是文化相对较高,稍懂医术病理的;三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我可能是沾了有点文化的光,加上平时办事稳当、有责任心才有幸被选上的。
  赤脚医生,说白了就是不脱产的土大夫,在村里挣着生产队的工分,干着治病救人的活儿。那时候,干赤脚医生也需要考取资格证书,有了资格证书才可以行医。记得考这个本子是在宁河卫校,那时候考试很严格,不允许任何人作弊,是真打实凿的考试,考试合格了才发给赤脚医生行医证书。像这种行医资格的证书我还考过不少,不过许多都丢失了。那时,全县共有60多名赤脚医生,在所有的女赤脚医生中只有我和男劳力一样每天挣10分(男劳力每天最高工分为10分)。
  光有行医资格了还不行,关键是还得懂医术,能治病。尽管我光有点文化,但对医术并不明白,我就下定了决心,既然村里信任我,我就得干好了,让老百姓信服我。从此我就虚心求教,刻苦学医。
  我是村里第二批赤脚医生,第一批有同村的赵树龙,他是我的师傅。在他悉心教授下,加上自己勤学、苦练,我的医疗技术提升的很快。我这个人凡事都想搞个究竟,弄个明白,学医更是这样。我给人治病,不是治完就完事大吉了,遇到疑难病症,治疗后我都要反复琢磨,弄明白病因、症状的种类、用药与疗效的关系等等,并且形成病历记录下来。经过一两年的实践,对一些常见病基本做到了手到病除。我还擅长给小孩治病,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较好的治疗方法。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村里赵廷余的80多岁老母亲患上重病,当时,我正在汉沽娘家,赵廷余深夜骑车跑来找我。我赶紧跟他回村,赶到他家时,老人正疼得光着脚在炕上转圈。在给老人检查完后,赵廷余悄悄问我:“我妈还能过得去这个年吗?”我心中有数,说这又不是该死的病,怎么不能。果然,经过我的治疗,三天后老人病愈,赵廷余感激不说,他的老母亲每次看见我,总是拉着手亲不够。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世权
责任者
国淑华
责任者
国淑华
相关人物
赵树龙
相关人物
赵廷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