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赤脚医生三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28
颗粒名称: 我当赤脚医生三十年
分类号: K826.2
页数: 16
页码: 64-79
摘要: 本文介绍张宗泽是一名赤脚医生,她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逐渐成为了一个手到病除的乡村医生。她擅长针灸治疗偏头痛,还配制出一种专治伤口化脓长时间不封口的神奇药方。她的医疗技术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和赞誉,甚至被称为“绝活”。
关键词: 宁河县 赤脚医生 国淑华

内容

作者简介
  国淑华,女,1944年6月出生于天津市汉沽区孟家村,在汉沽中心小学上学,高小毕业后在村务农。1962年嫁到宁河县赵庄乡大赵村,1971年至2001年任大赵村赤脚医生,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取得多项行医资格证书,多次获得县乡两级各项荣誉。现赋闲家中,颐养天年。
  我叫国淑华,19岁从汉沽孟家村嫁到大赵村。1971年,大队推荐我当赤脚医生,当时我27岁,一直干到57岁,因年龄关系才放下这工作。回想起为乡亲们看病这30年,感觉自己这一辈子活的很充实,很有自豪感,特别是看到现在医疗水平的提高,更是令我感慨万千!
  刻苦学医
  我小时候在汉沽中心小学上学,一直念到高小毕业。那时候村里小姑娘上学的很少,我能够上到高小毕业,在村里也算是个文化人,况且我勤奋好学,各科成绩都拔尖,天生胆子大,性格活泼,上学时就是学生干部,老师说我是主意疙瘩,有主见。1971年,大赵庄大队干部了解到我有些文化,就推荐我当村里的赤脚医生。当时村里能当赤脚医生的主要是三种人:一是祖辈都是从医的;二是文化相对较高,稍懂医术病理的;三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我可能是沾了有点文化的光,加上平时办事稳当、有责任心才有幸被选上的。
  赤脚医生,说白了就是不脱产的土大夫,在村里挣着生产队的工分,干着治病救人的活儿。那时候,干赤脚医生也需要考取资格证书,有了资格证书才可以行医。记得考这个本子是在宁河卫校,那时候考试很严格,不允许任何人作弊,是真打实凿的考试,考试合格了才发给赤脚医生行医证书。像这种行医资格的证书我还考过不少,不过许多都丢失了。那时,全县共有60多名赤脚医生,在所有的女赤脚医生中只有我和男劳力一样每天挣10分(男劳力每天最高工分为10分)。
  光有行医资格了还不行,关键是还得懂医术,能治病。尽管我光有点文化,但对医术并不明白,我就下定了决心,既然村里信任我,我就得干好了,让老百姓信服我。从此我就虚心求教,刻苦学医。
  我是村里第二批赤脚医生,第一批有同村的赵树龙,他是我的师傅。在他悉心教授下,加上自己勤学、苦练,我的医疗技术提升的很快。我这个人凡事都想搞个究竟,弄个明白,学医更是这样。我给人治病,不是治完就完事大吉了,遇到疑难病症,治疗后我都要反复琢磨,弄明白病因、症状的种类、用药与疗效的关系等等,并且形成病历记录下来。经过一两年的实践,对一些常见病基本做到了手到病除。我还擅长给小孩治病,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较好的治疗方法。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村里赵廷余的80多岁老母亲患上重病,当时,我正在汉沽娘家,赵廷余深夜骑车跑来找我。我赶紧跟他回村,赶到他家时,老人正疼得光着脚在炕上转圈。在给老人检查完后,赵廷余悄悄问我:“我妈还能过得去这个年吗?”我心中有数,说这又不是该死的病,怎么不能。果然,经过我的治疗,三天后老人病愈,赵廷余感激不说,他的老母亲每次看见我,总是拉着手亲不够。
  掌握绝活
  那时看病,不像现在可以依靠现代化设备做检查确定病情,全靠自己摸索出的经验去判断,治疗时,为了老百姓省钱,也大多靠土办法、土药方给村民治病。
  有一年春节,村民赵一能夜间疼痛难忍,我赶到他家时,他正躺在炕上抱着肚子蜷缩一团痛苦地哼哼着,一家人都吓慌了。我一摸他的肚子,像板子一样,又平又硬,俗称“板状腹”,我马上明白这是阑尾化脓瘀滞腹内的症状,非常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当时汉沽医院的医疗条件比宁河要好一些,我当机立断说马上去汉沽!我也跟着去了,拍完片子就手术,医生打开腹部一看,一肚子脓——阑尾穿孔。医生说,如果再晚点,他的命可能保不住了。出院时,医院的主治大夫赞叹我说,我们医院救活过两个这样的病人,你送的病人算一例。我知道这是医生在鼓励我,心中暗暗下决心,争取做的更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不说,老百姓更没有钱,有个天灾病业全靠村里的赤脚医生,用庄稼人的话就是希望少花钱,能治病。我理解乡亲们的心情,除了钻研理论技术外,还注意搜集民间的验方偏方啥的。俗话说,“偏方治大病”,很多时候,真的就是靠着这些“土办法”解决了大问题。比如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不好治,还说犯就犯。许多村民一犯病就抱着脑袋哎呦哎呦地吼,甚至有抱着脑袋往墙上撞的,十分痛苦。我从书上看到针灸治疗这种病效果好,就自学尝试着扎。先拿自己做试验,摸着点头绪后,就开始给村民们治病,效果还真不错。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针灸治疗偏头痛成了我的“绝活”。不但村里人头疼找我,就连四外八村有头疼的都说:“去,到大赵找国大夫去!”
  我家有个搪瓷缸子,里面有一道道紫色刮痕。为啥有很深的刮痕呢?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我家祖传有一个治疗伤口的偏方,专治那些伤口化脓长时间不封口的。在农村,人们被镰刀割伤、被钉子扎伤是常有的事,伤口一旦感染,流脓搭水不容易愈合,敷上这种药一两天就结痂。记得有一个村民,被镰刀割伤大腿,伤口感染长期流脓,怎么也不封口,天津大医院也没少跑,但始终没有治好,就抱着试试看的念头上了这个药,时间不长就好了。这下子,一传十,十传百的,我家这个偏方就远近闻名了,来讨药的人特别多。配这种药得使用许多种药,配好的药是紫色,我经常用这个搪瓷缸子配药,时间一长,缸子内壁都被染成了紫色。后来有一味药买不到了,药就没法配了。找我讨药的村民不甘心,就用汤匙刮缸子内壁上存留的药,因为这种药有点儿就管事,一来二去,缸子内壁就被刮成这个样子了。
  胆大心细
  干赤脚医生既要心细又要胆大才行,否则遇到事自己先慌了,容易出事。那时,我常陪村里的接生员王秀兰一起去给产妇接生,王秀兰负责接生,我负责随时处理意外情况,经我抢救后活过来的有不少,大大减少了新生婴儿的死亡率。
  记得于学礼的儿子生下来时就没了气息,不会动弹,我细看去,孩子的脸不是白色,而是紫色,有救,就赶紧抢救。土法新法,连扎针灸,带打针,快一个钟头了,在场的人都认为没救了,我仍坚持不放弃,终于随着“哇”的一声啼哭,孩子被救活了。这孩子很聪明,学习很好,后来,考上了上海的一所重点大学。他的妈妈常对他说:孩子,啥时候也别忘了你三奶奶啊,是她救了你的命呀!
  还有杨秀春的媳妇生大女儿时难产,正常情况下,孩子的头部在生产时应该是竖直的,而她的却扭着,别着出不来。那个年代,在家中生孩子遇上难产,可是要命的事,接生员要是一慌,没了主意,产妇和孩子就完了。产妇已经有气无力经不住折腾了,眼瞅要出危险,我就根据经验,将手伸进产道,硬是将孩子的脖子慢慢地扭了过来,最终母女平安。
  还有,特殊病情要特殊处理。那年,赵树葛79岁的父亲得了重病,家人已经给老人准备好了后事。可赵树葛是个孝子,他不死心,找到我说:“三婶啊,你去看看我爸还有救不!”我急忙赶到他家,老人得的是肺炎,已经昏迷了一天,我一测体温,水银柱直接打到了头,说明体温已经超过了40度。我马上给老人配药输液,这时候,配药是关键,用什么药、多大剂量合适要心中有数。我针对老人的情况,结合多年的经验,选择了用药和剂量。结果刚输了一瓶,老人就清醒了,竟然自己坐了起来要水喝,全家人又惊又喜,连声向我道谢。输了几天液后,老人的病显著见好。
  从医这么多年,我体会到,治病救人,医学知识,无穷无尽,要会活学活用,不断摸索创新。不管用什么办法,能治得病,救得人,你就是个称职的医生。我看病时非常的慎重,干赤脚医生30年,村民们都说我“没误过诊,没用错过药,没出过医疗事故。”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忘我工作
  在当赤脚医生的30余年间,甭说平常日子,就是逢年过节,我都很少正时正晌地和家人吃顿团圆饭饭。大赵村是一个大村,有好几百户人家,赤脚医生就那么两三个人,卫生室留一个卖药的,我和另一个大夫,每天走家串户给村民们看病,绕村一圈,就得走十里八里的路。如果赶上雨雪天气,泥泞路滑,出趟诊,摔得浑身泥巴浆浆的是常有的事。
  有病是不分白天黑夜的,病号更没有高低贵贱,在我眼里都是一条鲜活的珍贵生命,只要村里的老少有了病情,不管是谁,我都是随叫随到,哪怕是三更半夜刚刚躺下,也毫无怨言地背起诊包就走。干赤脚医生那些年,我几乎没睡过一天安稳觉,成宿不睡觉对我来说也是常事,我后来患有严重失眠,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有一年春节期间,全县暴发麻疹病。这种病传染性极强,尤其是儿童还易引发肺炎、脑炎等疾病。当时,村里的孩子很少有不被传染的,但许多村民们不去医院,坚持在村里医疗,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信任,更增加了自己的责任心,不分昼夜,每名患儿4小时打一针,一周左右基本就好了。见我治好这么多孩子,附近的前田、党庄子、小赵等村的村民都纷纷来找我。那一阵子,可把我忙坏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每天最多只睡两三个小时。现在想来,不只是因为年轻,关键还是强烈的责任心在支撑着我。
  一年夏天,海边蚶子大丰收,生产队用大马车买来分给村民吃。哪知道由于天气炎热,蚶子变质了,吃了坏蚶子的,程度不同地都食物中毒。身体好的,吃得少,拉稀跑肚;身体弱的,当时就病倒。这可把我急坏了,要是乡亲们有个三长两短的,我这个当赤脚医生的没法交代,我得担当起救护乡亲们的责任啊!我那时连走路都是小跑,把病号分出轻重缓急,昼夜护理治疗,两三天顾不上睡觉,直到病号全部痊愈,我才像一滩泥一样一睡不起,连饭都懒得吃,婆婆吓坏了,抚摸着我的头心疼地问,孩子,你咋啦,没事吧?
  夜间出诊,遇上大雾,我常常找不到东西南北,就擦着墙根辨认。遇上大雨,也是考验。那次是1978年夏天的一个雨夜,村民赵廷全来找我,说他哥哥病了,让我赶紧去。雨下得那个大呀,满街筒子腿肚子深的水,我背着药箱子刚出门,就一道立闪一个炸雷,把我震得一个趔趄险些摔倒,一只鞋也被雨水冲走了,赵廷全追着摸鞋,我说快走吧,病人要紧,就这样我光着一只脚赶去了他家,脚都被碗碴子瓦片啥的扎破了。
  夜间到附近村出诊,穿坟地、见鬼火、遇野狗、撞上黄鼠狼等我都经历过,虽然有病人家属陪伴,但也胆战心惊的。人们都夸我胆大,其实我也脑瓜皮发麻,但我是大夫,不能害怕就不看病啊,就硬着头皮闯。有一次遇上一只饿狗,大概以为我挎的药箱是盛饽饽的筐子,就追着我不放,逼得我抓了地上一块砖头砸过去才把它吓跑。打那起,每逢夜间出诊,我常会带上了一根木棍,用来壮胆、防身。常年走家串户看病,我腿脚上的功夫是练出来了,走路就特别快,像一阵风似的,现在虽然上了年纪,但走个十里八里路还是不费劲。
  难忘乡情
  干赤脚医生这么多年,走家串户为乡亲们治了多少病,我都渐渐淡忘了,但许多人还记得我,感激着我。
  芦台封闭市场有一家布店,店主老太太是造甲城人,带着闺女干缝纫生意。我到她那做衣服,老太太认出了我,原来那年,她女儿得了急性胃炎,疼得大汗珠子直冒,把我找去后治好了。这事儿我忘了,可她没忘,等做完衣服,她和闺女说什么也不收钱,拉着我的手说:“恩人啊!您说这钱我能收吗!”我说,你要是不收,以后我就不到你这做衣服啦!
  还有一个外村的人到海下拉蚶子回来,由于吃了变质的蚶子中毒发病,疼得他从公路上滚到了路边的地里,被我村的人发现后,告诉了我,我想不管是哪个村的人,救人要紧,背上药兜子就去了。后来,这个人为了表示感谢,还带着东西和家人来看我。
  由于常年给村民们看病,我和乡亲们的感情非常深,有的一到过年过节就来看我,有的给我送来自家地里的土特产,甚至在市场买菜时,都有卖菜的认出我而不要菜钱。
  最使我感动的是1983年,上面下来政策,要求一胎上环,二胎结扎,村干部家属都要带头。虽然我已经40岁,有好几个孩子,根本不想再生孩子了,但由于老伴是村会计,我必须带头,当时我都做好了手术准备,不料那天村里开大会,公布首批结扎人员名单,当村干部念到我的名字时,社员们都哄了起来,跟炸锅似的,说不能让国淑华结扎,她做结扎手术,谁给我们看病?她不能手术啊!其实,我即使做了结扎手术也不会影响给村民们看病,但大家都认为做结扎手术不是什么好事,就都替我说情,我知道是乡亲们在袒护我啊!那天,面对乡亲们,我落了泪。村干部和公社来的领导没办法,说尊重民意吧,就这样,我躲过了结扎这一刀。
  人敬人高,水涨船高,乡亲们越是敬待我,我就越豁出劲儿为乡亲们服务。村民们为了感谢我,经常有人给我买来了镜子、脸盆等物品,我从来没有收过,我对他们说,乡里乡亲是缘分啊,我是村医,治病是我的责任,治好了,你们高兴我也高兴,大伙说我个好,我就值啦,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当赤脚医生给大伙看病呵!
  岁月留痕
  已经16年不再从事赤脚医生工作了,但我一直留恋那段时光,至今仍珍藏着当初行医用的一些医疗器械和几个证书。我曾因为搬家时丢失一张作为全乡赤脚医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的照片,和孩子们吵了一架,我对赤脚医生有感情啊!你看,这把医用剪刀,它是挑药线用的,现在还像新的似的,行医这么多年,一直和我形影不离,那些年,为乡亲们治病它立了大功了!说来话长,那年代,哪有一次性针头针管啊,给村民们打针的针管针头都是重复使用的,因此,做好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十分重要。那时,我有一个敞盖铁盒,装上水,用电炉子烧开,用来煮器械消毒。针头是必须要煮的,针管不能总煮,一般都是用热水烫一烫。一次,在使电炉子时,电线突然着火,村书记赵廷举正在跟前,他眼疾手快,一把将电线捋了下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使电炉子了,只得生炉子。
  我有一张油印的预防小儿麻痹的宣传单,因为夹在书里才保存了这么多年,也是我那时做疾病预防宣传工作的见证。我定期利用村里的广播向村民们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尤其是预防各种传染病,如麻疹病、结核病等等。用广播搞宣传,我都是自己喊喇叭,从不让别人帮忙,我不放心啊,说错一句话都不行呀。那时,我给全村每个孩子发一个小红本,上面记录打预防针的时间。自己手中有一本大名册,上面详细记录着村里每个孩子何年何月何日打的预防什么病的针,非常细致、全面。各种统计按时上报给公社负责防疫工作的同志,先是给杜友更,后来是给小李子,他们按报送的情况定期给我送来药物,如预防小儿麻痹的糖丸、预防麻疹和感冒的板蓝根等等。
  很可惜,前几年搬家时,我把那个背了30多年的药箱子给弄丢了。那个箱子是皮的,上面印着一个圆圈和红十字。这个药箱子,平常装上常用的器械和药品得有十多斤重,由于长期习惯用右肩背着它,造成我肩膀右边低,左边高,现在右肩经常疼痛的毛病就是那时落下的。
  我十分怀念那段时光,虽然苦点、累点,但能为乡亲们做点事,也值了!这次为《百老话沧桑》写文章,我回忆往事,激动的几天没睡好,那天夜里竟梦见自己背着药箱子,在村里坑坑洼洼的土道上不停的走啊,走啊,又给乡亲们看病啦!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世权
责任者
国淑华
责任者
国淑华
相关人物
赵树龙
相关人物
赵廷余
相关人物
赵一能
相关人物
王秀兰
相关人物
于学礼
相关人物
杨秀春
相关人物
赵树葛
相关人物
赵廷全
相关人物
赵廷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