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寻树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24
颗粒名称: 进山寻树根
分类号: J314.2
页数: 6
页码: 50-56
摘要: 本文讲述张宗泽在1978年发现了根雕艺术并开始创作。为了继续创作,作者前往北京西山八大处采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渐提高技艺。作者的作品在天津市首届民间美展上获得了好评和收藏,并成为了工艺美术协会的理事。作者通过拜访专家教授,提高了创作水平,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 宁河县 根雕 张宗泽

内容

1978年初,一次偶然机会去北京西山八大处参观,走在山坡的小路上发现许多被人踩踏后露出地面的枯树根非常奇特,引起我的兴趣,顺手拔了几个,装在提包带回家做盆景。由于枝条早已干枯,搞造型时长枝相继折断,剩下几个短枝的枯树根不舍丢弃,摆在桌上反复审视推敲,突然想起那件白萝卜雕刻小品,从它的构思和雕刻技法上得到启示,经过细微观察,终于发现了隐藏在树根表面机理中的秘密,那些幻化着的许多人物和动物的形态跃然而出,我立刻动刀雕刻下这瞬间的灵感,后经整理、组合、着色、表面上光处理,一件树根作品雕成。这根雕处女作“魑猎图”用了一个月在地震棚中创作成功,激励了我的创作热情。
  为了继续搞下去,首先要解决根材问题,于是我带好提包、小镐,又去西山八大处采根,因为这次有准备,挖根得心应手。日落前已装满两个手提包,走原路返回怕碰上景点工作人员招惹麻烦,就多了个心眼,从后坡下山(其实根本没人管)。后坡没有路,下坡倾角45度,为了安全我急中生智,看准山坡下离我最近的那棵树冲下去,因为两手提着提包无法去抓树干,只好用臂膀和头顶在树干上,站稳后再找好下一棵近距离的树冲过去,就这样一段段往下倒,一直到坡底。由于紧张和劳累,全身被汗水湿透,这时也顾不了这些了,急忙向公交站奔去,不想最后一辆车刚刚驶离,我无奈地望着远去的班车发呆。天慢慢黑下来,周围是荒郊野岭,一种恐怖和不祥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无助的时刻,一辆去市里送山货的农用拖拉机刚好经过这里,我拦下车和司机说明情况,热心的司机把我扶上车安全地送到市区的旅店,我给他钱他不要,为了表示感谢,我挑了两个较大的树根送给他,他笑着拒绝了,并说今后如需要树根可找他帮忙,并告诉我和他联系的地址。送他离开时,我心里充满感动。
  有了树根,我创作的激情更加高涨,每天除去上班,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根雕创作中。地震棚就是工作室,每天把树根材料去掉泥沙,剥去树皮去掉多余的枝叉,拿在手中或放在桌上,反复推敲,仔细观察,一有灵感立即动手雕刻。有时睡觉前把树根放在枕边,梦境中出现的各种形象,醒来后立即进行雕琢,以便记录下这瞬间的幻景。就这样第二件作品“十二生肖”完成了,第三件作品“枝源”完成了,第四件……到年底已经有20件作品成功问世。
  根雕作品在制作中,因为买不起电动工具,加工过程完全是手工完成,比如需要打眼和镂空的部分,全部如古代钻木取火般一点点钻透。手心常常轧出一个大坑,红肿起泡,疼痛不止,手被划破是常有的事,为了不影响创作,我查阅了古籍药典,自己研制一种止血消炎的偏方,用陈石灰和端午节的韭菜研磨烘干,磨成细粉,用时敷在伤口上,不感染不发炎,很快就会愈合。
  1979年末,我选送10余件作品参加天津市首届民间美展,在人民公园展出期间,引起当时艺术界专家广泛关注及观众的极大兴趣,众人驻足根雕展柜前,争相欣赏,久久不离。我参展的“十二生肖”根雕作品获工艺展一等奖,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藏作品2件,在会后成立的工艺美术协会中我当选为理事。《天津日报》以“工艺美术的春天——记我市根雕作者张宗泽”和天津电视台以“业余爱好与成才之路”为题相继报道,使我增强了继续创作的信心。由于我率先根雕创作,拓宽了民间美术新领域,使根雕进入艺术殿堂,对后来根雕艺术在全国的兴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81年我的4件根雕作品入选日本神户人工岛博览会,并被全部被收藏,使根雕艺术走向海外。
  为了提高创作水平,我带着部分作品去北京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中国文艺研究院拜访专家教授,有常伍侠先生、张丁教授、刘开渠雕塑大师,特别是中国文艺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间美术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树村先生,他看了我的根雕作品说,看了你的作品我很兴奋,让我也很吃惊,一个业余人员能搞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真是了不起。又说,根雕创始人,你是津门第一家。在天津,我请教了冯骥才老师,他看完作品大加赞赏,说你就是“芦台张”,并对我今后的根雕创作思路及技法提出宝贵意见。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泽
责任者
张宗泽
相关人物
常伍侠
相关人物
张丁
相关人物
刘开渠
相关人物
王树村
相关人物
冯骥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