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芦台农场建银行营业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19
颗粒名称: 在芦台农场建银行营业所
分类号: K29.21
页数: 5
页码: 39-43
摘要: 本文记述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宁河县支行在芦台农场建立储蓄所,后改名为营业所。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业务量少等原因,初期的营业所面临一些困难。但通过积极开拓业务和改善办公条件,营业所逐渐发展壮大,为农场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营业所也成为了当地人们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 宁河县 芦台 银行营业所

内容

1957年为了开拓业务服务社会,中国人民银行宁河县支行决定在芦台农场建立储蓄所。该场距县城芦台镇25里,有土地6万多亩,下设4个工作站,后来改名为分场,有干部职工1000多人,当时是隶属于中央农业部的国有企业。准备筹建储蓄所前,支行就曾派有人员定时到农场流动服务,办理储蓄业务,前后有齐志林、王志友、张守伦、胡克志等。
  支行任命刘佐成为主任,我为会计兼出纳,建立储蓄所,刘有妻室在芦台,一时未能前去。4月12日我带上公章、从支行分离出来的芦台农场职工存款账户以及空白账表、凭证等只身前往。第二天,没有任何仪式,只写了一张通知,只有我一人的储蓄所就算开业了。办公地点是一排东西向平房的北屋1间,其他屋间是农场各行政科室所在。这一年冷的时间特别长,虽已四月,但春寒料峭,外面每天都在刮着西北风,风卷着沙土毫无遮拦的砸在窗上,使人越呆越冷,加上业务很少,让人闲得难受。
  在农场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为招揽业务,我问农场财务室的李德鹏愿不愿意把农场在宁河支行的所有账户转到我们新建的储蓄所来,他表示要向财务室主任魏光仪请示,结果被认为是意想不到的好事,非常乐意。我立即回支行向行长报告此事,并建议将储蓄所改名为营业所,得到批准。约十几天后,收到支行划转的所有农场账户和新营业所名称的公章及业务专用章。这样开业未过满月的储蓄所就此结束。
  这件事对农场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过去与外单位发生的每一笔结算无论汇款、转账还是内部现金的存取,都要到20多里以外的县城芦台去办理。当时去县城走的是农村土路还要乘摆渡过蓟运河才能到达,尤其是像发工资等需要支取大量现金的业务。当时有三种交通工具:一辆吉普车,在领导同志不下分场或田间地头时可以使用;大马车经常可用;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只能骑马。而过摆渡后还要步行一段才能到达。有一次为发工资,粮库负责人霍宗印、警卫董文祺到芦台支取现金,办完事后,霍宗印扛着装现金的麻袋前边走,董保卫在后边跟,霍发现周围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回头一看,只见董在身后平端着步枪正对着自己,好像在押解犯人,这让霍非常气恼,回来一说听的人都捧腹大笑。
  自从农场驻进了银行,方便了大家,就拿发工资来说,再也不用到20多里芦台县城提取现金后再分发,而是对下属分场、修理厂、机耕队、加工厂、林艺队、粮库等单位只需开几张支票就解决了,对农场的经济活动起到了支持和保障作用。
  此时我也提了一个要求,改善办公地点,结果立即得到解决,由原来的1间北屋换成2间南屋。不久支行派来了第一任农场营业所主任翟振江,因他的爱人在支行工作,没多久就调回支行。第二任主任焦国志,焦不久也因患病离开。第三位主任尚瑞波,他在农场营业所任职约有2年多时间,以后又有刘笃开、林文海、段福仁先后任营业所主任。1963年支行给营业所配备了专职出纳员唐月晨,从此我不再兼任出纳工作,业务面扩大了,营业所的人员也增加了。
  农场初建银行,业务不大,但对地处闭塞、缺少文化娱乐活动的农场人,似乎是增加了活动空间,除办理储蓄业务外,更有人把银行当作可以串门的地方常来常往,化验室的张志明就将银行当作阅览室,每天来看人民日报,还曾提出与我合资购买指甲刀,将剪下的指甲攒起来卖给药材收购部门。生产科的阎尊三见多识广,来了就谈古论今,说些趣闻轶事。大学生吴子和是浙江人,利用暑假到农场探亲看望姐姐,也到银行闲坐讲他辅导小学生数学的事。还有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找我借《安徒生童话》,就连外国人也愿借存取款的机会多坐一会儿。1958年农场来了10名日本农业专家到此来作稻作试验,其中有一个姓小岛的专家,在办完储蓄后要求近前看看墙上的四幅中国画(印刷品),看完后和我笔谈,他知道中国有大画家齐白石,说在日本有名,问我知道不知道日本有名的画家,我说知道有名的画家大山郁夫,他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
  我自己为了丰富精神生活,订阅了《中国青年报》《新观察》山东大学校刊《文史哲》,花40元购买一部二手收音机,最喜欢收听电影录音剪辑、外国小说等节目。银行订有《人民日报》,有了这些听的和看的,生活感到充实。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华
责任者
齐志林
相关人物
王志友
相关人物
张守伦
相关人物
胡克志
相关人物
刘佐
相关人物
李德鹏
相关人物
魏光仪
相关人物
霍宗印
相关人物
董文祺
相关人物
董保卫
相关人物
翟振江
相关人物
尚瑞波
相关人物
刘笃开
相关人物
林文海
相关人物
段福仁
相关人物
唐月晨
相关人物
张志明
相关人物
阎尊三
相关人物
吴子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