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最是教书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377
颗粒名称: 无悔最是教书时
分类号: K825
页数: 14
页码: 197-199
摘要: 于本文记述了于敏,女,194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讲师,天津市宁河区宁河镇大辛村人。1960年至1968年在宁河区芦台一中上学,1968年至1970年在大辛村务农,1970年1月至1970年3月在潘庄中学进修,1970年3月至1973年7月任大辛小学民办教师。1973年8月至1976年8月在河北师大数学系学习,1976年8月至2001年11月在宁河县师范学校任教,2001年11月退休至今。
关键词: 宁河县 人物 于敏

内容

作者简介
  于敏,女,194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讲师,天津市宁河区宁河镇大辛村人。1960年至1968年在宁河区芦台一中上学,1968年至1970年在大辛村务农,1970年1月至1970年3月在潘庄中学进修,1970年3月至1973年7月任大辛小学民办教师。1973年8月至1976年8月在河北师大数学系学习,1976年8月至2001年11月在宁河县师范学校任教,2001年11月退休至今。
  于敏(70岁)
  春光明媚的时节,女儿带回一本“百老话沧桑”的书,读后令我感慨万端,思绪的风帆,载我驶向曾经的当年。
  回乡务农
  1960年13岁的我考入了芦台一中,初中又上了3年,高三第二学期时即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了,大学停止了招生,1968年秋我回大辛村务农。
  刚回家那年织了一冬的席。织席的活儿分秒必争,饭桌子放好了,才舍得放下手里的活儿进餐,含着最后一口饭又坐到席上了。就盼着多织几片席,过春节添上一件新衣服。我们兄弟姐妹8个,除了老妹妹还小,其余7个都是学生。父亲于开济是大队书记,“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时不时还要被红卫兵拉出去批斗。他豁达,在那样的逆境中还能快乐自持,达观以对。干活儿休息时,在地头上练习挨斗,弯着腰摆个“飞机式”逗得社员哈哈大笑,我可是乐不上来。当时我被归类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在村里是被歧视的,大学梦破碎了,工作也没着落,只能“家中大学屋里系,刷锅洗碗又织席”。
  春暖花开时节,我参加了生产队的田间劳动。社员们,早出晚归,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良好作风感染教育了我。有一次耪地,大概那块地太僵硬吧,我用力地使锄头落地,可“当啷”一声锄头翻了个个儿,高粱苗儿碰掉了。也就干了一个多小时吧,眼前就冒金星儿,心里难受得很,只好坐地上休息。旁边开全大婶子说:“闺女,你力薄啊。”可我干活儿从来不误工,耪地、拔麦子、插秧、收割……虚心地学,努力地干。到后来社员给我评妇女头等分,我很有成就感,也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看到乡亲们不歧视我这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热心帮我、疼我,心里感到很温暧,也有了归属感。当时我和在村的天津知青马桂荣(后来从县医院退休)等经常在地头给社员读报,教大伙唱歌。每逢过年,村里就搭台唱戏,我就和于文芬、于文联(小学教师)一起组织小姐妹们排练节目,乡亲们管我叫“导演”。
  春节刚过,大队通知我去潘庄中学进修3个月。一听要上学,我像个小孩子似的欢喜雀跃。正月十五那天我穿着新做的夹鞋,背上简单的行李步行几十里去了潘中。当时的进修班班主任是李佑生老师。跟我一起去学习的还有天津知青王新华。学习结业回村,我当了民办教师。当时村里小学附设初中班,初中班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由我一个人教,还当班主任。我累并快乐着!在这期间父亲被平反了,我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选调上学
  1973年大学开始招生。当时招生政策不单凭推荐了,还要求文化考核,(那年张铁生当了“白卷英雄”)我有幸争取了名额顺利通过考试,被河北师大数学系录取(学校在石家庄),圆了我的大学梦。和我一起被录取的还有天津知青翟淑华。她毕业后分到芦台二中教数学。
  那时大学生叫工农兵学员,年龄、学历参差不齐,有工人、有农民,有十几岁的,有二十几岁的,有小学没上完的,有高中毕业的,有的叔侄同堂,有的夫妻同堂。多数是上课在阶梯教室,讲师授课完毕,学生回各班自学讨论,偶尔有教师巡回辅导。学习就靠自觉,我和多数同学一样每天都能去阅览室图书馆读书,我后悔没有超前意识,没有努力攻读外语,高中学的那点俄语差不多忘光了。当时学校时髦学哲学,以便健全人的世界观,课余时间党员在党小组内要轮流主讲学习体会,记得我讲的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了讲清楚“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生涩费解的词汇,我去求教政教系的李泽英同学,她提供了好多有用的资料,她是宁河人,七二届学员,后来从芦台五中退休。
  那时的大学很接地气,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比较多。到沧州某部队学军,我学会了射击;在石家庄市的工厂,我上过车床;在正定县学农时,我们学习小组制造太阳灶还用此灶做了稀饭;实习中登台示范演讲,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如鱼得水。师范教学1976年8月(即唐山大地震后),我大学毕业了,和同学翟淑华还有天津师大毕业生一起到县文教局报到,待分配,在局里吃住,白天清理废墟,晚上政治学习,当时还在“批林批孔”。深秋了,我和于浩敏、朱秀兰、张其伟、冀东成(天津师大毕业生)等被分配到宁河师范学校任教。至退休的20多年中,值得怀念的有两段时光。
  首先是刚到学校。地震将师范学校夷为平地,共有几间临建房,我们几个和4位老教师,在任少时校长的带领下边搞基建,(建半永久校舍)边备课,还要轮流拉水做饭吃。但老师们不觉苦,信心满满,乐以忘忧。我也忙里偷闲在当年腊月二十九日结婚,男方王凤岐是天津下乡知青,工人的儿子,我是回乡知青,农民的女儿,也算是门当户对。我们选在芦台火车站见面去津结婚(认识4年这是第4次约会)。是妹妹用自行车把我送到芦台火车站,我跟王凤岐到了婆家(临建房)全家吃了顿喜面,就算完婚。回到学校后,老师们开传歇后语:说于敏结婚-火车站集合。
  新学期开始了,春季招生,师范学校招进3个班新生。都是往届毕业生,有数班、文班、理化班。我任数班班主任,我们仍然是半工半读,有时下午运砖,几个人站成一排传,男生们干劲儿十足,他们把砖三四块儿摞在一起再传给下一个人,我当时还不到一百斤没劲儿,但也咬牙坚持每天三出工,晚上也上二班,环境艰苦师生却毫无怨言,我到底还是累病了,“先兆流产”,校长命我休息,曹立珍等几位女老师和韩秋菊等几个女学生就轮流到我家(临建房),照顾我。我卧床1个月,学校安排朱福友老师代课,我女儿终于保住了,浓浓的同志情谊、师生情谊,令我至今感动不已。
  那年代的老师们都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冯克毓老师某学期教4个班的语文课,大家调侃她“你放卫星啦”。当时的师范没有统一教材,学校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如高中班的学生,高中知识学完了,我们就自己找教材教他们大学知识导数、微积分,教学中还在不断学习。老教师常说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不学广而识多,何以为师?于是都主动下功夫挤时间上电大。宁世汉、刘志忠我们几个教师每天定时看电视学高等数学。话说回来,教学相长。一名教师给予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但传递了这种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真诚虚心的工作作风,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我的学生都有出息,比如初中班的李树会、王宏婧,高中班的王进、郭燕,民师班的张锡民、刘广宝都是很优秀的师范毕业生。
  另一段时光是“拨乱反正”以后。教育的春天来了,师范学校与时俱进,教师阵容也大有改观。我在师范学校教书期间先后有任少时、李全路、张瑞琴、孙佳珍、霍俊德、李振发,杨明远任校长。教学秩序也步入正轨,校园是师音醇厚,铃声清越,书声断续,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毕业的学生也个个成器,他们有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中小学教师,有当校长的,也有成为各级领导的。如张炳江、李振亮当了宁河县县长、副县长,傅兴国现在是国家省部级领导,陈月贵现任芦台一中校长,于志怀曾任教育局局长。
  在教学中我尽得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一起教研,互相听课,像宁世汉,刘志忠,刘金霞、刘贵义、冯克毓、董义堂等等的优秀课我都听过,汲取他们的宝贵经验。老教师对我也关爱有加,印象深的是宁老师听了我的课说:“教材挺熟,讲的也清楚,面面俱到啊!”他这是客气,实际在说我的课重点不突出,我记下了。李振发校长听了我的一节复习课后,他告诉我:“教材是熟,教师串讲再精炼点,多安排点练习题!”我茅塞顿开,复习课这样上才好啊!一次,刘金霞老师准备了一节市级公开课,但临近了因故不能上,急坏了校长,安排我来“救场”。我心里没底,董校长鼓励我说:“大胆讲,你行!”刘老师对我教案安排、板书设计、教具使用都细心指导,连语速教态都教我。我也下定决心不能辜负前辈们对我的期望。结果,这次市级公开课我获了二等奖。老师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尊教爱生、躬身施助等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我,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我传承着他们的精神,和年轻教师一起成长,刘贺敏当了副校长后来当了校长,阚文广、贾少智当了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等等。我得到师生的认可,成为受师生欢迎的教师。齐兆铭主任反馈学生意见对我说:“于理、傅志功说你治学严谨”。傅连蕊跟我说:“于老师,我真佩服你,等我当老师能做到你这样就好了。”我教学中一直有个理念,师范学校,教师和学生是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战友。初中班有个学生从小没了父亲,她母亲带她们姐弟3个过日子,家庭生活很困难。我和阚文广老师俩人每月拿出20元钱,由德育处出面给这个学生贴补生活费,让:她坚持学习到毕业。现在这个学生在芦台五中干得非常出色,我俩也成了忘年交。。民师班有名女生入学晚,基础差,刚入学跟不上班急的直哭,我和董义堂老师俩人加班加点给她补课(那年代没有加班费的),孩子也刻苦,很聪明,后来她成绩优秀,实习时她给大家做示范课,很有独到之处,获师生好评。
  刘金霞老师退休后,我当数理化组教研组长,课堂教学中,我和陈剑老师一起自制几何教具,尝试电化教学,在学校讲观摩课。我不但活跃在讲台上,而且活跃在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中,像学生的技能比赛、文体比赛、运动会,教师的基本功比赛、公开课的评定等我都积极参与,廉如安老师我俩经常当裁判和评委。记得天津市师范类学校组织了两次统一考试,都是教师组织好练习题,我自己刻印跟学生一起晚上加班备战统考。当时我丈夫王凤岐还在东棘坨公社当党委书记,不是每天都回家。我一个人带孩子,不讲任何条件不跟学校提任何要求。我教的几何科两次统考成绩都是全市第一名。同年级的化学教师阚文广、代数教师董志学、赵桂萍,语文教师张翠也都取得了市统考第一名或第二名的好成绩。后来,我还被评为市、县级先进教师和高级讲师。
  退休生活
  时尚是一种态度,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名词。退休后唱歌、跳广场舞、打腰鼓、老年时装表演等我都勇于尝试。还去南方五省市,张家界旅游,老有所乐呗。但主要工作岗位是家庭保姆,帮女儿看孩子。特别想说的是2008年,我带外孙到天津上小学,因为老伴儿退休后要回来家住。我俩分工,他负责后勤,我负责外孙的接送和“督学”。市里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我上学学的是俄语,于是我第四次进课堂,上老年大学!在老年大学里从26个字母开始学习,老有所学不是梦。我上了两年,拿了结业证书。我能够给外孙听写英语单词,听他朗读英语课文了。我相信那句话:如果你心里还有梦,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还能在其他科目给他答疑,其乐无穷。因为这是又给了我讲台,延长了我的教师生涯,提高了我的生命质量。为了给外孙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老伴我俩他画画儿,我学书法。老伴儿安排外孙的每周食谱,天天不重样,我俩的作息时间以外孙为轴心。花费心思、灌以心血血,陪伴外孙,照顾他,引导他熟知万千世界。现在外孙上初三了,他求学继续,我督学继续。外孙当学习委员了、入团了、捧回“文明少年”的奖状……他在茁壮成长,也让女儿女婿工作安心。这就是我的收获,我的满足。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县百老话沧桑,包括了堡垒户的秘密、我当生产队长、抗震救灾的回顾、粮食统购的岁月等意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敏
相关人物
马桂荣
相关人物
于文芬
相关人物
于文联
相关人物
李佑生
相关人物
王新
相关人物
张铁生
相关人物
翟淑华
相关人物
艾思奇
相关人物
李泽英
相关人物
于浩敏
相关人物
朱秀兰
相关人物
张其伟
相关人物
冀东成
相关人物
任少时
相关人物
王凤岐
相关人物
曹立珍
相关人物
韩秋菊
相关人物
朱福友
相关人物
冯克毓
相关人物
宁世汉
相关人物
刘志忠
相关人物
李树会
相关人物
王宏婧
相关人物
王进
相关人物
郭燕
相关人物
张锡民
相关人物
刘广宝
相关人物
李全路
相关人物
张瑞琴
相关人物
孙佳珍
相关人物
霍俊德
相关人物
李振发
相关人物
杨明远
相关人物
张炳江
相关人物
李振亮
相关人物
傅兴国
相关人物
陈月贵
相关人物
于志怀
相关人物
刘金霞
相关人物
刘贵义
相关人物
董义堂
相关人物
刘贺敏
相关人物
阚文广
相关人物
贾少智
相关人物
齐兆铭
相关人物
于理
相关人物
傅志功
相关人物
傅连蕊
相关人物
陈剑
相关人物
廉如安
相关人物
董志学
相关人物
赵桂萍
相关人物
张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