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勘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375
颗粒名称: 山区勘探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97-1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油工人在四川石油会战中,面对陡峭的山路,使用滑竿将仪器和设备抬上山的故事。通过练习和磨合,工人们掌握了技巧,能够自如地在山路中行进,赢得了外国石油专家的赞誉。
关键词: 宁河县 人物 李卫华

内容

1966年2月,在四川石油会战的勘探中,古蔺一带的山陡的出奇,要爬上山,就连山羊也很吃力,而我们石油工人,却要把各种仪器沿地震测线安全地抬上去。抬东西上山讲的是整体配合,号令统一。一是要有合适的工具,二是必用的口诀要熟记。
  工人们砍下当地的楠竹,锯下杉木,做成各式样的滑竿,分别用来抬仪器、设备和钻机,学会当地老乡抬滑竿编的口诀:“前拐左后拐右”“两板夹一缝,踩板莫踩缝”“天上明晃晃,地上水荡荡”“龙抬头,争上游”“一路的平原大坝,甩开两下”……
  为了实战进行演练。工人们分成班组,先是在较平的地方练,后到地形较复杂的地方练。抬后边的被滑竿上的东西遮住视线,只能见自己的双脚,脚一旦配合不好,或因把口诀领悟错了,往往造成仪器倾斜,两人摔倒的后果。最困难的是抬195型的柴油机(打井用),它体积大,分量重(200公斤),4个棒小伙,在不到1米宽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地势,用滑竿抬着,靠8只脚开路,谈何容易。抬前面的一个人喊着口诀前半部,抬后面的要应口诀的下半部,一旦后边的人应不上,或是应不对,前者说什么也不敢前移半步,累了,停下来,但不能放下肩,只能换肩或者是用略比本人肩高的附带的木棍支撑一下滑竿,或是叫跟随的工友替换。要保证柴油机的平稳安全,这8只脚啊,踏向哪里,不论是石缝,树坑,稻田,泥坑,还是沟坎,水渠,都要步步生根。经过一些天的摔打演习,大家摸索出经验,配合密切,行动自如了。
  1967年底,阿尔巴尼亚的石油地震专家到四川考察,来到古蔺地震259队工地,他们看看高山,盯着仪器,走出两个人,把滑竿轻轻的放在肩上,走起路来却步伐不一,前面的人稍一拐弯,两人险些摔倒在地,翻译请工人表演,四五副滑竿到工人们的肩上,左拐右挪轻松自如。一位阿尔巴尼亚的石油地震专家来到“195”型柴油机旁,手指向一侧200米高的山。工人们明白其中含义,4个小伙把柴油机绑在滑竿上,抬上肩,喊着口诀,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山顶,一直用望远镜观察的阿尔巴尼亚的石油地震专家心中很是佩服,连挑大拇指:“中国人了不起!”当场决定引进中国的石油勘探设备,请中国的石油地震技术人员到他们的国家找油找气!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县百老话沧桑,包括了堡垒户的秘密、我当生产队长、抗震救灾的回顾、粮食统购的岁月等意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卫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