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牛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332
颗粒名称: 买牛记
分类号: K825
页数: 15
页码: 104-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秀全,男,1940年出生,天津市宁河区造甲城镇王台村人,在七里海芦苇收割季节,王秀全负责购买牛和骡马等牲畜,为了保证“打海”的效率,社员们都穿着牛皮做的“绑”进行芦苇收割。
关键词: 宁河县 人物 王秀全

内容

作者简介
  王秀全,男,1940年出生,天津市宁河区造甲城镇王台村人。1951年至1956年在本村小学和造甲中心小学读书,1958年至1960年在宁河县军粮城中学和四合庄中学读书。1961年至1978年在村务农,1979年至1982年任村生产队长。1983年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村务农至今。
  王秀全(77岁)
  我是大王台村人。生产队时期,一旦河水结上厚厚的冰,我们这个地方就到了收割芦苇的季节了。七里海芦苇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为当地百姓增加了不少收入,被誉为“铁杆庄稼”。人们习惯地称七里海为“海里”,称割苇子为“打苇子”或“打海”。每到“打海”的日子我们那里家家像过年,每个生产队都要宰杀几头老弱病残的牛。杀牛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取牛皮给劳动力做“绑”鞋,即人们常说的“牛皮绑”。因为“打海”时,穿着自家做的棉鞋在芦苇地里行走,用不了半天鞋就会被芦苇根扎得飞花四散,所以社员们都要穿牛皮做的“绑”打割苇子。
  接受任务
  杀牛取皮,社员有了冬季打苇子的“牛皮绑”,可生产队里就少了来年开春生产用的牲畜力。为了补充牲畜力和保证牛皮的取用,队里每年都要派人到外地买牛(有时也买骡马等)。派谁去,很关键,队长常常要费一番心思。因为一头好牛要上千块钱,次的也得七八百元,在那个年代这是很庞大的数字,买不好会给生产队带来很大损失。曾有一个社员,是车把式,自认为精通牲口,别人买来的马呀牛的,他都能挑三拣四地说出各种毛病。一次,队长被他忽悠动了心,就派他去买牲口,结果他买回了一匹大青马,冷眼一看,成色不错,看着挺老成,大家围着大马品头论足,向某洋洋得意。这时来了一个绰号“大老运”,是个老车把式,围着这马转了好几圈,甩出了一句话,这马不会是上色(shai)了吧。向某一听急眼了,说“大老运”不说人话,且不依不饶。恰巧那天赶着牲口刚到地里,哗哗下起了大雨,大青马顺着毛就往下掉色,不一会大青马就变成了大白马。懂牲口的人都知道,马按口齿讲有“七青八白”之说,即七口的马颜色是青的,老了毛渐渐地白了,大多都是老八口,相当人七老八十了。从那以后,派谁去买牲口,队长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
  1973年初冬的一天,队长找我去队部,我进去一看,还有副队长洪鹏在场。没等我问,队长就开门见山说,马上要打海了,队里想派你去河北辛集买牛。我挺意外,后来我才知道队长选我的原因,有一年上冻水,涵洞里有个大窟窿,水都漏走了,生产队长指着我说,你把衣服脱了下河把窟窿堵上,旁人出主意,腰间系个绳吧,涵洞里水流急,别被水撮进去冲走,我脱下棉裤棉袄,腰间系好麻绳,抱起两袋装满土的袋子一猛子扎进水里,瞬间把袋子塞进涵洞窟窿里,当时是初冬时节,河水冰凉刺骨,从水里出来,四肢已经发木,牙齿打颤说不出话,队里人一下子都感动了,加上我脑子好,勤奋好学,特别是对牲畜也很有研究,所以队长思考再三选中了我。说实话,我那时正是年轻气盛,念过几年书,去的地方多些,正想表现表现呢。最主要的是,我喜欢牛呀马的,特别爱了解牲口习性特征什么的,经常私下暗自揣摩分析也帮人买过牲口,信心挺足的。不管怎么样,队长选择了我,我觉得很自豪,心想这次一定得露把脸。
  夜宿辛集
  回到家,我匆忙地准备了一下,第二天凌晨就开路了。一起去的还有副队长洪鹏,我们哥俩从村里步行70多里到了天津西站,然后乘火车来到河北中部重镇辛集,当时辛集是远近闻名的骡马牲口集散地。到辛集的大车店时候已经傍晚,院子里头拴着准备交易的牲口,看着都挺不错的。我俩买了几个窝头就着咸菜吃了晚饭,大车店免费提供热水。哪有什么炕啊,地上铺一层厚厚的柴草,上面铺着苇席子,被褥4毛钱一套,三四十人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的啥姿势都有,卧在被窝里吸烟喝水唠嗑,房顶上两个小灯泡,在烟雾缭绕中愈发的幽暗。
  这时,只听一个人说,诸位,你们注意西厢房大树下那个大青马了吗,怎么样,听说这个马要半万呀。大伙惊叹不已,议论纷纷,五千块钱,对当时普通百姓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一个生产队也不是轻易就拿得出的。这个人的话让大家的情绪一下子热烈起来,也引起我的注意。有的说,马个头大,有的说马耳朵大,有的说马肋大,有的说马毛色亮,膘肥体壮……总之是争相恐后为这匹青马找优点。这时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坐起来说,我也看了,我认为这匹马值不了这么多钱!一下子把大伙都说愣了。小伙子一看大伙都瞅他,就认真地说起来,好马第一个要看它的头脸,耳朵小表明肾大记性好,眼珠大马机灵,鼻腔大呼吸通畅,不犯乏,嘴大胃口好,吃的多经的住挒,鬃往往一边倒,里倒不如外倒,外倒不如分鬃好。第二看它腿,前腿要直要圆,后腿要弓要扁,前裆要搁进斗(三声),要宽,后档要放进手,后档要小,我看这马没有全部具备这些特点,有好气儿的你们可以去看看。小伙子说的头头是道,大家无不点头称赞。偏偏我忍不住好奇,心想看年龄比我还小呢,咋这有本事,就装着起夜解手真的去了院子,借着门灯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感觉自己又长了知识。
  市场买牛
  第二天一大早,住店的人们都奔向了集市。牛、驴、马、骡大大小小的牲口可真不少。我和副队长尽管挑来选去,那些牛贩子打趣说,你们二位是挑花眼了,买不买啊。我不动声色,最后选了3头大牛。讨价还价时,我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把掌握的知识都摆弄出来。比如一看皮毛,要有光泽,皮薄、毛软细密、有弹性,这样的牛发育良好,健壮耐劳。二看牛头,牛头宜瘦而长,外形清秀,筋骨显露,额宽平,角门宽,耳薄而大,眼圆大有神,嘴头齐又宽,嘴大能吃有力气,鼻孔大肺活量好。脖子粗短,肌肉发达。这样的牛灵敏性高,力气大,耐劳。三看前身,牛前身要高,俗话说,“前身高一掌,只听犁耙响”。肩胛骨要长而宽,肩脚软骨隆起,肩脊宽大,肌肉丰厚,这样的牛干活时挂辕子紧,犁地快。四看腰胸,腰要宽阔平坦,肌肉丰满,背脊要平直,胸背宜长,腰背宜短。胸部深而宽,肋骨要长、大、拱张、互相紧靠,肋缝小。五看腹部,要丰圆、宽大、紧凑,肷要小。这样的牛消化好,有劲不容易疲劳。最重要的是看后身和四肢,后身应比前身低,这样牛劲大,后裆开,屁股肉足实,形似倒梨状,坐骨弓要宽大,有劲。前裆能放斗,后裆仅放手。好的牛四肢粗壮、开阔、筋骨显露、肌肉发达;肢形要正,前腿要直后腿略弯,前腿直如箭,善走不用鞭;后腿弯如弓行走快如风长,蹄子宽大厚实。这样的牛走路快而稳,力气大。我一套套的,连挑带贬的一通摆话,把卖牛的都说直眼了,也不敢死扛价了。副队长洪鹏惊讶地悄悄问我,你咋知道这么多!
  买完3头牛,副队长说,这儿的牲口还真是便宜,还剩俩钱,要不,咱俩再挑一头吧,我说你是队长你做主,我俩就又挑了一头大花牛。万没想到的是,这头大花牛后来着实给我俩“牛”了一把。
  热心房东
  买了牛就不能坐火车了,只得赶着牛往回走,我们心里美得恨不得马上飞到家,让老少爷们开开眼,根本没有想到大花牛会出什么意外。
  黄昏时分来到一个大镇,天色已经晚了,而且阴了起来,东风嗖嗖的特别的冷,但由于回家心切,我俩还是决定再往前走一段然后住店店。谁知走了一大段路程,天已经完全黑了,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上下起了小雪,又冷又饿,怎么办,干脆接着走,走哪算哪。我俩一边说话一边沿着公路前行,渐渐有了灯光和狗叫,给我俩提了神,一鼓作气走到村边。推开一家院门,许是察觉了动静,微弱的灯光下,屋里走出一个人,是个60多岁的大爷。我俩赶紧说明情况,大爷没有责怪我们反倒非常热情,吩咐老伴儿说:“是天津客人,还没吃饭呢,赶紧抱柴烧火弄吃的。”不一会玉米发糕,高粱渣子粥,熬的咸萝卜缨子,热乎乎的都端上饭桌,我俩也是饿急眼了了,像坐在家炕头一样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饭期间,大爷不知从哪又给牛弄来了饲草。大娘还给我们烧了炕,找了一床棉被,还抱歉说家中只有这一床被子,叫我俩对付盖,我俩感动的没法,要给食宿钱,大爷大娘说什么都不要,并且表示自己这条件不好,怠慢了天津的客人,我们听得心里热乎乎的,一看也不好勉强,只得把钱收起。第二天鸡叫两遍时,我们悄悄地起床,没有惊动房东,每人拿出4块钱放在屋里粮囤上,赶着牛趁早上路了。
  帮忙运牛
  俗话说,人有旦夕之祸,马有转缰之病,这话没说错。我和副队长俩人说着拉着,不知不觉过了青县的地界,公路上,洪鹏牵着他做主买的大花牛,越看越稀罕,边走边夸,甚至想像着把牛赶回队里队长和社员们的赞美,竟喜不自禁地脱下外面的大袄铺在牛背上,嗖的一下骑上去,牛哒哒的朝前小跑,我牵着3头牛后面紧跟。洪鹏美滋滋地对我说,你也骑上去,好着呢!还没等我回话,大花牛突然咕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洪鹏一下子就摔了下来。幸亏他穿得多,年轻身手又利索,一骨碌爬了起来,拍打拍打身上的土,看看没有什么大碍,就去拽牛。奇怪,这牛说什么都不动了,死死地卧在地上,任你拉它拽它抽打它,就是纹丝未动。我俩急的汗都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四下瞧瞧,还好,不远处有一个村子。洪鹏对我说:“你看着牛,我去找人帮忙。”
  这个村子名唐官屯,属静海县管辖。适值晌午,社员们正收工准备回家吃饭,村边就是马号(饲养牲口的地方),车把式们正吆喝着把大车赶进马号里呢。洪鹏向生产队长说明来意,那位队长一听说是宁河的,很客气,马上让车把式们都留下,说宁河的客人遇到了困难,看看哪位师傅套车把牛拉到镇子上去,当年发大水人家可是帮过咱们的呀!一个30出头挺壮实的车把式说,我去吧,说完赶着一辆大马车拉着我俩来到了公路上。我们3人弄这头牛,推拉挒拽的,累得气喘吁吁,不管用啥法儿,牛像钉子钉在了那里不起来,急的我们在马路上团团转。嘿,天无绝人之路,从老远来了一辆大卡车,车厢苫着绿色的帆布,我和洪鹏断定是军车,就急忙向军车招手,军车丝毫没有停的意思,我俩一看事不好,车要跑,干脆手拉手站在马路中间拦车。这下惹祸了!呼啦啦跳下来一二十解放军战士,迅速把我们围住,一人手里端着一支枪,为首的像个军官,说你俩好大的胆子,敢拦截执行任务的军车!我俩赶紧把事情来龙去脉说清,当地车把式作证,最后还是军官一挥手,战士们帮忙,把牛抬上了大马车,然后就急忙执行任务去了,我们心里那个感激啊,跪下磕头的心都有。
  忍痛杀牛
  把牛拉到镇子上的大车店里时,已经是傍晚了,兽医站的兽医们早就下班了,找谁呢,有人指点说,镇子中街有个中医,让中医看看说不定也行呢!有病乱投医,我俩好说歹说把中医请来了,中医说,要我瞧,这牛没病,是累的,牛蹄下没钉掌,受不了公路的摩擦,蹄子受伤了,休息一宿就没事了!我俩半信半疑地送走了中医,夜里3点多,我爬起来出去看看,大花牛果真站起来了,还吃上了草料,看来有门儿,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一觉睡到天亮。天亮起来第一件事就去看大花牛,谁知又卧倒了,死拉活拽的又不起了。还得找兽医,把兽医请到大车店,兽医扒开牛眼睛,撬开嘴巴,拿着听诊器,听听这,敲敲那,最后结论是急性肾炎。我们问需要多长时间能治好,回答说至少半年吧,三五天内回宁河肯定是不可能了。我们有点傻眼,有人建议我们,干脆和屠宰场联系吧。唐官屯是个大镇,我俩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屠宰场,冬天的屠宰场忙得不可开交。找到当班领导,领导说得把牛拉来看看,我们说如果能拉来就不用这么麻烦了。领导看着我们可怜就答应派两个人去大车店,并吩咐去的人说,你们看着给牛定个等级,就在大车店宰杀吧,然后把牛肉拉到屠宰场过称,别忘把牛皮带回来。屠宰场工人带着家把式
  来到大车店,前后左右的看了看大花牛说,二等吧!我们赶紧说好话,说我们俩人从二三百里之外的宁河来给生产队买牛,社员们还没见个牛模样牛就死了,等级太低了回去没法交代呀!屠宰场工人挺同情我们,说这样吧,把牛先宰了,最后根据出来的牛肉定等级吧!我们一听人家说的也在理,就认了。屠宰厂工人拿起宰牛的家伙,套上大围裙,挥胳膊挽袖管,三下五除二,不到一个小时,就把牛给卸扒了。还真没少出肉,屠宰场派车拉走牛肉,最后定的等级是一等!钱没少卖,特别出我们意料的是屠宰场还赠送了一袋化肥,把我和洪鹏队长都乐坏了。
  分头回家
  化肥当时是稀缺物资,可紧俏难买了,听说还是100斤一袋的苏联进口尿素,只是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拿着票证去供销社取货。有人劝我们,大老远的干脆便宜点卖了,赚俩零钱花算啦!我俩几乎是异口同声说那可不行,那偷偷摸摸占小便宜的事不能干,对不起老少爷们。我俩商量了半天,怎么也舍不得那袋化肥,可出来好几天了,眼看“打海”日子近了,路上也不能耽搁太久了。最后我俩拿定了主意,分头回家,一个人赶着牛先走,另一个留下等化肥。洪鹏队长让我赶着牛先走,我有些犹豫,因为牛可以赶着走,化肥自个不会走,得靠人背着哇!洪鹏队长看出来我的心思,说别婆婆妈妈的啦,牛和化肥都是队里的财产,你懂牛,我不如你,但我有力气,扛个百八十斤不算啥,再说,我是队长,咱俩就这样分工好啦!
  我只好牵牛上路,到达天津时,又被一场狂风大雪截住了,耽误了二三天才回到村里。而副队长洪鹏比我更艰苦,能拦住车时搭一段顺路车,没车时自己扛着化肥步撵,脖子压疼了就用绳子背着,愣是把这袋宝贝化肥,从几百里外的静海弄回了村里这件事着实感动了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尽管想用来春耕的大花牛意外地死了,但卖了肉也没赔多少钱,尤其还搞来了一袋化肥,队长很高兴,因为开春秧芽子这化肥再好不过了。我们哥俩只讲遇到了好人,风餐露宿,一路辛劳的事一点也没说。队长见买来了新牛,就张罗着宰那些被淘汰的老牛,取皮、分肉,社员们个个欢天喜地,可街筒子都飘着肉香。
  一晃过去40多年了,如今耕牛在村里已经罕见,各种各样的农用机动车走进了千家万户。但那次买牛的事我一直难忘,那些淳朴善良的农民兄弟、那热心肠的房东、紧急帮忙的解放军战士、还有善解人意的屠宰场干部职工们,不但使我感动,更使我感受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县百老话沧桑,包括了堡垒户的秘密、我当生产队长、抗震救灾的回顾、粮食统购的岁月等意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雪琴
责任者
王秀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