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的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302
颗粒名称: 抗震救灾的回顾
分类号: P315.95
页数: 15
页码: 33-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王光军在唐山大地震后带领宁河县人民抗震救灾的经历。作者详细描述了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伤亡情况,以及在灾后如何组织救援和恢复生产。通过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当时地震的惨烈和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勇敢和坚韧。
关键词: 宁河县 抗震救灾 救援

内容

作者简介
  王光军,原名王树常,男,1931年7月15日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遵化县下石河村人。1947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3月调入宁河县做税务工作,1952至1953年任天津税务局总会计、杨柳青镇税务局会计股长。1955至1959年年任宁河县委宣传部理论教员、天津市汉沽区委党校副校长,1961年6月10日任宁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66年至1980年任宁河县副县长,宁河县委常委、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宁河县委常委、副县长。1983年任宁河县委常委、纪委书记,1989年任宁河县政协主席。1993年12月4日离休至今。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多年,每当回忆起我们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抗震救灾的事,我就非常激动,久久难以释怀。
  返回宁河
  地震的时候,我在南郊区参加天津市的养猪会,跟我一块去的有王定国、王海臣。地震之后,我们去的时候是车送去的,回来的时候给家打不通电话了,末了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办法,塘沽区有位区长还没走呢,我说跟你上塘沽吧。到塘沽我就缠着他给我们安排车,但是塘沽的震灾也很厉害,一直等到下午2点,才给我们派车,送我们仨回宁河。
  我一直担心宁河咋样啊,塘沽外围还没事,进潘庄也没啥事,我一看,可以啊,这没事,心里觉着舒服点,再往前走大海北,董庄子也没事。谁知,到大北就开始不一样了,有抬死人的,周围房子都倒了,心里就悬起来了。又往前走,看见小王御史,看的清楚啊,这的房子倒的非常多。再往前走,有车堵着,走不了了,我让司机回去了,我们就步行往家走,但是还是不知道芦台状况。走着碰着一个农业局的人,我说你们咋样,他说我们局砸死5人。我这心里咯噔一下,就顺着道往大桥方向走,老远就看见芦台大桥塌了,我就顺着北边的堤往西走,看见县委后院有船在摆渡。摆过来以后,我们去邢国俊那报到,他在后院搭了一个棚,在那办公。他说,你上家看看,晚上7点你回这来,你带着八号营房部队上板桥去救灾。
  我还没回家呢,我老伴在县委葡萄架那躺着呢,楼里边也不敢进。平房没了,跟她一块的还有吴景汉的两个孩子,已经死了。还有王玉香,原来抬到那的时候还活着呢,结果因为尿不出尿来也死了。我老伴有一只眼睛看不见东西了,全身都瘫痪。她说是邢国俊派李克刚、黄一鹏到家帮着老儿子一块给刨出来的。到这以后呢,尿不出出尿来,不知道怎么解决,没有大夫啊,以后就让李树茂,笪胜清解决。有人说了,导尿得用软管才行,这就有人明白了,上药房找软管没有,李树茂、笪胜清,还有任永利,弄了不少药来,把软管也找着了。这样的话,等于我老伴从两次死亡线上救回来。我跟老伴待会儿就回家看岳父、闺女和老儿子,我大儿子是下乡知青在外头。到家一看,岳父和老儿子浑身都是伤,岳父脚上有个通天口子,从这头到那头。老儿子屁股上有个手能掏进去的口子,浑身都是伤。我闺女因为是在小房住,不太重,但也有伤。看他们的同时,我就顺便站在高岗处看看芦台啥样了,站在高处看看啊,往东边县委的楼,往南边有芦台镇的楼,除去这两个楼别的全看不见了,往西一直到西大桥什么也看不见,都塌了。我们院有7户,18间房子,大概30口人,死了5人,剩下的都有伤。
  深入灾区第二天,我带着部队去板桥公社,公社党委书记李丰也去了,部队的首长叫耿炳权,到板桥我就跟他俩商量应该怎么干,要及时救伤员,而后搭临建房。我说你们把部队带到各村,干这两件事,我还得去别处看看。邢国俊书记让我救灾没有定任务,我站在路口,看见房屋都被震平了。北朱村刘焕宽出来了,还提了两桶粥,让我们大伙喝粥。耿政委说,咱们解放军先别吃啊,就两桶粥。一听这话,我就哭了,他们在芦台已经救了一天人了,就够辛苦了,我一看那不行啊,他们还得干活呢,还就得让他们先吃。因这事争了半天,最后我说服了耿政委。在这安排好了,部队人员全都下村了,我又走着去了丰台。
  这一路上两边我都看见了,走到丰台,就看见天尊阁挺着呢,走到十字路口往四周一看啊,李仲三领着的工作队来了,他脚砸坏了走不了,我和另外两个人去东村、西村看了看,一点房子都没有了。我和李仲三商量,看看还有没有没刨出来的,特别是要抓紧搭临建房。
  跟他待了一会,下午2点,我就从丰台南埋珠桥去宁河镇,桥那坐着一个50多岁的老头,正发愣呢,我到那就跟他聊了两句,刚聊上他就嚎啕大哭,他说就剩我自己了,我一看太伤心,也呆不下去了。走到宁河镇,见着刘克忠的妻子李春香,没见到其他人,我想去各村看看,不用进村,就在十字街全都看见了,房子没剩啊!走出不远,碰见一户,我想打听打听情况,又让我哭了一场。15岁的孩子领着弟弟妹妹,父母全没啦!
  晚上我在宁河镇休息一宿,是在镇十字路口街上躺马路上睡的。我记得好像有个妇联主任给我盖了张塑料布。宁河镇连工作队和公社的人都睡马路,那重伤员咋样呢,我觉得刨人的时间也该过了,搭临建房是当务之急。缺防雨油毡、塑料布,我就想回县里汇报,那时没交通工具,我赶紧走到廉庄子。没见到领导,也没找着人,我转到前米厂,在路边,重伤员都在露天待着呢,等着治,没医又没药,救治重伤员很重要,我走到后米厂,村书记姓刘,跟我说,我们这人都刨完了,帮着搭临建棚呢。村有个挺大的商店,派民兵在那守卫谁也不能乱拿东西。这村书记真不错,有这么一个人一操持,那就好了。
  到上午11点,李跃军(在咱们县当过副书记)带着西青区医疗队到廉庄子,我就跟他说现在有很多重伤员等着治疗,他们就立即开展工作。他们都带帐篷来的,组织对重伤号进行治疗。我又陪着李跃军到各村都看看。吃完午饭了,我就往县委跑。到县委跟邢国俊书记汇报了灾情,说应该是把医疗队派到各村,把老百姓的临建房搭起来,要解决防雨物资问题。跟市委通电话,让各地支援,把这意图交代了,我也就轻松点了。
  在这3天中,我见过了大北、芦台、丰台、板桥、宁河、廉庄子是重灾区,据说岳龙、大辛、南涧、董庄、赵庄也较重,总之这11个乡镇是重灾区。据统计地震伤亡人数达59112人,其中死亡16098人,占全县总人数的5.6%,重伤10314人,轻伤32700人。及时抢救
  我县的抗震救灾,县委的一班人有智慧,敢承担,成果大,打了一个漂亮仗。回忆起来有几个第一。
  第一时间救人。在这里说说邢国俊书记家地震柜的事。地震时他两口子就钻地震柜里面去了,等着房子都倒塌了,地震柜上面砸的也哪都是坑。邢国俊从里边钻出来了,光着脚走到县委机关指挥救人。
  震前我们看到他家这地震柜,当时我们总笑话他,本来屋就小,还要弄个能装下两个人的地震柜,影响生活啊,没想到就用上了。他到县委第一件事组织机关的小贾、李克刚、黄一鹏他们(在楼里住,楼没倒),马上到各常委家,看看各家的人刨出来没有。派到我家的是李克刚、黄一鹏,他俩要是不被派去,我老伴也就没了。派人到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王有德家去,两口子都没了。还有县革委李向文、县委委员任登阁、刘贺军、刘庆发遇难。就是说,邢国俊第一时间安排人,县委常委班子成员得救是个奇迹。
  第一时间求援。地震发生后,邢国俊书记安排吴景汉和王兴邦去八号兵营求援解放军帮助救人。是一位邮局的同志骑着摩托车驮着他们去的,他们第一时间到八号营房找到副政委耿炳权求援,部队也正准备去宁河、汉沽救灾。王兴邦和吴景汉带回了不少人,部队指战员们从芦台东头开始从废墟中往外刨人,扒到西头刨了一天,筋疲力尽,刨出了4300人。
  公社和村的主要干部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岳龙公社党委副书记曹德利,被砸的遍体鳞伤,呼吸困难,他没倒下,以惊人的毅力,横卧在地上,召开会研究救灾措施,指挥救灾。板桥公社崔成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印轩,地震砸折了两根肋骨,膝盖砸错了位。但他坚持组织指挥社员救灾,肋骨支出来,他用手按进去,膝盖错位用手拧过来,同社员群众一起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第一时间报告。报告天津市委是派李伯生在公交车上写个条报告,上午就报告了。报告党中央,是两个多小时以后,派李克刚给中央打电话,本县打不出出去,李克刚去唐山打电话,顺着马路向唐山走,唐山也出来了一拨人,也给中央报告,这两拨人走一块了,正好唐山的人里有一个是搞通讯的,他明白道边有网,他把网匣打开了,几乎同时向中央报告。这样取得中央和市委的支持。7月30日上午,以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郭玉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张宗逊和天津市委第一书记解学恭为首的中央慰问团40多名领导同志来到我县,先后到大北涧沽公社马鞍子大队、芦台镇、县化肥厂、农机厂、赵庄公社大杨大队、廉庄公社和东棘坨公社慰问。而后,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等67个代表团到我县慰问。解放军9个部队2200多个指战员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特别是52914部队舟桥一营全体指战员仅用6个小时就架起舟桥,保证了津榆支路的畅通。
  第一时间向全县广播。在当天上午8点,县委利用临时架设的广播线路,号召和动员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坚定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抗震救灾的领导,查明实情及时上报。同时发动群众,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做好伤员救治和防震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了战胜灾害的信心。
  救治伤员
  震后,天津市各大医院和各区县的医院、北京人民医院、内蒙古各医院、解放军各部队医院等35个医疗单位44个医疗队,1500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我县各公社抢救伤病员。本市红桥区第三防治病院22名医护人员在赵庄公社5个大队,与村赤脚医生一起成功抢救了3100多名伤员。。
  对于一些重伤员,我们积极组织转到外地治疗。在震后的第二天就把病危伤员转到廊坊。那时不仅是咱们这边的送到廊坊,唐山的伤员也都送到廊坊,廊坊的医院早就超负荷了。廊坊老领导曹洗、王敬恩、杨进修他们在宁河待过,挺关心的,他们说别给你们耽误了,他们帮忙忙联系病号较少的石油管道局医院,他们让最好的大夫,用最好的药,全力以赴进行救治,才使他们活了下来。除此之外,我们还把全县4700多名重伤员转到安徽、河南、陕西等地治疗,才保住了这些人的生命。
  对于当时来不及转出的重伤员,我们采取措施也很及时,从各地医疗队中,选最好的,在蓟运河北岸,建了野战医院。野战医院以内蒙古自治区医疗队为主,这个医疗队由区卫生局55岁的木伦局长带队,从区8个医疗单位选出450人组成的。他们克服医疗条件差,医药短缺等困难,对每个重伤员都认真负责,对特殊伤员,他们组织技术力量,由木伦局长挂帅组成抢救小组,千方百计抢救,使很多重伤员转危为安。经他们抢救的重伤员有380人,巡回治疗的有1120人。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医疗队抢救治疗伤病员53664人次,使重伤员经过抢救护理,及时转到外地治疗,减轻了伤员的病痛,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死亡率,使很多伤员痊愈走上工作岗位。
  重建家园
  在重建家园上,我认为我们县也干得很好。在农村房屋建设上,我们采取三种方法。一是由大队或生产队统一抽调部分劳力组成专业队,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建设。建设的房屋归集体所有的有14个大队。即芦台公社曹庄大队、董庄公社赵家园大队、赵庄公社大杨大队、苗庄公社柳庄大队、板桥公社北朱大队、丰台公社孙庄大队、岳龙公社胡甸大队、宁河公社四村大队、廉庄公社大于大队、大北涧沽公社马鞍子大队、任凤公社北移民大队、俵口公社洛里坨大队、潘庄公社大龙湾大队、造甲公社傅台大队。二是由生产队根据劳力情况以居住片为单位划成若干小组,利用早、午、晚工余时间建房,正常时间生产,建设顺序先军烈属、五保户、后其他群众,最后是干部。三是社员自由结组自己建。这样很快就建成了既整齐又抗震的新房屋,而且也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再拿新县城的建设来说,我们也是第一时间完成的。当年得到市委支持,请了两个设计院(中南设计院和天津设计院)给搞了宁河县城重建规划。在老城区地址基础上,充分利用周围空地进行建设,而后建设老城区,使原来芦台街里三趟街1.5平方公设的房屋归集体所有的有14个大队。即芦台公社曹庄大队、董庄公社赵家园大队、赵庄公社大杨大队、苗庄公社柳庄大队、板桥公社北朱大队、丰台公社孙庄大队、岳龙公社胡甸大队、宁河公社四村大队、廉庄公社大于大队、大北涧沽公社马鞍子大队、任凤公社北移民大队、俵口公社洛里坨大队、潘庄公社大龙湾大队、造甲公社傅台大队。二是由生产队根据劳力情况以居住片为单位划成若干小组,利用早、午、晚工余时间建房,正常时间生产,建设顺序先军烈属、五保户、后其他群众,最后是干部。三是社员自由结组自己建。这样很快就建成了既整齐又抗震的新房屋,而且也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再拿新县城的建设来说,我们也是第一时间完成的。当年得到市委支持,请了两个设计院(中南设计院和天津设计院)给搞了宁河县城重建规划。在老城区地址基础上,充分利用周围空地进行建设,而后建设老城区,使原来芦台街里三趟街1.5平方公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县百老话沧桑,包括了堡垒户的秘密、我当生产队长、抗震救灾的回顾、粮食统购的岁月等意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光军
相关人物
王定国
相关人物
王海臣
相关人物
邢国俊
相关人物
吴景汉
相关人物
王玉香
相关人物
李克刚
相关人物
黄一鹏
相关人物
李树茂
相关人物
任永利
相关人物
高岗
相关人物
李丰
相关人物
耿炳权
相关人物
刘焕宽
相关人物
李仲三
相关人物
刘克忠
相关人物
李春香
相关人物
李跃军
相关人物
岳龙
相关人物
赵庄
相关人物
王有德
相关人物
李向文
相关人物
任登阁
相关人物
刘贺军
相关人物
王兴邦
相关人物
曹德利
相关人物
王印轩
相关人物
李伯生
相关人物
郭玉锋
相关人物
张宗逊
相关人物
解学恭
相关人物
曹洗
相关人物
王敬恩
相关人物
杨进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