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生产队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95
颗粒名称: 我当生产队长
分类号: K825
页数: 16
页码: 17-32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作为生产队副队长,带领社员进行生产劳动的故事。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社员完成了各项任务,展现出了干部的带头作用。
关键词: 宁河县 人物 杨树良

内容

作者简介
  杨树良,男,1930年11月23日出生,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西棘坨村人。1944年任村儿童团团长,后任村民兵排长,曾参加区小队组织的破坏敌人据点通信和交通道路活动,在攻打汉沽和解放天津战役中参加担架队。1958年至1983年任村生产队长。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村务农至今。
  杨树良(88岁)
  今年3月,我回老家,碰见了发小郭润堂,他和我一般大年纪,正美滋滋地晒太阳。我俩就聊天,聊谁家的孩子在哪儿工作,聊谁家在县城买了楼房,聊村里的变化,忽然他捅捅我说,你还记得生产队那会儿杨文亮咱仨人一块搭班子,领着社员生产劳动的事吗!他的一句话,唤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抗战支前
  我于1930年出生于宁河区东棘坨镇西棘坨村,到上学年龄时,和后来当了宁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曹景芝是同班同学,他今年89岁,比我大1岁,是常店子村人,与我村只隔几百米远。1944年我在村当儿童团长,带红胳膊箍,手拿扎枪,站岗放哨。一年麦秋时节,黄庄据点的日本鬼
  子要来抢粮食,区小队组织民兵和老百姓展开了“破交”战,动员了我们村和东棘坨、前大安、后大安、姜庄子、史庄子等不少村人,我也自告奋勇参加了。在区小队的保护下,把潘庄至黄庄和林亭口的路段上的电线杆全部拔倒,电话线掐断,用锨在路上挖沟,引起鬼子疯狂报复,在貉子沽和回庄子一带杀了不少人。当时我和区干部李光的警卫员何仁关系最好,他后来当了区财粮干部。1947年土改,村里号召我们去当兵,村里青年张树臣、杨文亮、郭华堂、郭志堂、张连瑞、傅凤祥等十几个人都去了,两辆大马车拉着去黄庄检查身体,当时黄庄是五区区政府。检查到我时,区委一个叫劳动(原名陈彦滨)的干部看见我又瘦又小的,就说,行军打仗怕连枪都扛不动,你回去吧。回到家不久,李甸子村李瑞武的二姐夫(化名智勇),从江洼口来找我,那天正下着大雨,说是劳动介绍的,要我到江洼口区政府警卫班,我母亲就哭哭啼啼,因为父母就我一个儿子,妹妹还小,所以没有去成。后来我就在村里参加了民兵,担任了民兵排长。父亲是村的财粮干部,对我参加革命活动很支持。在解放战争中,我参加了攻打汉沽铁桥和天津荒草坨战斗的担架队,那时睡觉都不脱衣服,吹号就起来,立马就出发,实纳帮子鞋都要穿上眼,系上绳,要不,鞋跑丢了脚可就遭殃了。记得打天津,我们抬一名伤员到江洼口,这个战士叫张福全,通辽人,小肚子打了几个窟窿,用白布缠着,直冒血,疼得直咬牙也不喊出声,在村小庙里牺牲了。我们看到的人都非常感动,说江山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这话一点不假呀!
  带头生产
  1958年开春,村支书傅凤祥找我,让我当副队长,协助队长王树合工作。当时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100多口人,是个一层楼的大队(即只有一个生产小队),我当时在队里赶大车,父亲在大队当会计(是当时公社社长朱思让亲自点名),我觉得爷仨爷俩的都当干部不合适,再说,群众能说得过去吗!支书把手一挥说,群众这块儿不用你管!结果召开社员大会,傅凤祥把提议我当队长的意思一说,社员大会就顺利通过了。于是,我走马上任当了副队长,只是有一宗活我没有撒手,队里也不让我撒手,那就是赶大车,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伺弄牲口,赶大车是行家里手,老少爷们都放心,我也爱这一行。
  那时的生产队正队长是很有权力的,而副队长就不行了,要听正队长安排分工,一般情况是,分别领一拨人干活。由于农活种类很多,每天干什么都不固定,说白了正队长是拍板当家的,副队长是领头干活的。我也公开说我就是带头搞生产的,因为我20多岁时个子长得高大壮实,又有力气,加上干活不怕苦不怕累,属队里棒汉之列。如锄地,我在前开垅的,锄的深,质量好;拔麦子我打头,拔起麦子一溜烟,又快又干净;挖河抬大筐,从来没有落过后;庄稼活也好,提镂下种,簸簸箕扬场,样样拿得起,撂得下。特别是常年赶大车,走南闯北的经得多见得广,说话有人信服。当然,如果没有本事,社员不买账,不会选你,正如大伙儿说的,副队长是“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的差事。
  嘴喊千遍,不如做出样子。我当副队长时就认准了这个理。那年冬天西关引河清淤打冻方,我率队出征,在野地里搭工棚,地上铺上麦秸就睡觉,我就睡在铺门口为大伙挡风。第二天早晨醒来,哈气结霜像长了白胡子,吃饭是棒子窝头高米子,一天一毛钱的伙食费,因为我带了头,所有参战的社员都没有一点怨言,出色地完成了清淤任务,受到了工程指挥部的表扬。
  提起那时干部的带头作用,公社的老社长朱思让同志事迹更动人,一次小芦扬水站清淤工程,当时各村民工到场后,看见泥水都结了冰碴,都不愿下水,朱社长二话没说,卷起裤腿就跳下水里,挖起淤泥,民工们一看社长都下水了,大家再也没说什么,就扑通扑通都跳下去干了起来。有句话说,干部带了头,社员有劲头。一点也不假,村里有许多青年,特别是杨树俊,算得上村里的能工巧匠,表现得很突出,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卖马交朋友
  那时,一个生产队的实力,一看男女青壮劳力多少,二看大牲畜多少,如果你这个队挂靠户多(就是非农户)劳动力少,队里的农活就会落后;如果你这个队大牲畜少,农活的进度受影响不说拉个脚搞个副业创收啥的也不会好。所以倒腾牲口,增加畜力是生产队里的一件大事。每年秋后,有经济头脑的生产队长就会买卖牲口。“以小养大,以瘦养肥”,然后靠着队里懂买卖牲口的人折腾出去,增加收入。买卖牲口我也拿手,因为我爷爷和我三叔杨玉浦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经纪人,我学了不少知识,识别牲口时的“看头、看胸、看腿、试力气”的我都懂。比如试车,把牲口套进辕子,鞭梢一甩能拉死销的牲口就是有力气的(死销是指煞死闸),所以买卖牲口的事都是我去。
  那年,队里有两匹老马想淘汰,队长就让我和队里买卖牲口内行的郭印堂一起,去唐山附近的开平牲口集市把老马卖掉,顺便买两头合适的大牲口。到了开平,把整个市场遛遍了,合适的牲口也买到了,可就是没有遇到买主,一开始还有人问价,到后来连问价的人都没有了。我俩挺着急,为啥着急呢,因为买牲口是次要,卖牲口是主要。这两匹马不是太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特别能吃却没力气,而且吃多了就拉稀,怎么也喂不上膘,公社兽医站也没少跑,却老是看不透,队长早就想着处理掉的。眼瞅着集市该散了,这时来了一老一少,那个年轻小伙似乎是个主事的,那个老头一看就是掌眼的。果然,那个小伙子先搭话了,对过话,我看这俩人也挺老实厚道的,就说了实情,不料那个老头笑了,说你们不说我也知道,要不是有毛病,傻子也知道把牲口养肥才会卖个好价钱呀!老头挺直爽,告诉我们他是沧州人,是饲养员加半拉兽医,专门养病牲口的。一听他们有心思要买,我和郭印堂心里挺高兴,不料接着往下一听就傻眼了,那个小伙子说,牲口是有心思买,但是队里眼下没有钱,如果你们相信我们,我们把大队开的证明信给你们留下,你们留个地址,半个月后我们去送钱。这简直就是开玩笑的事儿,可那时我们竟然相信了,把两匹马给了人家,拿着一张证明信就回家了。
  回到家,队长听了汇报低头没有言语,我老爹却火了,说你们脑瓜子叫驴踢了还是进水啦,跑好几百里拿回了个介绍信就把牲口给人家了,有你们这么卖牲口的吗!
  村里群众也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的甚至说我俩简直就是一对二百五,我和郭印堂就捂着耳朵偷铃铛假装听不见,心里也七上八下地暗暗掰着手指头算。好容易到了半个月,从早晨盼到日头落山,沧州也没个人影来,我们的心一下子凉了。父亲狠狠地说,你们俩就等着扣工分吧。不料第16天一大早,就有外地口音的人打听我和郭印堂,我跑出家门一看,嘿,正是那个小伙子,专门送钱来了,还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儿地道歉说来晚了。村里人一下子改变了看法,都夸人家讲信用,我也和那个小伙子成了朋友,他姓鲁,也是生产队长,我们一直书信往来,到七七十年代因为他们那个地方盐碱不长牧草,他还向咱们这里求援,带着一群妇女来打牲口吃的饲草呢。我那时当了正队长了,热情接待,很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互相帮助的精神,后来人家还在买铡草机时帮了大忙。
  全盘抓生产
  1961年开春,村里调整为两个生产队,我被群众选我第二生产队队长。经我提议又选举了两位能干的副队长,一个是杨文亮,一个是郭润堂。杨文亮大我1岁,89岁时去世了。俗话说,3年学会买卖人,一辈子难学庄稼人,队长更是如此,好队长全队借光,二五眼队长全队遭殃。好队长一要有事业心,能料理事。二要有组织能力和说服力,知道咋调动社员积极性。还有人怎么合理使用,哪些活先干哪些活后干。三要有农业生产经验,掌握农时季节,土地墒情适种何种作物。哪些地势高,哪些地块洼,排涝要有重点;哪块土壤不保墒,哪块地是夜来潮,特别是轧地,那是当队长的硬活,把土用手攥一下,能成团,撒到地下能散开的,是适合出全苗的;如果撒到地下不能散开的,则不能轧地,否则轧顶了会造成苗钻不出来;如果攥不成团,则是跑墒了,需要多轧几遍才能出l苗。
  好队长还得会看天气,除了听天气预报,得自己学会观察,像“早霞不出门,晚霞千里行”“早上鱼鳞斑,不雨也风颠”等不少农谚,我都是当队长时学的。有一年秋天,傍晚收工时,我看见西北天气黑压压的上来了,我知道这是典型的“老云接驾,不阴就下”,村最易涝的南洼地块,有些掐好的高粱还没拉上来,看着天色已晚,社员们都收工了,我就自己赶起大车,招呼了2个人装车,把那片庄稼拉到了场里,结果夜里真的下了大雨,那片洼地漂了白儿,社员们都庆幸地说,多亏队长会看天气,要不庄稼就糟蹋了。
  由于当副队长时留下的习惯,我当了正队长也照样和社员们一样参加劳动,70年代搞洼改修条田台田,副队长杨文亮看我太忙,就没有给我打段分土方,我知道后就要求补分了土方,利用早午晚的时间干,两个多月的大会战我没比社员们少干土方工程。
  每年开春种地,为了抢墒情,增加进度,除了用耠子,生产队还动用4盘耩子种地,但这种农具太累人,我就和副队长杨文亮一人一盘,另选两个棒小伙张树臣、郭永安。因为耩子有两个犁头,两个犁头要靠人双臂端平,一天下来,疼得吃饭手都攥不住筷子。一种就是一个多月,其他人可以轮换,我和杨文亮是要坚持到底的。
  农村有个习俗叫“算子儿一响,干部一躺”,意思就是每到年底一结算完毕,干部就撂挑子,我也随过大流,但只要群众一选我我就干,自己也想,谁家有事还去帮忙呢,何况生产队是大家的呀。
  只身买农具
  记得一年快过麦秋时,生产队的铡草机坏了,本县买不到,这时我想起沧州买马的朋友,去信联系,还真有。可派谁去买又是个问题。当时交通条件差,没有公共汽车,都是土路,谁都不愿去,又值麦秋,派俩人是浪费,只有我亲自去了。麦收需畜力,我舍不得使大牲口,就选了一头独眼的小叫驴,因为出远门小叫驴有耐力,比草驴强得多,况且这头独眼驴腿脚出奇的快,只是一般人不敢使,我是车把式出身,自然有把握了。
  为了省钱,我从家里多带了几个饽饽和一个大咸菜疙瘩,路上饿了吃几口,遇村讨口凉水喝,边走边问路。那天住店,半夜里觉得身子底下有啥东西嗖嗖乱爬,一看是臭虫,正好在同一个大铺睡的是静海大邱庄搞运输的车把式,也被咬的睡不着觉,听说我不认识沧州的路,就说天亮你跟我走,我给你指指路。可天亮上路,一看我赶的是个小毛驴,就说,我是三套的骡子马车的,咱们走不一块呀!我说,试试看呗,他可能故意想看我的毛驴笑话,上了路就放车,打马如飞,偏偏我的毛驴争气,也飞蹄亮掌,愣是没有被甩下,他惊叹说,你这个驴是小神驴呀!靠他的指引我顺利找到了沧州朋友处,把铡草机买了。回来那天,朋友的母亲把家里仅有的白面给我烙了饼,吃饱了还塞给我路上做干粮。没想
  到回来的路上差点出事,过天津八里台时天色已晚,小毛驴看看黑乎乎的井盖子就发惊了,把一个下班的工人撞了个嘴啃泥,我拽住了毛驴赶紧说好话,人家工人老大哥够意思,一听我说明情况,拍拍身上的土,二话没说就让我走了。这事儿,使我悟出一个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不幸的是,我欣赏的这个独眼毛驴后来惹了祸,1977年我三叔杨玉浦找生产队借畜力去玉田买盖房的木头,我推荐了这头毛驴,在江洼口下一个埝坡时,它没收住蹄把我三叔轧死了,还是时任县委副书记曹景芝下乡发现的。当时社员们恨这个驴要杀掉,我拦住了说,人还犯个错呢,何况牲口啊。
  设法度饥荒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每年口粮都难得吃到来年新口粮下来,一般都要靠搭配野菜充饥。副队长杨文亮有些口吃,有4个儿子,都是半大小子,大伙一块干活时聊天,说生咸菜都吃不起,他说,啊,啊,你们都说吃生咸菜吃不起,我们家都吃熟咸菜。大伙一听都乐了,说扯啥臊哇,你们4个半大小子,吃熟咸菜一顿还不得半盆子啊!他更口吃了说,啊,啊,熬咸菜我多搁两把盐,让他光喝,喝,水!大伙听了轰然大笑。可见当时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啊。。队里出河工,都争抢着去一是能吃饱饭,二来给家里省点粮食。我村郭茂堂,家境更困难些,我就有意安排他出工。
  东棘坨镇土地盐碱,低洼易涝,“文革”前地里连沟渠都没有,以后靠县里搞“河西大会战”才有了沟渠,遇到自然灾害,减产甚至颗粒不收。累不少受,粮食产量就是上不去,每亩几十斤或一二百斤,最好年份毛粮人头420斤。特别是大跃进,放卫星,虚报产量成风,曾有个笑话,东棘坨村干部虚报产量时说,我们的高粱长得粗壮,用镰刀砍不动,收割用锯拉,结果吹了个第一,公社奖励了一台电匣子。我村大队干部也瞒报了产量,正像人们说的吹牛皮也上税,你产量报的多,公粮就得交的多了,这样集体积累少了,社员的口粮更少了。为了让大家有口吃的,有的村就瞒产私分,如青棒子不算粮食,向上级申报后,等公社或工作队来检查的走了,就把干棒子往青棒子里掺,然后分到各户。有的把高粱掺进皮壳里分给社员,我不主张这样做,也没这样做过。
  我把副队长杨文亮和郭润堂叫在一起商量,想了两个法,一是借粮。开春,我和新任的村干部张友政去芦台农场西董庄村去借粮,到人家的仓库里一看,那真是大囤满小囤流,粮食多的很,人家就是没有虚报产量,富裕了集体积累。大队书记曹洪杰很同情我们,说你们放心,什么时间缺粮,缺多少尽管言声!小堼村我们也去借过,大队保管员李洪振是我姑的儿子,更是非常热情。另一个法儿就是开荒,我们这一带地边地沿,沟壕埝梗荒着的多,我就允许大伙儿搞开荒。两个副队长有点担心,说养个鸡下个蛋还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呢,咱公开允许开荒要挨斗呀!我说,主意是我出的,挨斗我顶着。结果来了“四清”运动,我真的挨了斗,两个副队长也上楼挨了批,不过有我扛了责任,他俩很快下楼了。我却上楼下不来了,老伴抱怨我是“炒豆大伙吃,炸锅自己的”,我心里坦然,炸了自己的锅,大伙有豆吃,值啊!白天干活,晚上挨批斗,孩子们都受到了牵连,上学T作都受到了影响。。我的儿子杨志旺,小学四年级就不让上学,让参加生产队劳动了。记得那年夏天,3个多月没剃头,怕上谁家剃头牵连别人,头发长的像个女孩,由于天太热,他母亲用剪子给剪了,长短不齐很难看。
  一直到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才结束了我的队长生涯,掰着手指头算算,前前后后干了20多年的生产队长,苦吃过,累受过,心操过,好日子赶上啦!记得郭润堂临分别时拉着我的手说出了心里话:“当年的那帮儿老人就剩咱俩啦,这好吃好喝好日子的,咱俩可得结实儿地活着啊!”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县百老话沧桑,包括了堡垒户的秘密、我当生产队长、抗震救灾的回顾、粮食统购的岁月等意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树良
相关人物
郭润堂
相关人物
杨文亮
相关人物
曹景芝
相关人物
李光
相关人物
张树臣
相关人物
郭华堂
相关人物
郭志堂
相关人物
张连瑞
相关人物
傅凤祥
相关人物
陈彦滨
相关人物
李瑞武
相关人物
张福全
相关人物
王树合
相关人物
朱思让
相关人物
庄稼活
相关人物
白胡子
相关人物
朱社长
相关人物
杨树俊
相关人物
郭印堂
相关人物
郭永安
相关人物
杨玉浦
相关人物
郭茂堂
相关人物
张友政
相关人物
曹洪杰
相关人物
李洪振
相关人物
杨志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