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78
颗粒名称: 报名下乡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243-245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建明在1974年1月12日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决定报名下乡,通过努力找到了一份临时工,并在下乡期间度过了一段艰苦但有意义的时光。
关键词: 宁河县 李建明 下乡

内容

1974年1月12日,刚满16周岁的我,在懵懂中参加了芦台一中组织的毕业典礼。离开典礼会场,我没有直接回家,没有与同学们再一起话别,而是一个人默默地流着眼泪,在图书馆旁一棵小树前站立了很久。内心充满了迷茫、不舍的我,离开校园后该向何方。
  我们七三届高中毕业生,共有13个班、713人。毕业人数之多,堪称芦台一中上世纪之最。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这些学生,尤其是城镇的学生,如何分配和安置,应该是政府的事。可是在我们毕业时没有分配工作的通知。也就是说,从走出校门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为了社会青年。
  我家的生活比较困难,父亲在银行系统乡镇营业所工作,家里8口人,爷爷80多岁、奶奶体弱多病、弟弟妹妹年幼,每月生活费除去父亲的费用,仅有20多元。为维持家人的温饱,不满40岁的母亲,身上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每天辛苦忙碌。看着家里的一切,我真想有份工作,帮父母分担生活的不堪。春节刚过,我从同学那里听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县里决定让城镇户口的七三届高中毕业生下乡,而且只要报了名就可以干小工挣钱,县里还补助每个人布票、木材票。
  听到这个消息,我丝毫没有犹豫,马上跑回家,从奶奶屋里的旧日书箱里,偷偷拿出户口本、粮食本,直接去了三街街道,自己报名下乡。当时的街道干部与母亲是老乡,不放心地问我,孩子,你下乡家里人知道吗?下乡挺苦的。我不敢回答问话,只用点头来表示。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下乡的生活很苦,我家院子里于家姑姑、陈家叔叔和姑姑,还有我的老姨、老舅都是知青,妈妈和奶奶还单独请他们吃过饭、陪他们掉过泪。因此,许多做父母的是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下乡的。尽管家人因为我要下乡而抹眼泪,我也没有动摇下乡的决心。
  由于我报名早,又是自己报的名,街道干部考虑我家的具体情况,很快就给我找了份临时工,去县水泥厂烘烤矿砂,一起的还有姜中明等同学。在那里我经常上夜班,困得睁不开眼睛,打工2个多月,挣了三四十元钱。家里领了县里补助的一丈七尺三布票,二成木材票,从百货公司买了处理的印坏了的紫花棉布,给我做了一套铺盖,打了一只紫红色木柜。期间,县里也加大了动员力度,街道干部、知青办领导亲自入户做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很快,很多同学就报了名,有的投亲靠友回本县老家,或是去了河北省芦台农场、汉沽农场,大批下乡的同学还是由县里统一安排的。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建明
责任者
李建明
相关人物
姜中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