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救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75
颗粒名称: 震灾救人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235-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6年7月27日,宁河县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地震,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作者是一名当时的公社宣传干部,亲身参与了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在入住的第一招待所北面第三排平房中,作者与其他公社干部一起展开了积极的抢救行动。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他们不断的扒、拽、拣砖瓦片,拯救被埋的幸存者。最终,他们成功救出了6名幸存者,其中包括范其玉的妻子和孩子。在救援过程中,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包括自己的家人。最终,作者托付给父亲,转到了单位参与救援工作。
关键词: 宁河县 孟昭胜 震灾

内容

1976年7月27日,接县委通知,参加28日全县宣传通讯工作会议。我时任东棘坨公社宣传干部,由于距县城较远,27日下午到县第一招待所报到,被安排在北面第三排平房入住。同屋住的有板桥、岳龙、大辛、丰台公社的傅连波、韩国福、李振义、宁保东。那天晚上天气闷热,入睡较晚,到后半夜凌晨3点40分左右的睡梦中,被一阵颠簸的动静惊醒,醒后只见一人由北窗户往外钻,屋里不见他人,就见房顶由西往东齐哧喀嚓、噼里啪啦压了过来。
  还没来得及反应,一刹那想往铺底钻,还是抓着衣服夺门而出,腿也不听使唤,失去重心,也不知是怎么出来的。等站稳一看,原来的大院已经不存在了,这时才意识到是地震,一片寂静,让人喘不过气来。短时间内就是一片求救的呻吟,不容多想,出来的几个人不约而同的投入抢救人的行动,先由附近刨出了一位接兵的解放军指导员,其两条腿已被砸折不能动,我们拽出一个床铺搭着送往县委。没有路,艰难的行走,途中增加了帮手,我又转回原处抢救被埋的人。我年轻有精力,不停的扒、拽(没有工具),两只胳膊、手有划的、有扎的,顾不得疼痛,也没时间环顾周围的环境,连被救人的身份、年龄都没时间过问,只是不停的拽檩子、扒椽子、拣砖瓦片,救下几人后,天已经发亮,最后救下的是范其玉(后任县农委主任)老伴周文英母子二人,被压在一间屋的旮旯,没穿衣服,找来一块布帘,捅了进去,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娘俩救了下来。我们几人有分有合的就这样穿插进行,在附近听不到求救声又到南院查找一番,救下6名幸存者。后来听说那位接兵的失血过多已死亡,其他幸存者有招待所的服务人员,有知青,还有来宁河办事的。
  天越来越亮了,就见一队解放军指战员一路小跑赶来了,他们肩上扛着工具,手里拿着铣镐,有的还打着绷带,那时我眼眶湿润了,一股暖流忘记了疲劳,松下一口气来。招待所距县委较近,当我们听不到求救声了,又赶到县委,县委书记邢国俊等几位领导正在空场对外通讯联络(已中断),并指挥抢险救灾,县委副书记张克俊对我们关切的简单询问一下,让我们回家返回单位。已近中午,这时我才想起居住芦台县城八村的大姑孟广茹家,距招待所不足1000米。到姑家一看房屋倒塌,大姑的左腿压折,不知家里和我所蹲点的王洪村情况如何,没时间逗留和照料,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家里和单位。
  到了河边桥梁已断,好不容易挤上渡船过了河,沿着蓟运河西堤往家徒步行走。一路上遇到由唐山方向赶来的,也有出差在外的家乡人。进入南涧沽只见河堤上接二连三的摆着震亡的尸体,一部分人聚集到河堤上,听人们说是村西部上来黑水了,才上了河堤。进了村子,惊呆了,头脑胀大了,全村没有几处立着的房子,家里3间正房已平,庆幸我父亲孟广增居住的两间厢房未倒,我父亲一人先刨出埋在西屋的我妻子和两个孩子,孩子的眼睛都被泥土糊住,又救出埋在东屋的两个妹妹,二妹子的头部、腰部及骨盆都受到严重损伤(后转到安徽省治疗),他们还没有安置好,我就到了本村二姑孟广荣家,距我家不足300米,她家更惨,没有立着的房子,表嫂和一个孩子尸体掩盖着,我二姑砸在哪也不知,喊也没有回应。由于惦记着蹲点的王洪村,没来得及找我二姑的尸首,就全托付给老父亲,因为我没有兄弟,当时心里像长了小草,又徒步40来里地赶到单位。到了东棘坨公社天还没黑,第二天就投入单位的救灾工作。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孟昭胜
责任者
孟昭胜
相关人物
傅连波
相关人物
李振义
相关人物
范其玉
相关人物
周文英
相关人物
邢国俊
相关人物
张克俊
相关人物
孟广茹
相关人物
孟广增
相关人物
孟广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