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妻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72
颗粒名称: 我的妻子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227-23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柳云和妻子屠桂珍在农村插队时的生活经历。他们在那里经历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政治运动,但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难关。
关键词: 宁河县 柳云 妻子

内容

我的妻子屠桂珍,毕业于北塘第一小学,是下乡到苗庄公社南朱庄的知青。1965年,我们曾经一起搞过“四清”运动,她在本公社的东窝村,我在倒流村。集中学习、开会时经常打头碰脸的,而真正彼此加深印象,建立感情是在“文化大革命”中。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四清”工作队借调干部全部回原单位参加运动,我们俩也就回到了各自插队的村。当年知青成立了一个造反组织,全公社300多知青,有11名核心人物,屠桂珍和我都是其中的一员,每天朝夕相处,互相加深了了解。经过一年的时间,1967年初,我们正式公开了恋爱关系,但我万没想到的是,命运和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一直搞运动的我,竟然被运动进去了。在公社万人大会上,数次和当时的“历史反革命”“地富反坏右”分子同台挨斗。而她义无反顾地对我不离不弃。在我最灰暗时,她顶着巨大的压力,频频的给我送烫人心肺的书信,增加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当时公社纠察“小分队”有一名队员是杨庄子的复员军人,姓杨,他跟我说:“你小子算是找了一个了不起的人。”信件、食品等传递都是杨同志,我很感谢他,可惜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在鼓励我活下去的同时为我鸣不平。一天,她去找当时任公社社长的于京广(此人地震时遇难),进门就以质问的口气:“老于,你们这么折磨他,是否有些过分?听大会念他的这些问题,似乎该枪毙了!他究竟有什么反革命的言论和行动?于京广社长只是小声的说:“哎,我们不过只是教育教育他而已!”“有你们这么教育人的吗?他是一个父母双亡,没有任何亲人的孤儿,你们不但万人大会批斗他,还把他吊到房梁上用木棍打他!这就是你们的教育方式吗?柳云才只有18岁呀!如果他一时想不开有个三长两短,你们怎么跟塘沽区交代?怎么跟公社这300名知青交代?”说完,咣当摔门而走。
  和屠桂珍一起搞过“四清”的女干部崔淑琴,县公安局的郭绍增都曾经来说服她和我断绝恋爱关系。遭到她的拒绝:“别说他挨斗,就是你们真的按你们捏造的罪名逮捕他,只要他不死,我这辈子就跟定他了。”
  1968年屠桂珍和我结婚了。家安在了三队男知青的宿舍,一间屋子半间炕,生产队给我们的一口掉了缸沿的水缸。赵鸿儒、马树财、吴顺义从马号弄来的破苇席,炕上两条嫁妆来的半新不旧的棉被,二条线毯子。记得当时她望着房顶,来回走动着,眼中噙着泪花,我问她她说灰尘眯眼了,说完眼泪流下来了。我找些旧报纸,从小钢磨(机米加工房)收点土面打浆糊,把屋子糊了一遍。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1969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家家断顿,户户没粮。青黄不接的季节,她拖着不方便的身子,非要去讨饭,我大声地呵斥她:“嘛?去要饭?!简直是胡说八道,你这样的身子能行吗?再说你不是给咱知青丢脸吗!”她哭了,哭得相当委屈:“你不让我去,看咱还有吃的吗?”她指了一下地上放着的布口袋。我过去打开一看,只剩下半袋米糠。我无语站在当屋地上,半晌才说:“你等着我!”
  第二天早晨,我浑身是汗进了屋,把她吓了一跳,跑过来抱住我嚎啕大哭。边哭边用双手捶打着我,“你干嘛去了?我一夜都没合眼啊!”我替她擦去了泪花,“回塘沽了,借了自行车去的。到姐姐家和姥姥家(屠桂珍娘家)拿回了几斤粮票和9块钱,别哭了,一会儿我去公社粮站买点棒子面。”
  屠桂珍和我在刘庄共同生活了16年,我们养育了3个儿子,全都健康地长大成人。她在1979年11月回城在塘沽粮食局工作,2010年12月去世,享年66岁。
  现在,我们这群当年的小姑娘、小伙子都已近古稀之年,都已是儿孙满堂。我们永远忘不了在农村广阔天地的那段岁月,使我们得到锻炼成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值得骄傲的一代!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平
责任者
柳云
责任者
柳云
相关人物
屠桂珍
相关人物
于京广
相关人物
柳云才
相关人物
郭绍增
相关人物
赵鸿儒
相关人物
马树财
相关人物
吴顺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