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乡医四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55
颗粒名称: 我当乡医四十年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185-1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树春讲述自己当乡医四十年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参军上医校、复员当村医、治病救乡亲、支援兄弟村等。
关键词: 宁河县 乡医 王树春

内容

作者简介
  王树春,男,1945年12月出生,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东棘坨村人。1959年至1963年芦台二中初中毕业,196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参加师部卫校培训,毕业后留师部医院工作,任内外科护士、手术室麻醉师等,1968年3月复员在村任乡村医生。曾荣获五好战士、县级农村卫生先进个人、县级先进乡医等称号。2013年退出乡村医生工作至今。
  我叫王树春,宁河区东棘坨镇东棘坨村人。从1968年开始当村医,如今已40多年了,虽说是风风雨雨,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但为乡亲们治病解难,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指数,我是最欣慰的。
  参军上医校
  1962年夏,我响应党和政府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由芦台第二中学作为还乡知识青年,回村参加农业劳动,成为村里的基干民兵。1963年秋季,我看到公社大门口张贴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大幅标语,我就萌动了要参军保家卫国的心思,回到家就跟父母说了,父亲是个开明人,对我说,你4个弟弟们都小,你母亲身体又不是太好,你庄稼活干的又不错,说实话我舍不得你走,但你要是决定了,尊重你的选择,不拉你后腿!就这样,我去公社里报了名,体检合格,于1964年3月份应征入伍,实现了心中美好的愿望,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到了辽宁309部队驻守辽东半岛战备值班师服役。
  由于经历过学校纪律的约束和农村体力劳动锻炼,我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的严格要求和摸爬滚打的强度训练,处处严要求、作表率,加上喜欢文学,上学时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学习心得写板报,搞个通讯报道的都行,被战友们誉为才子,自己更是努力要求进步了。两个月过去,我受到部队的嘉奖表扬,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几个月后的一天,连长把我叫到连部,很高兴地对我说,树春同志,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营党委经研究决定,派你去师部医院卫校学习。连长告诉完我这个消息后,又语重情长地对我说,你是连里的才子,也是营部选中的人,你到师部医院卫校学习,一定不会辜负连、营领导和同志们对你的期望,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员。我那时热血沸腾,向连长举手敬礼很坚决地表示,一定好好学习医疗保健知识,毕业后回咱连队,更好地为全体指战员做好医疗保健服务。
  次日上午,我接到营里通知,要我到营部,说营长要谈话,我有点紧张,因为我早就听说营长李庚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是个有名的战斗英雄,带兵很严格,脸色也总是很严峻的样子。连长就鼓励我说,怕啥,你就是李营长亲自点名要的。我既高兴又忐忑不安地去了。见了营长,他对我很和蔼,不像人们说的那样瘆人。他拍拍我的肩膀要我坐下对我说,你这个小同志,心灵手巧,脑袋也聪明,到卫校可一定好好学习,不许给我脸上抹黑,要保持革命干劲和精神,和同学们搞好团结,毕业后为咱卫生所增添新鲜血液,为咱营的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在卫校学习期间,我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认真读书学习,积极工作,成绩优良,每次考试成绩优异,受到同学和教授的称赞,所以离毕业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师部医院党委经研究决定,我和同学李仲学、马松岩3人一起以尖子生的名义,分配到师部医院。我分配到外科工作,李仲学分配到内科工作,马松岩分配到药房工作。我当时心里虽然很高兴,但也觉得对不起连长、营长和同志们的。他们把我推荐出来,希望我学好本领能回去做服务,可我却有来无回,有点太不够意思了。
  我更加勤奋钻研业务技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伤病员,为全师指战员身心健康服务,一干就是5年,没有出现一次医疗事故,曾多次受到医院表扬,连续两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复员当村医
  1968年春我服役期满,家里父亲年迈,母亲多病,4个兄弟又小,他们的安家结婚无人操办,家庭有实际困难,我便向上级申请复员回家。那年国家兵役复员的政策是各回原籍,我便回到了家乡东棘坨村。
  到家后,在等待分配时,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发表了,号召把医药卫生重点办到农村去。在全国产生强烈的影响,各级领导(那时还叫革命委员会)积极落实。公社党委书记王洪顺在公社万人大会上传达了这一指示,各村立即行动,因为这是对老百姓非常有益的事。大队支部书记李树平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当村医,把村里的合作医疗办起来。他说村需要我这样的人,乡亲们也盼着我能当村医,那时叫赤脚医生,不离村,挣工分。我那时24岁,正是热血青年,那个年代的人也特别有奉献精神,听说是父老乡亲们的需要,为人民服务高于一切呀,我一点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表示坚决服从党支部的安排,放弃了复员军人安置工作的机会,出出任村医,在全公社率先办起村合作医疗。因为我有军医资格,分配在县卫生医疗部门是比较容易的,现在有人说我那时傻,亏大发了,可我不后悔,因为我这几十年为乡亲们治了太多的病,尽了我一名共产党员和医生的责任,用我母亲的话说我也积了德啊!
  当时村经济情况比较困难,只靠米面加工厂收入维持社员医疗。当时村里向在街中心居住的党员阚继保借了一间土房,用白灰粉刷了一下做卫生室,大队筹措了一些资金,书记亲自抓,叫我写了进药计划,由我去潘庄药材商店进药,村里的合作医疗工作,就这样开展起来了。我负责全盘,主任医生管治疗,找了个女社员杨玉凤任会计管财务。全村社员看病每人5分钱,医生走街串巷,入户治病。老百姓别提多高兴了,大家说,过去缺医少药看病难,如今炕头就能把病看,省钱又方便,感谢共产党呀!
  那时,公社卫生院是我们的上级,负责领导各村的合作医疗室,组织赤脚医生上站学习上级卫生部门的一系列指示,培训防病治病保健知识,组织统一进药等事宜,特别是要求我们树立责任意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中间也出了一点问题,我们村是全公社最大的村,那时有1600多人,村里又不富裕,一个病号只收5分钱,一年多就支持不了了,报销停了一段时间,可看病没有停,大夫搭工不搭钱。没多久,村里在大队部的西边为村卫生室盖了一间较大的房子,改变了合作医疗收费制度,恢复了社员合作医疗。这回不是每人收5分钱,改为病号担负一半,村里担负一半,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六七年,直到村里实行大包干了,生产队没有了才没了合作医疗。
  后来,村合作医疗室有3个人,由各队抽调组成,有张云生、李振才和我。一律随本生产队社员挣工分,不分白天黑夜,风里雨里,蹚泥跋水的,老百姓说我们那才真正是赤脚医生呢。我和张云生负责防病治病,李振才管账目。我3人都挣各自队里的最高工分,一样拼命干,待遇却不一样,如李振才随一生产队分,张云生随四队工分,我随三队工分。一年下来,张云生每天可分1元钱,我和李振才每天工值却只有5角钱。3人工作一样,分配却不一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毫无怨言,只是想一心为病人服务,我们卫生室被评为模范卫生室,县级先进合作医疗,我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县级模范乡医。
  治病救乡亲
  当时我村的合作医疗卫生室,是我们公社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基本上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难诊杂症,经我和张云生会诊转到大医院后,基本和医院确诊的一样,几十年没有出现误诊、错诊医疗事故,呵护着全村人的健康安宁。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村受灾比较轻,但也死5人伤数人,全村房倒数十间,老少都居住临时搭建的防震铺。
  一天傍晚,村中央的广场上,人特别多,因为地震人们都不敢在屋里呆着,村里又要演电影,人们就都聚在了广场上,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基干民兵就荷枪实弹巡逻,我巡诊刚走到学校房后,忽听一声枪响,凭我当兵经验,枪声不是朝天,如此密集的人群,肯定伤人了!我返身就朝
  广场跑去,果然,连伤3人。基干民兵王作祥,躺在地上呻吟不止,围观的人都惊慌的不知怎么办了。见我背着药箱跑来,迅速为我闪出一条道,我近前一看,王作祥的高腰雨靴上端有一个洞,我扒下他的雨靴,鲜血哗地流了一地,而且血流不止,我马上就明白是腿上大动脉被打断。人们都吓坏了,我一点没有慌,利用在部队学的战地救护知识,熟练地包扎止血,抗休克,卫生室的另两位也赶来了,我们一通忙碌,并通知大队干部马上联系救护车转运伤员,当时立即送到了县野战医院救治。经野战医院治疗终于转危为安,医院的大夫们很是赞扬我们,家属更是感谢我们。
  曾对抗日做过贡献的老干部马玉春,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二人生活。当时年过七旬的老伴患病在床,家里的杂活全靠他一人干,而且他还患有高血压。一次午饭过后,老人家忙着扫院子,突然昏倒在地,他的邻居和家族兄弟急忙找到我,我立即去诊治。老人家躺在院中昏迷不醒,仔细检查后,根据临床经验,病人的症状很像脑渗血,我就果断按脑渗血进行治疗,并守护在身旁。有人提议先把老先生弄到屋里再说,我对家属说,暂时禁止搬运。过了1小时,我见病人病情有些缓解,因为还有些病人等我做诊疗,我就对家属说,可以在屋里休息了,注意看好,千万不要摔倒,我去去就来,看护人说,我们已经通知他儿子了,他儿子来了要问是啥病我们怎样说,我说,就告诉他们我是按脑渗血治的。
  下午两点左右,病情更加好转,他的儿子急急忙忙赶来了,他儿子是一家大公司的领导,还跟来一位同事,说是单位的书记。那位书记听我说是按脑渗血治疗的就有些急,厉声说你一个乡医就敢诊断是脑渗血,万一是栓塞呢!我看他说话不友好,一脸不信任的样子,也有些恼火,就说本乡医就按脑渗血治疗的,我下午还要继续治疗,而且,为了老人的安全,想去医院也得稳定后明天去,今天不能动。因为老人逐渐好转,他儿子也知道村卫生室的医技实力,就同意了我的意见。次日我和他儿子把老人送往县医院做CT,诊断正是脑渗血。我为老人家诊治正确,赢得了抢救的最佳时间,这位老人在我的治疗下恢复了健康,活了102岁。他的儿子和家属都夸我说,你是乡医更是咱们的土专家呀!
  支援兄弟村
  有一段时间,也就是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没了,不挣工分了,村里仍叫我负责村的医疗,每天给我1元的补助,一年360块钱。距离我村十来里远的前大安村没有卫生室和乡医,群众看病难,公社卫生院院长王绍兴对我说,你能不能受点累,给前大安村病人行个方便,我当即爽快地答应说行。那时前大安老少有病,都是请我看病,出一趟诊往返骑自行车要来回跑16公里。但诊费比我村村民收的一点都不多。有一天去三四次,时间长了也就和家的人一样。大家对我像亲人,特别是村干部,每次看见我到了他们村,总是拉着手千恩万谢的。
  一次黄作民看我到了他村,愁眉苦脸地对我说,王医生,我家里的得了坐骨神经痛,已经一年之多没有下炕了,就连穿袄穿裤都要让老母亲帮忙,她都觉着活着没啥劲了,你能不能帮帮忙啊!我应下了这件事,每天在村看完病,多忙多累都要去一趟他家为黄嫂治病,为她打针,服药和配合针灸治疗。有一次,刮风又下雨,妻子就劝我,不要去了吧,也不是啥碍命的病,少去个一趟半趟的咋的不了。我说不行,哪有治病以风雨为借口的,再说正见疗效,不能中断,我就顶风冒雨地去了,黄嫂也以为我不会去了,见我像落汤鸡似的赶来他们全家都很感动。这样,我整整跑了42天,为黄嫂治好了腿痛病,而且至今没有反弹。
  每个人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病号在我的眼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村的村民黄玉福,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老婆地震的时候被砸得高位截瘫,走不了路,不但不能干活,很多时候还要家人伺候。我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很沉重,就下决心要帮他,于是就为他的老婆针灸治疗,几个月后,他老婆不但能走路了,而且能干一些家务活了,到现在黄玉福一家人见我还感恩不尽。我也很欣慰,觉得只要治好病,就比什么都高兴。
  我1968年退伍还乡当村医,2003年十县卫生局通知我退编,镇卫生院又聘用我到2013年,十年和卫生院一体化办联合诊所。行医了40多年,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村集体的合作医疗,方便了老百姓看病,但集体力量如果不强还是抗不了风雨。如今的新农合才是比当初的合作医疗更好的办法,是国家在给老百姓撑腰,是医疗事业的发展更给老百姓带来了福音,这就是历史变化,就是进步发展。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树春
责任者
王树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