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赵忠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47
颗粒名称: 我的爸爸赵忠信
分类号: K825
页数: 14
页码: 171-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赵雅勤讲述自己爸爸赵忠信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南征北战、入朝参战、打坑道战、巧运补给、三次遇险、“文革”冤案、教育后人等。
关键词: 宁河县 作者 赵雅勤

内容

作者简介
  赵雅勤,女,1944年1月1日出生,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大丛村人。1965年廊坊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宁河县教育局工作,先抽调县“四清”文化工作队,后到俵口公社洛里坨村搞“四清”。“四清”结束到造甲城公社冯台小学任教,1969年调到丰台镇兰家庄联办中学任教,1985年调到芦台四小任教,1999年退休至今。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外屋的门框顶上挂着一块牌子,是木头的深红色,黑字,字是刻上去的很深的。上面写着“功臣之家,光荣军属”,因为年纪小只记得每年春节都有大秧歌队去家拜年。
  1950年,我二年级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人,高高大大的,穿着军装,胸前挂着一个长方形的牌,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妈妈让我和妹妹管那个人叫“爸爸”,我们姐俩不认识他,谁也不肯叫,而且也不让他进屋。只等我们上学走了他才进屋,这是爸爸南下剿匪第一次探家,也是我们第一次见到他,挺帅挺威武的。后来我们才知道,爸爸这次回来是和家人告别的,第二天就回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了。
  南征北战
  爸爸原籍是宁河县赵本乡大丛村人,从小跟随爷爷去东北哈尔滨木兰县立东镇种地求生。小时候,爸爸聪明伶俐又非常好学。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挑起内战,他就在1946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南征北战,枪林弹雨,直到1958年他最后一批从朝鲜撤回来,我们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爸爸在一起。慢慢熟了,就让他给我们讲战斗故事。沉稳的爸爸不大爱说,总是找借口推脱不说部队的事,特别是自己的战斗故事,说都已经过去了,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就已经是太幸运了,还讲什么功劳啊。我们姐俩就缠着他,没办法时就给我们讲打四平战役,记得他告诉我们解放四平打的是拉锯战,几进几出打的非常激烈。上级命令打,就跟着冲锋,上级命令撤,就跟着退。一次看见一个人受伤了还坚持指挥战斗,一颗炮弹打来,这个人倒下了,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这个人就撤,后来才知道这个人是团长,爸爸第一次立了战功。讲辽沈战役时,他参加的黑山阻击战,打的更是艰苦卓绝,他是连队的文书,拼到最后,他和通讯员、炊事员都上了战场,由于勇敢战斗又立了战功受表彰。爸爸还讲过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就随部队南下四川、云南剿匪。在剿匪的一次战役中他身负重伤,仍和战友们消灭了想要逃窜的匪军,为了奖励他的功劳,上级发给他一块缴获的小英格手表,一直珍藏着却从未佩戴过。
  入朝参战
  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中,爸爸随彭德怀司令员带领的第一批部队入朝参战的。初始交手,傲慢的美国兵根本没把装备简陋的志愿军放在眼里,挨打之后接受了教训狡猾起来,不敢轻举妄动了。记得爸爸给我们讲过在夜间巡逻遭遇美国兵的故事。
  那是一次双方拉锯战后,敌我双方都驻防在同一区域。这个地方丘陵密布,山路曲折,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他领着战斗小组执行任务时,隐隐约约听到美国大兵说话的声音,就想进一步探寻一下敌人的情况,于是就向敌人的阵地纵深摸去,可巧从一侧的方向走来了一队巡逻兵,他知道美军不敢轻易夜里出来,正疑惑是不是自己的友军时,两只巡逻队伍就碰到一起了。天真的太黑,黑到两个人要把脸凑到一起才能看清对方,而相互看清对方的双方都突然意识到对方是敌军!咦,美军!呀,中共!双方都愣了几秒,身高马大的一个美国兵,抡起拳头就是一下,啪的把爸爸前面的战友打了一个趔趄,这个战士个子比较矮小但人特别机灵,身子一歪,挎着的冲锋枪被甩到身前,他迅速地抓住枪柄,高喊一声“卧倒”,随后就扣了扳机,一梭子子弹就扫了出去。美国兵听不懂中国话,但听出了是中国兵在喊,就抱头鼠窜了,可惜的是情急之下,那个战士的枪口晃动,美军伤亡不大,加上离敌人的阵地近,爸爸也急忙带着小组的战士撤离了。此后,美国兵不敢夜间出来巡逻了。事后爸爸探望受伤的战友,望着他被美国兵打得乌青的眼圈忍俊不禁大笑,战友则不好意思地说,这美国龟孙子,下手还真狠,等哪天叫老子碰见一枪撂倒他兔崽子!
  打坑道战
  在朝鲜战场上,两军对垒打坑道战是志愿军的发明。当时坑道上面架起木料,上面再压上1米厚的土,这样一是不易被敌机发现,二是也可以减少伤亡,但是真的一颗炮弹落到上面,坑道也会被炸翻,战士们在坑道里也是很危险的,一次一颗炮弹落在坑道口顶端,把在里面指挥战斗的团长炸伤。美军依仗他们的武器先进,制空权又在他们手中,很是猖獗。我们志愿军的空军还很年轻,只能靠夜战来消灭敌人,那时候战役更艰苦了,指战员们就是一口炒面一把雪地坚持战斗。打仗直接就趴在雪地上战斗了,美国兵则要先在雪地上铺上一层毛毯,再趴在毛毯上开枪。一次爸爸做战斗动员,站在坑道口上讲话,虽然发现敌机袭来,但他只想抓时间布置好战斗任务,多亏一个战士发现敌机扔下炸弹来了,一把把他拉到坑道里,炸弹把坑道口都炸塌了。他瞅瞅弹坑,望望飞得该没影儿的飞机,狠狠地说,等着瞧吧,炸不死老子就打你!
  在朝鲜打仗,防御是件大事。美国的飞机大炮疯狂到能把一座山削平,特别是打阵地防御战。一般防御阵地前8公里内的目标由榴弹炮、加浓炮等炮群清理掉,炮的阵型多是梅花状,形成一个面,覆盖式打击,用爸爸的话皮鞋大腿满天飞!可见战争的残酷。美军依仗着飞机大炮,先是火力压制后用飞机大炮火力压制、步坦或坦炮配合的进攻。而我们志愿军就是战防炮、重机、轻机枪等武器,一次次击退美军,美军不甘心,就一次次组织进攻,每天都这样拉锯!当然美军重火力来袭,志愿军也不是在战壕里死扛,而是打退美军进攻就赶紧撤到事先挖好的防空洞里,只留一些观察哨,减少了伤亡。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军的防空洞,却绝对可以称为战争防御的绝妙发明。在防御高地的顶端驻防、修工事,一般是在一座山的中部挖两个洞,一上一下,山洞不能直进直出,要挖成弯弯曲曲的蛇形,为的是如果有炮弹打进来,伤亡只在外层,上下两个山洞在山体的中部汇合,挖出一个指挥所,有两个梯子,一个向上通向上面的山洞,一个向下通向下面的山洞,只有指挥所里有蜡烛,战士休息的洞内只有油灯,所以战士的两眼都被熏黑。这倒不是优先干部,毕竟指挥所需要更好的照明,实在是补给太困难了。防空洞也不是完全保险,有时敌人会打来特制的炮弹,山洞不会震垮,但里面的人严重时会被震昏迷甚至七窍流血,据爸爸回忆说,这种炸弹如果落位准确,爆炸时防空洞里面四五十公分粗的木头柱子都会被震裂。
  巧运补给
  谈到补给,我看过《铁血大动脉》这部电影,我问过爸爸那是真的吗?他点点头说故事是真的,但情节远不如现实残酷,你们根本没法去想象司机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开车的。他说敌人的飞机像蝗虫般飞来,几乎是一架飞机甚至几架飞机追着志愿军的汽车轰炸,浮土被炸起来1米厚,到处是弹坑。而且白天是绝对不能行动的,只能晚上走,但最难的还不是山高路远坑深,而是河流。朝鲜河流上都没有桥了,全部被敌人的飞机炸塌了,而且没法修,即使修了也没用,因为赶不上被炸的速度!怎么办?他说我们则想出在水下铺两根钢轨的法儿运输。因为钢轨铺在水下,天上的侦察飞机就发现不了,而且水面上没有桥,它就不再轰炸了。到了晚上,特殊处理后的车灯直接照射水面,司机就能清楚的看到钢轨的位置,于是,那些争分夺秒的司机们,就像表演汽车走钢丝一样,一辆一辆,场面很壮观也极其艰险,搞得敌人都不知志愿军究竟怎么运输的补给。
  我曾问过爸爸是不是真的一口炒面一口雪,他淡淡一笑说真的不算啥,告诉我封锁紧的时候就是那么艰苦,不过后勤部队还是千方百计的改善战士们的生活,有时候甚至可以洗澡,后方运上来巨大的“热得快”,挖好坑,铺好防水帆布,烧上一池热水,战士们就可以泡澡解乏,很美的。
  三次遇险
  一次是修飞机场时,正在吃中午饭时,谁也没有想到敌人的飞机竟然偷偷来袭击。战士们都以为半碗饭的功夫不会有什么大事,有的战士还说,飞机再快也不会抢咱的饭碗吧。不料,说时迟那时快,敌机瞬间就到了,一气狂轰乱炸,山崩地裂,弹片飞扬,战士被炸死炸伤的不少。当时爸爸也浑身是血,动不得,也喊不出声音来,只能摇手,但那时正因他还能摆手,卫生队就先救重伤员顾不上他了,爸爸只好一点点地爬到卫生队治疗。过些日子他归队了,营里领导惊奇地说,哈,你还活着啊,看看,烈士证书都写好了,马上就要给你寄回国了。他风趣地说,马克思不要我,说我还没完成任务,我这不就回来了吗!就是这次后,他被提升为连指导员。
  一次是在战斗的间隙,爸爸和战友们同在休整,战壕周围三三两两,擦枪的擦枪、写信的写信,他枕着一个战友的腿,躺在地上晒太阳,那个战友坐在地上和周围战友侃大山,一颗炮弹打过来,在附近爆炸,他只听枕着的战友啊了一声仰面后倒,他急忙翻身一看,战友的额头已被弹片消掉,血和脑浆流了一地。
  战场上遭受冷枪弹是再寻常不过了,但负伤的部位却五花八门。爸爸说,如果倒霉,打到脚趾头你也可能死于感染;幸运的话,直击头部你也有活的可能。爸爸说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一次战斗中,正在带队冲锋的他,被一颗子弹穿胸而过,离心脏两三厘米,被战士们用被美军炸毁房屋的门板抬回后方,惨到只能喝米汤维持生命,居然大难不死,又活了过来。
  停战协议签好后,爸爸仍然留在朝鲜驻军,随时监视美军的活动情况。一直坚持到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回国,他当时是营教导员。
  “文革”冤案
  回国后爸爸被分配到芦台农场总场办公室任主任,芦台农场是农垦部的下属单位,由唐山市代管。后来他又开办了芦台农场四分场、五分场,爸爸担任场长、书记。我有一次去看他,看见他在看军功章,很多很多,别再一块绿色的布上有半个办公桌那么大。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令人啼笑皆非的罪名竟然是潜伏在革命队伍里的国民党特务。军人战死疆场都不足惜,却独独受不了这种侮辱,他愤怒地扯下胸前强挂上的纸牌,撕碎踩在脚下,却招来批斗升级,造反派用铅丝绑着盛满水的木桶挂在他的脖子上,让他跪下低头认罪。他勃然大怒地说,我只跪祖宗和父母,想叫我下跪,你们不配!造反派恼羞成怒,对他拳打脚踢,他凛然不惧。住牛棚挨批斗,受尽了折磨,但他对党充满信心,相信党一定会还他一个清白。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爸爸的冤案得到了纠正,恢复了党籍和职务。但由于“文革”中受到严重的伤害,刚刚平反又患了肺癌。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为了不给党和单位带来经济负担,他悄悄累积安眠片吞下,他在遗言中写道:“我是军人,军人的灵魂就是忠诚,就是奉献!我热爱党,永远不会叛党,党相信我,我此生足矣!可我现在活着,只有索取,没有奉献了,我不能再给党添麻烦,我还是先走了……”抢救过来以后,农场的领导都来了,场长拉着爸爸的手说,老赵啊,3年解放战争你一天没落,抗美援朝你一去就是9年,建立新中国你是功臣,怎能说只有索取没有奉献呢!书记流着眼泪说,老赵,你的病,花多少钱咱也得治,你说你连死都不怕,还怕这点病吗!拿出你那军人的勇气来,我们一同面对!爸爸得到安慰,鼓起了生存的勇气,但终于没能战胜病魔,67岁那年与世长辞了。
  教育后人
  爸爸妈妈都很开明,我是他们的大女儿,对于我的婚姻从不干涉,我谈恋爱时,对象孙德玲是农民,是种地挣工分的,而我是教师,是旱涝保收挣工资的。因为我俩是芦台一中的同学,搞“四清”时又都是工作队员,经常接触才产生爱慕之情的,在那时候,这样的婚姻老人是不好接受的,但爸爸尊重我的意见,他很爽朗地对我说,你挣工资,他种地,有粮吃,有钱花,多好!我看你们的日子错不了!就这样,我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相濡以沫到如今。
  父亲性格刚烈,一生光明磊落,他把自己的二儿子、老儿子都送到部队,他对当兵的儿子们讲,军人最重要的一是信仰,二是忠诚。没有信仰就没有奋斗的动力,没有忠诚就没有舍生忘死、大义成仁!
  我的公婆去世早,2女2男4个孩子几乎都是姥爷、姥姥带大。爸爸不忘把军人的风骨传给后人,孩子们都很敬业,连最小的外孙子立明都被姥爷教育得“留发不许过寸”,自上大一开始到博士后结束,棉被一直保持叠成“豆腐块”的形状……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雅勤
责任者
赵雅勤
相关人物
彭德怀
相关人物
马克思
相关人物
孙德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