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站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37
颗粒名称: 当文化站长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42-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董会三在乡镇文化站工作过的文化站长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在回忆中提到了自己如何在部队中受到培养,回到农村后如何开展文化工作,包括建立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做灯展、写标语等等。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仍然坚持下来,为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他在回忆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态度和看法,认为自己这一生没有遗憾。
关键词: 宁河县 董会三 文化站长

内容

1980年建立乡镇文化站,当时全县19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拔一名文艺骨干担任文化站长。由于我对乐器在行,还会识谱,还会编导节目,就被选中当了乡文化站长。当时全县的文化站干部有刘景光、傅占运、姜文志、田景明、刘树德、傅连臣、谷士杰、赵问广、傅瑞云、李振起、贾绍峰、吕殿增、王克华、于万喜、李志存、张明河、李梦海、张荣政、马荣宗、林鹏、庞正顺、庄以明、何敬明。这些人都不简单,都是多面手,哪个人都有文艺特长。说实话,我能胜任文化站长,还得感谢部队对我的培养。当时部队为活跃文化生活,每个连队都选出一个人到中央总政歌舞团学习,当时歌舞团正在新疆,他们的教导员王珏教我们乐理知识。去了三十几人最后毕业的只有十几个,我是其中之一。
  文化站初建,由时任大北乡党委书记张国权同志主抓。设施条件简陋,在中兴沽村口盖了4大间平房。财政紧张,盖房资金还是由乡电管站出的。房子有了,有庙有神了,就缺设施。不知从哪淘换来一张乒乓球案子,把一间屋塞满了,县文化馆雪中送炭拨来一批书又把另一间塞满了。我带上自己的乐器,就这样开始了文化站工作。
  那时县里还没有成立文化局,文化站由文教局文化科管。1983年成立了文化局,王德起任文化局长,后来是陈国良任局长。先是岳江普任群众文化科长,后来又有王锡铨、窦绍兰任科长。县文化馆负责我们的业务培训,每年都培训,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戏曲舞蹈什么都学。文化馆长有王音、刘富宝、单佑全、武良田等,文化馆的老师们业务上都呱呱叫。像负责文学创作的陈道华、美术的张扬、音乐的石瑞生、摄影的唐若鲁、舞蹈的董再会等老师,不但给我们上课搞培训,还经常下乡指导,使文化站真的成了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阵地,特别是潘庄文化站曾被评为全国的先进文化站,站长吕殿增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使我们文化站长们觉得很自豪也很受鼓舞。
  回忆文化站工作,大女儿建玲问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告诉她就是八个字“没黑没白、没羞没臊”。咋讲呢?那时干文化站工作,不分黑夜白天,全乡那么多村,一天到晚没时闲呀,用我老伴的话“每天挣瓶子醋钱,忙活的却四爪朝天”;为个人的事我没求过谁,为了文化站,我愣拎着书包四下化缘,你说,这不叫没羞没臊是啥?
  每到春节,文化站就组织农民花会表演,元宵节组织灯展,平时还要组织戏剧、小品等各种文艺汇演。最好搞得的是秧歌。锣鼓点一响,有瘾的群众甚至跟着队伍后头扭,走街串巷的满热闹!
  文艺演出我也不怕,我会识谱,会编导,还可以吹拉弹唱。最难的就是做灯展。第一年做了两盏灯,是大北村李红远做的;第二年局里说要高质量就做了荷花灯;第三年说既要数量,又要花样翻新。挖人才,买材料,搞创新,化缘工钱,事儿多去了。红远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就把小北一个会画画的年轻人叫赵树秋的找来策划,把中兴沽心灵手巧的老人韩春龙找来一起糊灯。
  还有许多不定性工作等着,全乡搞宣传的标语我要写,搞计划生育我要参加,民政团委忙不过来还得帮把手,晚上还得跟着放电影,也怪,一分钱也不多挣,干的蛮带劲。
  我家8口人,包产到户分了16亩8分地。收秋了,我去搞计划生育,田里的活扔给老伴和仨闺女干。胶皮轱辘小拉车,二闺女驾辕,大闺女、三闺女拉帮套,二闺女性子急,累的鼻子里往外窜血。现在想起来,怪对不起孩子们的,更叫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对我的理解,从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值得高兴的是我摄影的作品,汇演节目拿过许多奖。1988年,我还出席了天津市文化先进工作者,得了一个标准文化站的奖牌。还筹建了乡电影院,文化站扩建了20间房,又增加了3个管理人员,图书室也初具规模。
  1985年,上头有文件,文化站长可以考核转为国家文化干部,市里给宁河县9个指标,19个文化站长,除我和芦台镇的刘景光、董庄公社的姜文志、宁河镇的刘树德、赵庄公社的田景明等人因为超了年龄不让参加考试外,其余的都参加了考试,记得是东棘坨公社文化站的李振起考了个第一名,吕殿增、傅连臣、马荣宗、张荣政、李梦海、张明河、庄以明、谷士杰等人考取了国家文化干部。后来这些人和没有转正的人员中,如李振起、傅连臣、贾绍峰、傅占运等陆续离开了文化口,我们这些干了20多年的老文化站长,几经奔波争取,直到2001年文化站撤销时也没有转正。
  我这一辈子,没啥可圈可点的。但回忆童年,我为现在的儿童们而高兴;回忆部队,我为国家在那么困难的时期,自力更生造出了原子弹而神气;回忆文化站工作,我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做出的努力而欣慰,特别是我在74岁时患了癌症,却靠着先进的医疗技术安然地活到了现在,你说,我这一辈子还有什么不值的呢!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建玲
责任者
董会三
责任者
董会三
相关人物
刘景光
相关人物
傅占运
相关人物
田景明
相关人物
刘树德
相关人物
傅连臣
相关人物
谷士杰
相关人物
赵问广
相关人物
傅瑞云
相关人物
李振起
相关人物
贾绍峰
相关人物
吕殿增
相关人物
王克华
相关人物
于万喜
相关人物
李志存
相关人物
张明河
相关人物
李梦海
相关人物
张荣政
相关人物
马荣宗
相关人物
林鹏
相关人物
庞正顺
相关人物
庄以明
相关人物
何敬明
相关人物
王珏
相关人物
张国权
相关人物
王德起
相关人物
陈国良
相关人物
王锡铨
相关人物
窦绍兰
相关人物
刘富宝
相关人物
单佑全
相关人物
陈道华
相关人物
石瑞生
相关人物
唐若鲁
相关人物
董再会
相关人物
李红远
相关人物
赵树秋
相关人物
韩春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