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生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10
颗粒名称: 我的教师生涯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15
页码: 86-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姜文英教师生涯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初登讲台、任教胜芳中学、调至芦台二中、下乡宁小教书、下放牛口挣工分等。
关键词: 宁河县 姜文英 教师

内容

作者简介
  姜文英,女,1936年9月13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皇姑庄人。1952年芦台一中初中毕业,保送到杨村师范学习,1955年7月毕业后,先后在军粮城中心庄小学、霸县二中(胜芳中学)、芦台二中、宁河镇小学、牛口小学、宁河中学、宁河师范任教。曾荣获市、县、镇青年教师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五讲四美三热爱标兵等称号。1991年退休至今。
  初登讲台
  1955年7月的一天,19岁的我和杨村师范毕业的十几名同学到宁河县教育科办公室报到,等待分配工作。那天,殷增起科长分别调同学到他办公室做简短谈话。我忐忑不安的等着招呼,心里猜想我将到哪去啊。终于听到干事陈会元(后来调到县委宣传部)喊我去,殷科长是身材魁梧的转业军人,他面带微笑说:“小姜,照顾你去宁河六区军粮城中心庄小学任教。那交通比较方便,每天有一次火车通过,和你同去的有陈道华,他去郑庄子(两村离得很远),你的工资每月140斤小米,具体情况到校后就知道了。”而后得知,崔志顺分到板桥,傅有琴分到大北,班长张晨光分到宁河县政府干部学校,当时我们的口号是:一切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开学前夕,我背着行李手拎着网兜出了火车站后,沿着一条坑洼不平的小路走了大约有5里路,绕过许多稻田堤埂。8月中伏骄阳似火,天空像个大蒸笼。我口渴的厉害,嗓子冒烟。走着走着,我望见远处有几座零散的房子,那就是中心庄。我来到了大队办公室。文教助理赵文元接待了我。他拿了一个底部掉了很多瓷写着劳动光荣大红字的瓷缸子,给我倒了一碗水。我边喝水边听他介绍这个学校的情况,已建校5年了,有一至四年级学生20多人,大复式上课只有一位女老师。
  我来到由两间民房改建的学校,课桌是用砖垒成两个有间隔的台子,上面搭着一条木板,北墙上用水泥刷的黑板,教室旁边还有两间小屋,是老师的宿舍、厨房兼办公室。在宿舍见到那位女老师——孔老师,也是校长。
  开学了,孔老师教上午二、四年级,我教下午一、三年级。不教课时就按花名册上标注的名单,走家串户,劝说没上学的孩子入学。饭由孔老师做,我俩住一屋,宿舍里有一个小水缸,存放生活用水,每天我都要拿水瓢和桶到村外大水坑里去打又苦又咸的水。
  任教胜芳中学
  工作刚两周,接到天津专属调令,让我到霸县二中(胜芳中学)报到。我背起行装,到天津西营门码头,第一次坐小火轮汽船近3个小时后,在文安洼改乘划双桨的小木船约两小时到了胜芳。码头上揽客的师傅说:“这里离学校还远着呢,送你去吧。”我确实很累,但想到口袋里的钱不多,咬了咬牙背起了行装,穿过一座座桥,到了霸县二中。走进校园那排列有序的教室,院里花坛五颜六色的鲜花,我能来这样的学校工作,好兴奋啊!但我这点“墨水”能否胜任得了?心中忐忑不安。见到校长“王半痴”,他很魁梧,戴着黑框眼镜,是个转业军人,他又领我见了像教官似的田教导主任,是累,是怕,我腿不自觉地在发抖。田主任看出了我的紧张,语气很缓和的说,打算让你教初三化学,接于振明的课,他是教研组长,让他带带你,你虚心跟他学,刚毕业工作肯定摸不着门,不用怕,干中学吧。
  我接过初三化学课本,没翻几页,心就凉下来了。我学的化学知识主要针对小学教学的。现在要教初三化学,这可真是赶鸭子上架呀!我们理化教研组里的5位老师特好,各个都像我的大哥大姐,对我非常关照。他们鼓励我说,万事开头难,教几个回合就好了。备课时,组长于老师每节课都把关,帮我设计化学实验,告诉我注意事项,我不敢放松一点,废寝忘食反复练习操作。下班后,在宿舍对着镜子将讲课内容反复试讲。
  我上每节课,田主任都跟随听课,课后及时交换意见,这样对我是个有力的推动。他还几次找同学座谈,了解我的教学情况,而后告诉我:“学生对你评价很好,你再接再厉吧,将来定能是个出色的老师。”
  1956年实行工资改革,将实物工资制改成货币制,我们班同学工资大多为51元。只有7个可以提升两级的指标,校领导给我定为56元。从这以后我更加敬业,课余时间和与我年龄相仿的学生打成一片,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学生胡金波娶媳妇找我借钱,我毫不吝啬,并告诉他这钱不用还,我不要了。
  一次和师生搞野营活动,玩的非常开心。曾老师神秘地笑呵呵地跟我说:“小姜,你跟咱同学晨光比较合适,他在芦台,有他为理由,你还可以回芦台,我愿做媒。”我愿意回芦台安家,借暑假之机我和宁河教育科提了我的请求,那时教师急缺我很容易地回到了宁河。
  调至芦台二中
  1958年,我调回宁河后,被安排到芦台二中,这是一所有12个教学班的初级中学,当时校长于化一、车可夫,书记张如林。我被分到理化生组教化学。这组的老教师柳少文、单峰、何玉敏、周德奎个个业务精湛,责任心极强。尤其是组长柳少文严把教学关、一丝不苟。1960年芦台一中被确定小宝塔学校,校长孟克弱出席了全国教育群英会。这则消息鞭策着我们二中教师,大家热情极高,初中班一定要超一中。为提高教学质量,自己进修北京师大化学系本科函授教程,学校派我和德奎老师到唐山、天津一些名校去取经学习,我每周都到天津参加教育局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有耕耘就有收获。二中统考成绩曾一度在全县位居榜首,全市(当时宁河归唐山市管辖)统考,在124所中学中获第6名。
  1960年8月,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降低口粮标准,11月再次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群众运动,正式提出了“低标准、瓜菜代”。面对口粮标准低和副食品严重短缺的形势,我和其他老师一起积极组织开荒种粮种菜补助伙食(每次劳动回来可补助两个窝头免收4两粮票)。带领学生,寻找正常生活根本不能吃的东西,如稻壳玉米皮、玉米轴、植物茎根、树皮,挑不知有没有毒的野菜等。伙食管理员吴永存老师要求伙房师傅,将这些东西粉碎后掺上少量的玉米面,或将野菜团滚上一层白薯面,加工细作而增量。他给这些食物起名,每天都在小黑板上公布饭谱:“无粮糕”“金银卷”“大杂烩”“到口酥”等等。一天他找我说:“你是教化学的老师,给你一个‘政治任务’。人民日报社论明确提出要大量生产小球藻、人造肉精,这些是味美的代食品。有的单位已试验出成品了,派你去学习制作。”我按他的指点找到了菌苗,废寝忘食的精心培养,人造肉,小球藻出成品了。但因不能大批量生产,满足不了几百名师生的需要而“夭折”了。
  学校为减少学生能量的消耗,减少上课时间,取消了早晚自习。但仍可看到许多学生自发晨读,在做练习题,经常有学生来问问题。何老师患肝炎(非传染性),不肯休病假。我因脚掌趾脓疱病不能沾地走路,学生廉东岭用车子把我送到讲台上坐着授课。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批学生毕业升入理想学校,而后成为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使我特有成就感。如孙德玲(县畜牧水产局局长、县农委主任、市级劳动模范)、傅连波(人防办副主任)、杨文华(县医院骨科主任)、王克起(天津大学教授)、杜金梁(天津环湖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科主任)、靳怀祥(高级经济师、辽河油田大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宜敏(廊坊市委党校书记)、张占礼(宁河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市委宣传部纪委书记)、么庆顺(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周树安(县中专支部书记)、孟昭林(芦台二中党支部书记)、杨金华(县委副书记)、李洪增(县检察院检察长)、许士亮(汉沽中国银行行长)、吕绍富(市农委处长)、李小广(农民企业家)、特级教师冯克毓、冯克俭。还有许许多多我不知道的学生,他们成为各地发展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1965年“四清”运动后期,有个阶级成分划分阶段。土改时我家被定为地主(后落实政策为下中农),多年来我父亲对被定为地主不服,要求重新划定,当时他就成了新形势下阶级敌人反攻倒算的典型。一次在全县万人大会上对他进行批斗,二中师生列队参加。会后,校园到处贴满我父亲的大小字报,有人又向于校长提出,二中有个定时炸弹——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她把持着化学实验室钥匙,若将芝麻粒大小的药投毒,咱师生就没命了。
  1965年5月24日,于校长让我到他办公室去一趟,他见我的面孔、眼艮神和过去给我发奖状时有极大的反差。他没有让我坐下,低着头,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我说:“鉴于你过来的表现,教师岗位留用,但你下放了……”听着这话,如同晴天中的一声炸雷,我懵晕了,脑子一片空白,头嗡嗡地响,我往南想走出办公室。只听校长说:“门在北边呢。”现实已容不得我把毕业班送走,我将离开割舍不得的二中讲台!
  下乡宁小教书
  一辆马车拉了我的全部家当和最大6岁的3个女儿,到宁河镇小学任教。当时校长孙家珍,主任韩世林。让我教五年级语文、算术课。有的老师挺好奇:“你一个中学老师,工资顶我们俩,咋到小学来了?”每当我向老教师请教业务上的问题时,个别老师说:“你个堂堂大中学老师连这都不懂,怪不得被轰下来,跑到这误人子弟来了。”“原来你是黑五类地主阶级孝子贤孙!”对这些人言论,我有口难辩,一笑了之。
  不久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当时宁河镇小学一片混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为闹革命,课不上了,每天写大小字报,参加学校的批斗会,有时也去社会上听批斗会。教师分为两大派,“造反派”夺了学校的领导权,校长被揪出每天批斗。有的老师因被说成是保皇派而被拳打脚踢,剃光头游街,甚至怀着孕被打得流产。我若是在二中,那可就性命难保了。听说,在二中揭发我“执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罪状”大字报的满天飞,强烈呼吁把我揪回去批斗。后来有了中央文件,停止了批斗,我才幸免。
  那时的语文教学,没有统一正式课本。主要是讲《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讲阶级斗争,或请老贫农“忆苦思甜”,听“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报告。我给学生讲毛主席诗词,连我自己都不太懂,那会教啊,只是机械的背诵,把里面的生字教会,抛开这些讲别的内容那是不行的。就是算术课应用题,也得强拉硬扯结合“阶级斗争”或“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如一斤酱油4分钱6斤多少钱?你只给了2角钱还差多少?为啥少给对方钱?你要“斗私批修”啊。
  1971年9月,在林彪事件后,中央日常工作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在教育方面,他明确指出,“对学习社会科学理论或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学校要逐步走入正规,我们看到了曙光。但在1973年高考中,张铁生在物理化学的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他在试卷背面写了一封信。同年北京五年级的小学生黄帅因与班主任发生矛盾,写日记、写信到《北京日报》。1973年7月河南学生张玉勤在英语考试中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到,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能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对以上事件各种报纸头版头条转载加编者按,这3个人被赞扬为反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好榜样。那时学生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而厌学,对此,老师不敢教不敢管。我上课时一女生,唱着样板戏多次随便出入教室,我不敢制止。李老师英语课根本没人听,学生张某竟把家里的大黄狗牵入课堂,吓得老师满处躲闪,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为让老师们跟上形势,宁河镇六村老贫农管理学校代表,每天组织我们学习,在教育革命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远远还没有肃清,要热情地欢迎和支持这些(指张铁生、黄帅、张玉勤)可爱的革命小将。
  下放牛口挣工分
  1968年11月中央台播了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给党中央的一封信,建议所有(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去办,外籍公办小学教师回原籍,本县公办小学教师回本大队,原公办小学教师及其子女由吃商品粮改吃农业粮,停发工资……家庭出身不好的老师,回本村接受贫下中农监督和改造。此信各大报纸做了转载,加了编者按,每天不停地播放。这样,宁河镇小学教师中,北京的曹老师,保定的刘老师、丰南的徐老师、郝老师、韩老师都回乡了。我去哪?!无论去哪,还带着4个孩子的户口去村分口粮,这样会增加村的负担,所以哪村都不要我。于是,公社干部做通了宁河镇牛口大队书记余庆的工作,同意我落户到他们村。村有3个小队,我落到哪队?这可又费劲了。书记余庆又做小队工作,我成了一队的社员。按妇女最高分8分计分,孩子们的口粮由队里分配,还分给了我一分畦的自留地。我工资停发,自留地种豆角、茄子、黄瓜等蔬菜等补助生活不足。
  牛口小学只有一个大复式教学班,有刘景会一位老师。他为人和气厚道,唱的挺好,音乐、体育课我不会,他替我上。大教室旁有个约12平米的小屋,于是,就从大复式班里分出8个高年级学生由我教课。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中途辍学的学生很多。听学生说,班里艳华功课好,很聪明,有一个多月没来上学了,还有小莲、永盛等。我知道了这个情况,先从艳华着手让她复学,在她们母亲不出工的时间去串门。围在炕上帮她们搓玉米粒、掰棉花桃,有时帮她妈把破旧衣服由大改小,用缝纫机给缝好(后来有许多人约我到她家,求我裁剪)。我和她妈混熟了从她口中得知她家劳力少,得让艳华照看妹妹。还说一个闺女家上学有啥用,过两年找个婆家算了。我边干活边做她思想工作,并告诉她可把妹妹带到课堂上,她听后很高兴,但艳华却说,功课落了那么多,我跟不上了。我说,没关系,我给你补课,你那么聪明很快就赶上,并可能超过同学。艳华重新回到了校园后,永盛,小莲等也陆续回到了学校学习。听说艳华中专毕业后当了窑厂会计,永盛中专毕业后在塘沽工作的很出色当了小头头,是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在牛口期间家访串门,近距离的生活在农民中,他们的勤劳、淳朴、善良使我深受教育,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朱福祥、永祥哥俩,朱德润、朱淑荣、李占邦、朱庆怀两个儿子,朱清池,李怀芳,李占红,朱得生,于福银,小琴,李占先,朱庆久等。我离开牛口后,许多人还都跟我保持联系。秋后,给我送来红薯、花生等。虽说过去30多年了,可下放牛口的这段经历,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我近40年的教学生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我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我很有成就感。1991年我从芦台四中退休之后,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有了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如果有来世的话,我还当老师!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姜文英
责任者
姜文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