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四清”工作队员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04
颗粒名称: 我当“四清”工作队员的回忆
分类号: K825
页数: 11
页码: 75-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海臣当“四清”工作队员的回忆情况,内容主要包括搞试点、搞整训、下石沟、上北楼、回本县等。
关键词: 宁河县 王海臣 四清

内容

作者简介
  王海臣,男,中共党员,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忠信庄。1951年到宁河县从事粮食工作,1963年5月从县粮食局抽出做“四清”工作,1966年9月回粮食局工作至退休。曾任宁河县粮食局会计股长、购销科长、副局长、天津市粮油购销公司宁河分公司总经理等职务。2010年5月21日去世。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县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很快安排这项工作。我当时在宁河县粮食局任购销科副科长,时年28岁。5月份,我被抽调到县委社教运动办公室工作。先在本县,后到外县,又回本县。在农村搞过“粗线条”,也搞过“细线条”,总之我参加了“四清”运动的全过程,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犹如眼前。
  搞试点
  为了搞好这次运动,到了7月,县委抽调大批干部集中在县城学习培训,然后深入到各公社、生产大队宣讲中央发布的《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运动全面铺开,同时,县委又按照地委领导指示,决定在董庄公社、北淮淀公社进行细线条试点。这时,我在县委办公室负责人领导下,转移到董庄公社“四清”办公室工作。
  董庄公社有21个生产队,全部派驻了“四清”工作队。试点工作队由一名副县长负责,重点村队有皇姑庄、大陈庄、董庄子,分别有县领导和部委负责同志蹲点。试点工作大体步骤是:在宣讲“前十条”的基础上,扎根串连发动群众,依靠贫下中农阶级队伍,向农村干部交代政策,教育启发干部“洗手洗澡”;制定生产规划,组织好生产;复议阶级成份。当运动进行到复议阶级成份时,9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运动没按原计划进行就停了下来。不久,按上级部署,县委从县直各单位、各公社抽调一批干部,又从农村借调一部分运动积极分子,组成新的工作队,到河北省霸县搞运动,原来的“四清”工作队基本没动。10月16日,到霸县搞运动的同志300人,在县委领导下,乘大客车前往。
  搞整训
  宁河县“四清”工作队住在了霸县煤建公司和一所中学里,到该县搞运动的还有宝坻、大厂“四清”工作队,与宁河县工作队组成了第七分团1400人左右。3个外县大批人马进驻该县搞运动,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县工作队员,都不免有“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感。为什么要这样兴师动众,当时的总团领导在报告中的一段话不能不说明问题,霸县农村基层政权三分之一被阶级敌人、坏分子把持,实际上已经烂掉,“十条”列举的九种阶级斗争表现,在该县都程度不同地存在。
  我和队员们首先是学习整训。整训期间,除了学习文件听报告,每个队员都要自述三代阶级史,填写阶级成份登记表。各级领导对队员要求非常严格,专门制定了《四清工作队员纪律守则》。除在政治、学习、工作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外,对生活上也有严格的要求,如不准打闹,不准上街,不准下饭馆等。如违反了规定和要求,被抓住“辫子”,一般问题小会批评,大点问题大会批判,严重问题有可能随队监督劳动或被取消队员资格。整训期间,气氛紧张,草木皆兵,所以人人倍加小心。虽是这样,有的人还是搞点小动作,比如买一两个水果或熟食藏在袄袖里找个没人地方背着吃,偷着到街上转转等类似的事还是有的。
  下石沟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整训,也叫阵前练兵,按照总团指示,“四清”工作队员分到各村,也就是投入到前线战斗。
  我被分到石沟大队。石沟是个大村,有26个生产队,村中矗立一座青砖结构的天主教堂,高高的十字架在远处即可以看到。全村大部分群众信奉天主教,有一些人在解放前当过白脖(伪军),干过土匪。按上面说,这个村政权被坏人把持,数四类大队。
  我们觉得形势复杂严重,工作肯定不好开展。为了打开局面踢开头三脚,我们全体队员认真坚持“三同”(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三同”,是当时也是后来较长年代里,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改变作风的基本要求。那时党叫干啥就干啥,“敌情”观念非常强,又要求进步,所以就非常认真地干起来了。挨家访贫问苦,与贫下中农交朋友,参加队上劳动,打渔、串苇子、织席打箔、挑水扫院等,农村的活我们都干。我们找最穷的家住,吃最次的饭菜,一点不搞特殊化。记得我遇到一个姓于的贫农社员家,第一天给我吃干饽饽、咸菜,喝白开水,第二天如故,第三天好些,主人家说出许多真心话,说我在吃住干上真心实意,不摆架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体队员的努力,了解了很多情况,又经过调查核实会计账目,对大队领导干部政治、组织、经济等情况基本掌握了(“四清”开始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发展成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分别与干部谈话,让他们在小、中、大会议上交代问题。有的干部吞吞吐吐,我们就采用了“有枣无枣打三竿”的方法,似是而非地点问题。到了大年根下,按总团的指示,“四清”工作队员一分为二,大部分同志转战另一个县,留下的小部分在这个县开辟第二战场,我们男女24名同志,结束了在石沟工作,被分到北楼大队。
  上北楼
  1965年1月30日(腊月二十八),我们24人在队长带领下,进驻北楼大队。分团临时通知放假5天回家过年,我们连夜回了宁河,正月初四就回到了北楼开始工作。
  北楼村坐落在东淀洼,周围是芦苇荡,是个水乡村落。有8个生产队,300户人家,也是四类队。我们根据石沟的经验,经过半个多月时间,选定了15个“根子”户,同时选定了30名积极分子参加了分团召开的三级干部会。
  学习《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即(二十三条)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很快揭开了“阶级斗争”的盖子,掌握了大量所谓四不清问题。2月下旬开始,我们以“说服教育,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16字方针,开始对台上台下94名干部进行工作,同时封库封账。2月22日听了总团领导报告后,有多吃多占、贪污行为的20多人交代了问题,计款7000多元,粮食2000多斤。问题轻微或较重但态度好的,群众谅解的,我们适时予以解放,让他们放下包袱。到3月30日,又解放干部46人。没“下楼”的,也就是有问题没交代的还有16名,我们又反复交代政策做工作,最后终于达到了团结大多数的目的。清经济基本结束之前,我们组织干部群众进行“三定三允许”工作,按照华北局有关指示精神,对经济问题实行减、缓、免政策,同时进行复议,对有水分允许翻案。
  清经济工作告一段落,4月4日开始清政治工作,先是动员大会,之后教育干部提高认识,和群众一道,把锋芒对准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他们的幕后人”,之后对他们开展了“说理斗争”。在斗争中,坚持要文斗,不要武斗,清政治与复议阶级成份、评定四类分子穿插进行。我们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了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的决定》等文件,之后让各家自报阶级成份。4月26日张榜公布,让群众评议。我们根据群众评议和掌握的情况,进行审查,经大队评议委员会提出意见,于5月10日公布第二榜。我们在根据群众意见,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再审查,最后再经大队评委审定,于6月3日公布第三榜。阶级成份经过三榜定案也就结束了。评审“四类分子”工作,是背靠背进行的,该定的定了,该摘的摘了。
  党的建设工作是从5月15日开始的,先是学习有关文件材料,武装思想,提高认识,又用5天时间进行党员登记。经分团批准,大部分党员准登,表现差点的缓登,表现很差的不准登记。在登记中,问题严重的被除名或被开除,也有极个别的自动退党。
  党员登记过后,分团批准建立新的党支部,在新党支部领导下,7月份开始贯彻中央“六十条”修正草案,经过民主讨论,制定了劳动定额管理、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干部工分补贴等规章制度。接着又贯彻中央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发动群众制定生产规划。这样这个村,终于暂时稳定下来,开始了新的生产生活。
  回本县
  北楼大队的“四清”运动,自1965年1月30日工作队进村到1965年8月10日结束,历时6个多月,可谓是善始善终。根据分团安排,做完了工作总结,向群众告别,8月中旬撤回宁河,在本县继续搞运动。
  回到本县先是在本系统搞一段,10月份我又被抽调到县“四清”工作团生产组。生产组主要任务是了解指导基层的生产情况,领导出题目搞一些调查研究。在俵口的安全大队座谈过男女同工同酬问题,在宁河公社西关大队搞过半坑式沤肥调查,在俵口的解放大队搞过七里海形成与改造问题的调查等,我在生产组呆了10个月左右。1966年8月28日,县委书记在县大礼堂宣布进行“文化大革命”,“四清”工作队解散,各自回原单位参加“文革”运动,我就回到了粮食系统参加“文化大革命”。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海臣
责任者
王海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