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活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96
颗粒名称: 注入活力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56-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五七大学”的历史和作用。1977年和1978年,共有72名学员分别毕业。这些学员在毕业后,将自己所学的农技知识用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各地的“五七大学”陆续撤销,我县的“五七大学”也随之停办。
关键词: 宁河县 五七大学 抗灾办学

内容

两届共招录72名学员,分别于1977年1月、1978年1月底毕业。首届学员震亡5名。首届学员于洪生、晏树和留校任教,第二届学员唐柏文(后调入“五七大学”),李贺福、曹伯龙考入县农科所,其余60名学员毕业后,全部根据“社来社去,队来队去”原则回了公社或大队。有几位大队来的学员,毕业后被留在公社的农科站或“三场”(即农场、林场、猪场)等单位。首届学员霍友宽到岳龙公社农科站后,利用自己在校学到的农技知识深入各村指导高粱移栽、小麦管理,受到农民的欢迎,他还经常撰写有关农技推广稿件,被县广播站采用。郭树桐、刘中立被丰台公社农科站录用,他们下大力搞好公社的实验田建设,用强有力的实践经验指导各村的农业生产,使杂交高粱产量由过去的七八百斤超过了1000斤,高的达到1200多斤。苗春英、张泽生去了芦台公社“三场”,后到镇政府农科站,都发挥了农技推广的良好作用。第二届学员李凤仪在北淮淀公社农科站包北淮淀村,利用所学知识,当时搞了三个推广:一是推广种子伴药、消毒,解决了地老虎、蛴螬等病虫啃吃种子、根茎的问题,使农作物达到苗全苗壮;二是推广玉米、高粱的合理密植,使作物产量都比原来提高三四百斤;三是村的200亩试验田的管理,主要搞玉米、高粱的制种和多种作物的品比试验。试验田有30多名人员,他白天指导试验田人员的技术操作,和大家一起劳动。晚上当夜校教员,教大家学文化、学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回大队的毕业生也大都发挥了农技推广与普及的良好作用。第二届学员杨兆茹回大队后,活学活用所学农技知识和技能,指导妇女们参加劳动更加得心应手,当时被老百姓称为种庄稼的好指导、明白人。当时社会对这些毕业学员普遍反映良好,都说,这些送出去的人员,“回的来,养得起,用的上”。
  1978年2月,县里决定“五七大学”校址迁往丰台中学农场,我任丰台中学校长兼“五七大学”校长。孙增贵、葛相国、钱连月、于洪生、晏树和老师也到了丰台中学。由于忙着整理新校等原因,商定当年的招生暂停。到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着国家形势、政策的变化,全国各地的“五七大学”陆续撤销,我县的“五七大学”也随之停办。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洪军
责任者
金占福
责任者
于洪生
相关人物
晏树
相关人物
唐柏文
相关人物
李贺福
相关人物
曹伯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