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办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95
颗粒名称: 抗灾办学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54-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所学校在大地震后的恢复和学员们在校园里的生活。学校在地震中受损,但很快得到了修复,学员们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学习,他们的娱乐活动包括看露天电影、看电视和学员自己的文娱活动,如快板、胡弦、唱歌、跳舞等。尽管条件艰苦,但学员们在学校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关键词: 宁河县 五七大学 抗灾办学

内容

学员一律住校。首届教师、学员开始住的是县良种场的原有砖混结构的房屋,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中全部倒塌。地震的前一天,我陪老伴去天津看病,因回来太晚了,就住在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宿舍。地震发生后,我和老伴简单交待后,就骑上自行车往学校赶。当骑到阎庄子大桥时见桥坍塌不能通过。我就从河的左堤往汉沽农场八队大桥赶,到那一看,桥也垮塌了。无奈,我又绕到了张凤桥过河,这一绕,路途足有30里地。那时的河堤管理不像现在这么好,河堤上坑坑洼洼,车辙多深,天上又下着小雨,道路泥泞不堪。这点路足足骑了两个小时。我到学校一看,教室、宿舍等房屋都变成了一片废墟,洛里坨村学员朱世昌、南淮淀村学员李少良、东魏甸村学员张立庭、东塘坨村学员李俊明的尸体被师生刨出,并排摆放在大埝上。教师孙增贵砸伤了腰椎,建国村学员苗春英、岳道口村学员岳树江也都砸成了重伤,其他学员刮刮碰碰皮肉之伤不计其数。处于这种情况,暂时不能上课了,我把学员召集在一起进行了暂短的安慰,宣布大家可以暂时回家,对伤亡学员由临近的无伤学员送信儿,通知其家属来校商定震亡人员的后事处理、重伤学员的治疗方案。到震后的第二天,震亡家属陆续来到学校或捎信给学校。因当时交通和车辆都非常困难,都同意由学校就地将尸体掩埋。伤势最重的孙老师经县医疗队联系转到了山东省新汶矿务局医院治疗。相对重的苗春英、岳树江则经过简单包扎,由同学护送回家治疗。震毁的教室、宿舍都是由良种场职工清理、重盖的。重盖的教室和宿舍都是窗户以下用砖垒,窗户以上用秸秆夹制,两面抹泥,上盖苫油毡,用砖压缝,门、窗都没玻璃,用塑料封订。床铺是由棍棒废檩条冲开的方木搭制的,到当年9月中旬,学员陆续返回学校上课。
  学校离县城有十几里,加之从学校到阎庄子大桥这段土路高低不平,特别是到了雨季,积水成泥潭,非常难走。所以学员们业余时间基本不出学校,大家的娱乐活动主要有:一是每年请几次县电影院的去学校放映露天电影;二是拎着“马扎子”去距学校300米外的县委党校看电视。
  那时电视不普及,临近几个单位只有县委党校有一台小电视;三是学员自己开展文娱活动。两届的文体、生活副班长都是非常活跃的性格。首届的学员杨兆民快板打的非常漂亮,第二届的文体副班长李凤仪组织能力很强,独立村下乡青年学员丛金顺胡弦拉的非常棒,女学员王桂珍、谢洪敏都有着甜美的歌喉,善唱善跳。学员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一起自娱自乐。两届的学员,在各自一年的学习生活中,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学校和个人都没有照相机,学员为留下那深刻的记忆,时常跑到六七里以外的汉沽农场去拍照。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洪军
责任者
金占福
责任者
张凤桥
相关人物
朱世昌
相关人物
李少良
相关人物
张立庭
相关人物
李俊明
相关人物
孙增贵
相关人物
苗春英
相关人物
岳树江
相关人物
杨兆民
相关人物
李凤仪
相关人物
丛金顺
相关人物
王桂珍
相关人物
谢洪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