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狮子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033
颗粒名称: 八、狮子会
分类号: J722.215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舞狮是一种以狮子舞和武术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舞狮在中国广泛流传,其中宁河舞狮以其高超的技巧、高难的动作和灵活多变的造型而闻名。
关键词: 宁河县 传统舞蹈 狮子会

内容

舞狮,又称“狮子舞”、“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
  宁河舞狮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就以花会的形式在芦台、宁河、丰台、潘庄等乡镇庙会或逢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中演出。其中,芦台镇狮子会以其高超的技巧,高难的动作,灵活多变的造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狮子会的道具主要是两件狮子皮。每件狮皮为一竹架、纸糊制的狮头,连上一个布制的狮身所组成。其皮底色为黄色,并以青麻染成猩红色和翠绿色,一缕缕分别拴在两只狮子身上,两狮一红一绿,红为雌,绿为雄。在狮皮的脊背上,似骨节般地扎一溜红色的小布袋,宛如块块脊骨,在狮子的颈上,拴铜铃一串儿。狮眼内镶两只多节手电筒,在夜晚射出光亮。
  每件狮皮内有前后两个演员,前演员双手擎住狮子头中的两个拉手,放在肩上支撑狮头。狮头的下颚可以上下张合,前演员下身穿狮腿花纹裤,为狮子的两前腿。而后演员头紧紧地顶住前演员的臀部,双手拉住前演员的腰带,下身也穿狮腿花纹裤为狮子的两后腿,在狮子皮的臀部脊柱上挂一块约三厘米宽、四十厘米长的木板。朝外的一头露于狮尾根处,上面固定一根小柱,小柱上拴撅着的狮尾。朝内的一头别在后面演员的腰带上,演员腰身一动,狮尾随即摇动,狮子浑身的长毛也随之抖动。狮子张口摇尾,摆头晃臀,铃声丁零作响,姿态逼真。
  另有一演员,软帕包头,着彩色武生装,手执一只大绣球,绣球下衬红绿两色的彩绸,约一米来长。该绣球分为两层,内为圆形,可以转动,外为古钱形,可以抓推,便于表演。晚上,球内装有电池、灯泡儿,可闪烁发光,该演员上场,先打一套拳脚,干净利落,后挥舞绣球,引狮子出场,只见绣球上下左右摆动,两只狮子左蹿右跳,前进后退,翻身打滚,相互撕咬,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地面表演完后,加以使用道具,一大型方桌,三只高脚桌,上下共3层,底宽上窄,呈阶梯形,在上面进行高难度的表演。只见武生挥舞绣球,干净利落,扮演狮子的演员两人互相配合默契,一丝不苟,协调有序,在这三层方桌上加入一些高难度的攀爬技巧,有惊无险。伴奏乐器以锣、鼓、镲三件乐器为主。常以花点、闷点烘托气氛。
  舞狮分为文派舞狮和武派舞狮,文派舞狮,以活泼可爱的顽皮形象为特点,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等。形态细腻逼真,憨态可掬,真是惟妙惟肖。
  武派舞狮技高一筹,主要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通过狮子的跳、转、腾、扑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动态和性格凶猛的一面,尤其是芦台镇三狮踩球的表演,惊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舞狮自古代传承至今,民间艺人都坚持着逢年过节,用舞狮来庆祝,狮子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幸福。舞狮技术精湛,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