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罗汉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029
颗粒名称: 四、罗汉会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3
页码: 201-2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芦台镇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罗汉会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由搬运工人在闲暇之余演变而来。罗汉会简单说就是人驮人,一个人驮起六七个人,或是几个人一层一层驮起数层。每个节目时间都是短暂成像,成功之时也就是成像成功之时,所以每个演员要身体强壮,动作敏捷,全体人员要互相协调,配合默契,各层演员立点分布需合理,否则很难成功。罗汉会曾应邀专程到唐山、锦州、沈阳等地演出,博得外埠各界人士的好评,曾以高超的表演水平名震一时。
关键词: 宁河县 传统舞蹈 罗汉会

内容

宁河县的罗汉会主要分布在芦台、丰台、廉庄等乡镇。惟以芦台罗汉会最为显赫。此会在宁河县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芦台分东、西两拨罗汉会,东会早年的会头是一位绰号叫“大老顶”的人,随后是聚泰号的靳仙耕(我国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的祖父),到民国时期为“桂记”商号的兰洪如和兰天贵。西会,会头是广顺浴池东家张子安,由赵氏兄弟协助操办。两会各自筹划款项,资金来源以富户商号为主,各自聘请演员,东会称“罗汉庆善会”,西会称“罗汉如意会”。解放后,经政府的大力支持,后经无数次的演练,摸索出了规律,掌握要领,提高了驮人成像水平,使罗汉会得到进一步的高。
  在古代,芦台、丰台水旱码头,搬运工人在闲暇之余,人顶人以自乐,后来演变成罗汉会。罗汉会简单说就是人驮人,一个人驮起六七个人,或是几个人一层一层驮起数层。驮到一定的高度,最上的一个人被驮上去,做出造型后,即叫成像成功,它的每个节目时间都是短暂成像,成功之时也就是成像成功之时,所以每个演员要身体强壮,动作敏捷,全体人员要互相协调,配合默契,各层演员立点分布需合理,否则很难成功。“罗汉”二字出于佛家梵语,是“阿罗汉”的简称。“阿罗汉”是佛教对得道者的称呼。芦台镇宝塔寺中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艺术造型堪称一绝,为人们所崇拜所敬仰。罗汉会人驮人几层人高,多种造型,各具风姿,演员个个身不动,膀不摇,各显其功,各显奇能,如同修炼得道的罗汉。
  会开始时一名会头为先导,一手执拜帖,一手擎会标旗到商会门前递帖报道,以示要在该号门前献艺,一位手执小手锣的指挥者面朝演员队伍以小锣声指挥摆会、起驮、撤像与行进,另一位为调度指挥者,调度演员饰演角色,演员的服饰均为罗汉装(黑色偏衫僧衣),扮演尖儿的人着华丽服装。腰以下的演员着黑色偏衫,镶雪白领条,系猩红腰带,偏衫下摆处缝红、黄、绿三色布帘,各帘宽约半尺,只缝上面,下边散着,风儿吹动如水波层层,叫“走水儿”,脚下穿软底布靴,饰二三路尖儿的演员穿艳丽的彩衣、彩裤,系猩红腰带,足蹬软底布靴,扮武生戏装,装饰小尖儿的演员均为十岁以下的男女儿童。
  罗汉会有七八层高,多种成像造型,有的成像变定像为动像,在场地上360度转体回环的罗汉动作。如:“五福捧寿”、“八起大洋楼”、“七起拔丝”、“独立七人成像”、“粘糖人”、“三炉香”、“三座门”、“大花篮”、“寒鸦凫水”等几十个节目造型。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用两列四盘笙烘托并配有定音云锣附奏,武场系大鼓、大铙、大钹等打击乐器。
  芦台罗汉会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组织规模、表演技术水平远近闻名,曾应邀专程到唐山、锦州、沈阳等地演出,博得外埠各界人士的好评,曾以高超的表演水平名震一时。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