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76
颗粒名称: 中秋节
分类号: K892.421
页数: 2
页码: 38-39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以及其他节日包括重阳节、寒衣节、下元节和冬至的习俗和意义。其中介绍了中秋节祭月、赏月和拜月的传统,以及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关键词: 宁河县 传统节日 民俗 中秋节

内容

农历八月十五,适逢一年秋季的中段,此时农田的年景大局已定,俗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说。故称“中秋节”,亦称“团圆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之夜拜月、赏月之俗。当月亮升起之时,摆供桌于庭院,供上月亮神马儿,将月饼、石榴、枣子等鲜果供于桌案上,接着燃烛焚香,磕头祭拜,祈祝合家平安幸福,叫做“圆月”。拜月仪式由家中妇女完成,男人不参与。旧时有“男人不拜月,女人不祭灶”的习俗。中秋之夜还有的人家把河蟹放在院中爬行之俗,名曰“爬月”。以蜡烛半支立于蟹壳,点燃蜡烛,任蟹在院中四处爬行,据说,根据螃蟹选择的方向不同,可以卜测出家庭的时运,如果向里爬,就是有财,如果向外爬,则视为无财。老宁河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爬月占卜”。
  拜月是敬神,“爬月”是卜测运势,然后还有一项节目,便是“赏月”。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故有亲属未归,席上必置杯筷,象征阖家团圆。亲朋好友互赠月饼、糖果、酒等礼物。据说,当晚观月,看其阴晴圆缺,可以预知来年元宵节的晴雪,有民谣传世:“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20世纪50年代后,八月节的“祭月”、“拜月”和“爬月”等习俗已经基本绝迹,而“赏月”,吃月饼、馈赠亲友礼品,合家团聚等习俗,则延续至今。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日”,宁河旧志记载:“九月重阳,无登高之会,而田野以其时放牲畜。是月也,晚秫早收。故当地有九月九撒猪放狗之说。”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又赋予了重阳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以新的文化内涵。九月初九,正巧二九相逢,“九”与“久”谐音,是长寿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6月,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将重阳节定为“天津市老人节”。各单位普遍召开老年人座谈会,慰问老人,为老人做好事,组织登高望远及适合老年人的庆祝活动。把“敬老、爱老、孝老”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世代永远继承下去。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这一日,民众用彩纸剪成衣服,并包以纸包袱皮,在自家门外(多选十字路口处)焚化。一边烧奠,一边要说“某某祖先收寒衣”,“某某祖先拿钱来”等祷词。也有的人家到坟地焚化,故俗称这一天为“送寒衣”。至今,此俗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下元节
  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为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下元节祭祀祖先的习俗源自夏商周时代。《武林旧事》记有开炉节,描述了当时祭祖和“送寒衣”的风俗。旧时,人们这一天多备下菜肴享祭祖先神灵,以求保佑一家顺遂安康。这是家祭中较为重要的节日。此俗现已淡化。
  冬至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认识是:阴极之至,阳气始段,当地人常说的“进九”。我县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宁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中记载:“冬至”不贺节,食馄饨,以象子半之义。小儿放学一日,与官衙放假同。在古代冬至这一天学生放假,有拜师、宴请“隆师”的节俗。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冬至吃饺子习俗传承至今,饺子最开始叫“馄饨”,因为古代的饺子是连汤一块吃,所以叫“馄饨”。南北朝北齐人颜之推《文集·家训》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之。”偃月,即半月,是说当时馄饨的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形状一样。宁河当地习俗认为,冬至这天食饺子可以不冻坏耳朵。
  “冬至”节令民间歌谣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