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泽封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55
颗粒名称: 恩泽封荫
分类号: K825.4
页数: 11
页码: 126-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康熙皇帝给予杜立德的恩泽至高无上,他被称为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老师,加官晋爵,退休后仍受皇帝重视,去世后得到皇帝谕祭。
关键词: 宁河县 梁城 杜立德

内容

杜立德在顺治、康熙两朝为官40年,历任各部要职,在大学士内阁相位长达14年。他经历了清初立国和平定三藩的各种政治风云,官职基本是一路上升的趋势。在年过68岁高龄时,杜立德向皇帝请旨退休,结果又被皇帝留任3年,71岁告老还乡,荣归故里。都说宦海沉浮,在清初那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而杜立德为官40年,尚能洁身而退,这是一般朝臣难以做到的。
  杜立德以经筵讲官的身份,可称是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老师。康熙帝对杜立德以老师相待,常在保和殿赐宴。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初九日,康熙皇帝以“荷花盛开,君臣同乐”为名,在瀛台迎薰亭宴请老臣杜立德及诸王、贝勒、大学士、学士及各部、院、司、寺、监堂官、翰林科道等官,又命诸臣登舟赏荷。清初立国时,顺治皇帝就十分器重杜立德,一再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康熙皇帝经常称赞他有古大臣的风度,“在朝居大学士十几年,恩泽沾渥尤隆,常赐宴,特准坐于殿堂之内,汉人大学士入殿能坐者是由立德始”。
  康熙皇帝在杜立德病逝后的谕祭中,高度概括了杜立德的一生。康熙三十年(1691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帝遣顺天府尹刘元慧谕祭,现将原文释译如下:
  原任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加二级,谥文端、杜立德之灵。朕以国家倚重老臣,有如股肱,勤于国事,呈献良谋,则生前有爵禄之赏,而殁后受褒崇之荣,这是用以酬赐功勋典范最为隆重的了。杜立德心怀恭谨,行秉忠诚。从政初期你就尽职尽责,从未有失;官阶晋升后,更加秉公办事,勤而不怠。朕嘉奖你的功绩,故特提拔你参与机要。你能够认真地议论朝政,确定国家大计,尽心竭力献计献策,堪作居官表率。你秉公正直敢言的风度,既识大体,更识要端,以和颜悦色的仪容,从不偏激,又不苟同。才到告老退休之年,就递上辞职的呈请,表现出胸怀高雅。本希望你安度高龄,谁知抱病,突然逝世!想你多年为政,考核实功,赐谥嘉名。按惯例典章,显明恩泽,允谊祭祀。感慨而言!老臣骤去,每念昔日情怀,宠命颁来,大彰考终厚遇!乃酹酒陈肴,愿亡灵来享!
  康熙皇帝的谕祭,给杜立德一生高度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功绩。在职时,杜立德曾以清世祖顺治皇帝“实录”告成,赐给鞍马金币,加太子太傅。康熙皇帝曾在十九年(1680年)下旨,诏请杜立德,在瀛台赐御书一轴,行书唐诗一卷。康熙十八年(1679年),杜立德自知年事已高,主动请旨退休,没有得到批准,康熙皇帝派册封皇后副史,专门扶持杜公上朝,免行君臣大礼。他上言“赋役用一条鞭之法,既简单又方便”;“行大朝礼”让群臣能够见到皇上。这些谏言都非常切中实际的。皇帝喜欢杜公执法公平宽恕。
  杜立德病故在故乡梁城之后,康熙皇帝在1700年,亲题“永言惟旧”,悬于杜氏祠堂,这四个御笔大字,表达了皇帝对其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殁后九年的事。这四字曾让世人费解。其实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是:从康熙皇帝而言,永世记载我对这位故友发自内心的追忆。“言”在此作“记”或“志”解;“旧”当故去的朋友解。康熙皇帝把杜立德视为生前老友,其关系远比君臣关系亲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杜立德离开京城相府告老回乡,来到他一生钟爱的梁城之前,康熙皇帝赐给他御制诗及怡情篆章,表达对杜立德久任中枢为国事操劳的谢意之情。回乡时,皇帝特派宫中的官员和侍卫护送他到故里梁城。这在当时成了宝坻县和梁城的一大盛事,从地方官员到邻里百姓,都迎接杜阁老荣归。康熙皇帝的《御制赐大学士杜立德旋里》诗,分别载于《宝坻县志》和《宁河县志》。诗云:“十载资贤佐,劳深致太平。讦谟留紫闼,风度重丹楹。方倚盐梅略,难违邱壑情。餐芝黄绮伴,轩冕有余情。”
  此诗大意如下:
  十余年得到你贤良的辅佐,
  功高劳苦使天下得到太平。
  你的深谋远虑永远留在宫中,
  你的仪容举止见重于朝中。
  当国家正待对你寄用,
  又难违你归隐之情。
  你在家食仙芝饮清泉与羽客黄冠为伴,
  更见师大夫襟怀之高洁。
  清代的封荫制度,旨在对官员,按官职等级,封荫上三代直系亲属,死后封荫官阶。根据康熙初年规定,正一品官员的亲属封赠光禄大夫;从一品封赠荣禄大夫;正二品封赠资政大夫;从二品封赠通奉大夫;正三品封赠通议大夫;从三品封赠中议大夫;正四品封赠中宪大夫;从四品封赠朝议大夫;正五品封赠奉政大夫;从五品封赠奉直大夫;正六品封赠承德郎;从六品封赠儒林郎;正七品封赠文林郎,赠吏员出身者宣议郎;从七品封赠徵仕郎;正八品封赠修职郎;从八品封赠修职佐郎;正九品封赠登仕郎;从九品封赠登仕佐郎。以上是康熙朝对文职官员上三代宗亲的封赠规定,对武职官员另有规定。此外,对同胞兄弟、妻妾和子女都有具体规定。
  清朝,设立的封荫、承袭、诰赠等项制度,主要用来褒扬忠臣生前功绩,以报答其对朝廷的忠心。像杜立德这样爵位与名望腾达显赫的宰相,他的光耀要留给亲族子孙,得到皇帝的封荫是必然的。可以说,康熙皇帝给予杜阁老的恩泽是至高无上的。杜氏儒风淳厚,家教严格,不允许享受封荫禄位的人败坏杜家声誉。因此他的同族亲属和子孙,没有倚仗阁老声威权势为非作歹者,受封荫的亲族,都有让人敬佩的卓行和政绩。杜立德的曾祖父杜仁,“曾孙立德贵,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配赵氏,继白氏俱赠夫人”。杜立德的祖父杜朝先,“庠生,以孙立德贵,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配李氏,侧室张氏,俱赠夫人”。杜立德的父亲杜守礼,“庠生,以子立德贵,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配张氏,继张氏,赠夫人”。
  以上受封荫的是杜立德上三代的宗亲。其中杜立德之父的教子风范为乡人敬仰。他从不因儿子在朝而自恃。在杜立德任给事中,赴浙江任主考时,他父亲写信嘱咐他:愿你小心谨慎地从事君国事业,也就是你尽孝于双亲了。当杜立德任刑部侍郎时,杜守礼每次到京城探望儿子,都要给父亲换上好的衣服,摆上肴馔,其执意不受,说:“我家世代习儒尚俭,能穿布衣,吃粗粮,已经很适意了。”癸巳年(顺治十年,1653年),陕西长安附近闹饥荒,皇上特派大臣分赴灾区施赈,杜立德时任兵部侍郎,到长安地区赈济灾民,救治了很多人。杜守礼写信给儿子,像大名赈灾时那样,让他完成任务千万不要绕道回家探望,要立即回朝复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的《敕封儒林郎吏科给事中致中杜公墓志铭》称:“公生平勤苦好学,虽然未入仕途,得展伟才,然而立身处世,以古人风韵自况,乡里人亦受其感化。淡泊宁静,绝无世俗之好,每逢入京,便去市中,搜求散失于民间的古籍孤本,亲自校阅,年虽老亦不间断。他厚待老亲旧友,与人亲密交往,始终不变。周济人的急需,拯救人的危困,大有鲁子敬的遗风。唉!像杜公这样的人,现在岂能多得呢?公,始受皇恩,封儒林郎,吏科都给事中,加一级。公,积德累仁,食其善报方才开始,知今后将受皇恩,在九泉之下得到荣耀正无止境呢!”称颂杜公“书香累代,境遇何其艰难。生此贤哲后代,门庭生光。养生完善,训诲谨严,胜券在握,仁德共扬”。
  杜立德的两个胞弟杜立本、杜立善,分别受到二品和四品的恩荫。杜立德的儿子杜恭瑢,从一品恩荫承德郎。杜立德的季子杜恭俊,一品恩荫,授刑部郎中,广信府知府。
  杜立本,字华生,十七岁丧父。三年服丧期满,立志科考,勤勉奋发学习。当时朝廷给杜立德儿子一个封荫指标,公素来就友爱弟兄,想到胞弟科考未第,志不得申而郁闷于心中,遂将封荫给了他。已未八月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荫生授为刑部陕西司员外郎。他司职负责任,冤枉不实者即给予平反,当时人们都称颂他公正清明。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转为户部山西司郎中,主管赋税财粮十分谨慎认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被任命为庐州知府。在任上政绩显赫,特别是在大灾之年,他开库施粮,开粥厂救济穷黎,庐州人士,感念恩德,作歌颂扬刻于石上。他退休回乡后,与亲友往来,只以勤俭礼让为诫。凡是亲族中,有贫者不能婚葬的便尽力资助。大水灾之年,拿出家中的存粮,接济贫户,乡间邻里感恩不绝。他生性乐义好施,在施粮救济贫困户时常说,乡亲们挨饿,我怎么能独自吃饱?吏部侍郎王之枢撰写的《庐州守华升杜公墓志铭》曰:管理田园,督促耕种,宾朋融洽,宗族和睦,甘心淡泊,乐天知命,拄着藜杖,穿着布衣,往来田园阡陌之间,遇见他的人,不知道他曾是黄堂五马的贵人呢。他回乡不失农民本色。他生于宦门华裔,而以心甘淡泊,恭谨处世,善事兄长,和睦亲族,这些都是应该记述的。杜立本生于明崇祯丁丑年(1637年),卒于康熙丙戌年(1706年),终年69岁。生有四子:恭采、恭揆、恭睿和恭伟。生女三人。孙一人,名铨。铭曰:“王陵旧族,惟杜与韦。奕世滋大,实繁东畿。炜煌文端,辅帝衮衣。公实继之,双凤齐飞。五马出守,一琴来归。上寿全福,似公者稀。”①杜立本的卓行事迹入祀乡贤祠。茔地在河东捷道沽,距宁河镇约十华里。
  杜立德在位时,把封荫指标让给弟弟,告老还乡之际足下两个儿子才得封荫。最优秀者当数第三子恭俊。
  杜恭俊,字承三,别号拙庵,为后配李恭人所生。杜阁老晚年得子,最爱怜之。以恩荫补授工部、刑部司曹。任职审慎细察,条理分明。其继母王夫人在家乡病逝,他回家守孝。康熙皇帝巡幸三河县,思念已故老臣杜立德,杜恭俊得知,到三河恭迎圣驾。康熙皇帝问他:“你是何人?”他说:“杜立德是我先父。”皇帝一听如见故人,十分高兴,欣然执笔写下“永言惟旧”四个大字,让恭俊带回,悬于杜公祠。皇帝并询问杜公葬于何地,家境如何等,使恭俊实感皇恩浩荡。恭俊回京复命后,补授刑部督捕,在搜捕追缉诸案中,冤假者多为保全。后因功升任广信府知府。通政司三品大臣劳之办所撰《广信守承三杜公墓志铭》曰:“丙子(1696年)授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丁丑(1697年)转刑部河南司郎中。”称赞他管理漕运之事,其熟悉的程度如同老练的漕吏。“且奉身清谨,人不敢干以私,事到即办,才大而心细,人不知其为少年贵介也。”杜立德兄弟八人,都早丧。在其离世时,只有五弟杜立本一人尚在。阁老所生四子,也都过早谢世,只有杜恭俊一人尚在。恭俊把叔伯杜立本视如父,“凡事请命无间。县中卸任的知事,欠公款数百两,他以自家地租为其偿补;有人卖女以偿还官府的欠款,遂代其偿还并协助嫁其女。涉及义行的事无不竭力,属于善德的事无不尽心。文端公虽然显贵了,然参与朝廷机谋,无暇顾及家事,宗祠尚未兴建。”大学士杜立德祠,是受康熙皇帝之命,由恭俊主持建造。他刚升任江西广信府知府,上任八天后就得病故去了,实为英年早逝。生于辛丑年(166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于甲申年(1704年)终年四十三岁。他的事迹入祀乡贤祠。
  杜恭俊留下一子,名杜遹文,字绍衣。恭俊病故时年仅十岁。幼年“能守礼尽哀。成年后,博览群书,攻读不辍,日夜刻苦自修,期以科第接续前贤,并不急于出仕为官。雍正己酉年(1729年),世宗宪皇帝,追念文端公当年功绩,特令召见。”和雍正皇帝面对面的答对,很合圣意,遂令其到河南试用。但杜遹文认为自己学业未成,尚在读书之时,不想荒废学业,所以请辞了这个职务。后来他先后署理内乡、郾城、西平、临隶等县,为政的声望很好。后升邓州知州。他的事迹比其父辈还优秀,在雍正和乾隆两朝为相的名臣张廷玉,亲自为杜遹文撰写《若洲社尹墓志铭》(若洲是他的号)。生于康熙乙亥十一月初十日(1695年),殁于乾隆戊午七月三十日(1738年),终年四十三岁。也是英年早逝。
  由杜立德抚养的杜恭琦,字又韩,刚出生不过一岁,就死了父亲,由伯父文端公把他教养成人。年少时喜欢读书,但不重视分章析句,而致力于推寻圣贤极正确的道理。成年后,崇尚节义纲常。在三十九岁那年,母亲病故,他过分悲伤,枕土块,卧草席,连续五日水米未入口。经乡人多人解劝,开始食些粥,生命得以延续,乡中人无不称其孝顺。入乡学后,尽心科举,但屡次考试不中,最后从皇帝对杜阁老的恩荫,依照旧例,授户部主事,正六品衔,掌管户部富新仓监督事务。他严格管理书吏和役夫,不准从中插手作弊,使原来包揽偷窃的事,从此断绝了。随后又转补工部都水司,凡属河工、水利、道路、桥梁等工程,无不用心规划,尽量节约费用。在京城参与街道交通道路的管理监督,不畏权势,能大公无私,业绩十分显著。年近六十岁,因病申请退职,批准回归故里,在家以耕种为乐。雍正己酉年(1729年),官府发出开垦稻田的政令,他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把自己的熟地改为稻田,并且不领官府给的补助。当时官府赠给他“孝悌力田”四字匾额,给予奖誉,六十二岁卒。其开辟稻田不要官府补贴,得到朝廷和地方的赞扬。据史书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号召直隶北方临河有水的地方学习南方营造稻田,推广明朝宝坻县令袁黄(了凡)教民种稻的经验。在八门城一带农民自营稻地共三十四顷二十八亩七分九厘三毫,当年在梁城(当时未建宁河县)附近的村庄开垦稻田,“东窝、南窝、岳旗(今北岳庄)、崔成四庄,江潢(洼)口、齐家沽等处,共营治稻田三十三顷四十五亩,农民自营稻田四十九顷八十一亩一分五厘三毫。”①这是当年官府统计十分精确的数字。旗地官营和农民自营两项共计7906亩多。到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令城镇居民开荒种稻,杜立德的养子杜恭琦退休在梁城,响应政令号召,带头垦荒种稻。这样,在梁城和芦台镇兴起利用水源垦荒种稻的热潮。“是年(1729年),梁城所及芦台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顷三十九亩九分六厘。”②到雍正九年(1731年)梁城所改设宁河县,不算垦荒种稻,仅旱田改稻田就达8363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这是雍正王朝推进农业发展改善民生的善政。

附注

注:①参见《宁河县志》乾隆版。 注:①②参见《宝坻县志》康熙版。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