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梁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53
颗粒名称: 故乡梁城
分类号: K825.4
页数: 12
页码: 104-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梁城是宁河县北15公里的宁河镇所在地,原名“粮城”,是东汉末年盐粮军饷的中转之地。杜立德是梁城历史上的一位宰相,他非常热爱家乡,在梁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故事。
关键词: 宁河县 梁城 杜立德

内容

故乡梁城
  梁城,即今宁河县北15公里的宁河镇所在地。梁城原名“粮城”,始于公元206年,曹操东征乌桓,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连通鲍丘水(今蓟运河)、濡水(滦河),转运大军粮饷,在此储存军粮而得名,也称“军粮城”、“储粮城”。现东丽区的“军粮城”历史上叫“聚粮城”。将“粮城”改称“梁城”是五代时期。明初洪武末年设梁城守御千户所,属后军都督府,行政隶属宝坻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置宁河县,县治在梁城。梁城,因在康熙盛世出了一位宰相,杜阁老的故乡也随之海内扬名。杜立德生前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他在京城居官40年,有自己的相府,但他经常回到家乡小住,认为梁城是他的根。“落叶有情还恋树”,一退休他就回到故里,和邻里百姓一起生活。一代良相平民的风范,融合在浓浓的乡情之中,令人感叹。
  梁城,并无城池。史书说五代时刘仁恭所筑城池,但撰写者并不知梁城地貌,为望文生义,认为是城,必有城墙。殊不知梁城乃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水城。大河四周环绕,仅西面小河上架桥通西关大道。大河成为保护梁城的天然屏障。它的悠久历史要追溯到战国和西汉时期,在梁城临河北岸的田庄坨,是战国秦汉多元文化古遗址,曾是西汉时期的漕运聚落,出土的煮盐牢盆和粮食,说明那里在汉代就是漕运盐粮的集散地。东汉206年,曹操开凿新河,从泉州渠的北端(今宝坻区北潭)到江洼口,穿过蓟运河,在梁城东北部的大麦沽,循泥河故道,入油葫芦泊,连接陡河、滦河,这就是东汉新河。这条新河同明代开凿的蓟运河下游塘沽至北塘的新河同名,但这是两条不同的河,容易混淆。东汉新河,是跨越东西,沟通南北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曹操平北方袁绍和东征乌桓,来自南方的粮饷军需,全靠梁城北部的新河运往战场。芦台场(今汉沽盐场)沿海生产的灶盐,也靠漕运运往各地。梁城是一个环河安全的高阜平阔之地,在这样的条件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漕运码头,是东汉末年盐粮军饷的中转之地。历史上产生“粮城”、“军粮城”、“储粮城”这样的地名,是时代的产物。从载于《宁河县志》由县令王朝矩所作的一首古诗《储粮城》,可以从中了解梁城悠久的历史。
  今者宁河县,古者储粮城。
  储粮自何代,魏武记分明。
  桓桓曹孟德,蹋顿将徂征。
  二渠肇开凿,汛海来香粳。
  南以溯滹沱,军粮犹留名。
  其北达泉州,储此给厥兵。
  数面水环绕,无假高闸宏。
  神龙姜师度,循此旧轨程。
  史言避海难,蓟运想早成。
  云胡不学者,渠梁妄改更。
  渠上架小梁,称城真瞽盲。
  陈志及唐书,略举告后生。
  这是载入《宁河县志》的一首五言诗。它以丰富的历史掌故,记述了梁城的演变历史,是地方史志研究的重要资料。诗的大意是:今天的宁河县(实际指县治驻地,今宁河镇),古代叫储粮城。储粮始于何代呢?这在《魏书·武帝纪》里有明确的记述。那时威武称雄的曹操,正在准备征战乌桓贵族首领蹋顿,开始挖了泉州渠和平虏渠,通过蓟运河运输南方的粳米。它南面通着滹沱河,军粮城的名字就是这么留下来的,它的北面可以到达泉州(今武清地),粮食储在这里是为了给边关军士。这个地方几面都被水环绕着,没有高大的城墙。唐朝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沧州刺史姜师度,也沿着泉州渠的故道开河通漕,史籍都说避海运之险,我想蓟运河早有了。像五代战乱刘仁恭之流,不学无术,号称梁王,妄想把储粮城改为渠梁城,以便符合他的王号,刘仁恭如一小渠上架小桥,怎么能堪称“大梁”呢!看来这些无耻之徒是无根据的瞎说。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梁城之名始于五代。“渠梁”为含有“大梁”之义,是五代战乱的产物。在此之前则为“储粮城”、“军粮城”。梁城,在清代康熙盛世成为杜阁老故里,是远近闻名的“仁义之乡”。城里居住的四大家族是:杜、于、廉、常。从杜氏族谱看,梁城杜氏为一大族。自明初其始祖杜敬,因武职移居梁城以来,历经杜铭、杜仁、杜朝先、杜守礼、杜立德等八代。杜立德堪称封建社会地方一代人杰。清代慕杜公之名游历梁城者不少。历史留下的有些诗赋可知当年杜阁老的声名。
  杜立德死后建有专祠,名为“杜大学士祠”,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祠上“永言惟旧”的匾额为康熙皇帝御笔亲题。杜立德的墓在宁河镇东约500米,有石兽碑碣和皇帝谕祭碑文,在20世纪50年代均完好无损,60年代后期则荡然无存。
  杜立德生前,每次回到家乡,都要邀请一些老友共叙当年情谊,并设家宴款待他们。有两位同年好友在《宝坻县志》中留下了酬谢杜立德的诗词。其中一位是家住蓟县盘山的李孔昭,与杜立德是明末同科进士,他选择了誓死不为大清朝效命的道路。崇祯皇帝死,他想寻死表示效忠明王朝,经人劝解,他白服加身,为崇祯皇帝守孝三载。《清史稿》把贤良不愿效命朝政而隐居山林之人列入《遗逸传》,其中记载李孔昭,“字光四,蓟州人,性孤介,平居教授生徒,提倡明理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进士,见世事日非,不赴廷对,以所给牌坊银助(反清复明)军饷。奉母隐盘山中,躬执樵采自给。母病刮股疗之。北都陷素服哭于荒野者三载。”后来,他以教书为生,被汉沽乡绅开滩大户崔周田聘为家庭教师。死后,他教授的弟子私自赠其谥号“要节先生”。他与杜立德交往甚密。下面是《宁河县志》刊载李孔昭赠杜立德的一首诗。
  酬杜纯一年兄久别赠言
  李孔昭
  宇内甚旷远,日月一何速!
  人别十余年,容颜易昔夙①。
  把酒话浮沉,世事良反覆。
  感君云霄客,谆谆念朴樕②。
  薄才安劣蹇③,非能爱林麓。
  况值愁病侵,甘心学草木。
  所恃有故人,脱蓑方秉轴④。
  立贤遍远迩,造我苍生福。
  四海息兵荒,野老乐耕读。
  转瞬功成时,偕手说蕉鹿⑤。
  下面一首诗,写于顺治初年,当时杜立德任给事中时,诗人与杜立德同年,可惜名字失考,只署前人。
  酬同年杜纯一给事
  前人
  黄门青琐君思我①,流水高山我忆君。
  日月天边千里共,风云梦里片时分。
  一行琼玖承遥惠②,两岸芦花不当芹③。
  若问故人何所乐,南窗独倚醉斜曛④。
  梁城杜相府
  梁城杜相府的规模格局,后人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中来判断当年景象。近代督军齐燮元的家府,人称“齐家府”,位居中街路北的中段,从南街到北街,为七进大宅,正宅五间,东西厢房三间,每进宅院东留月亮门,东跨院是条石铺地的马车行道,出北门的西北角是县衙门和杜氏牌坊。出南门往东一里是杜阁老茔地,往西直通西关大道。这所宅子居梁城正中位置,原是杜府的宅基地,因杜氏家族败落,卖给了齐家。从清代文人翟文台的《过杜相国故宅》诗中可见当年杜府的豪华景象。
  过杜相国故宅
  翟文台 邑人
  繁华世界如花草,旋开旋落随春老。
  每叹人生过隙驹①,安乐门庭难永保。
  城中有宅似官衙,群识当年国老家。
  开国功勋耀千载,钟鸣鼎食足豪奢。
  峥嵘甲第邀荣赐,高悬匾额书金字。
  声气居然士宦家②,街行艳说谁能置。
  少陵旧裔尽人传③,世泽于兹历有年。
  相继绵延永不朽,相公步武承其先④。
  相公起授中书荐⑤,官阶屡陟人争羡⑥。
  圣主优崇赐宴时,特恩列坐先皇殿。
  子弟承恩侍禁闱,一家门第生光辉。
  光辉门第梁城里,贵势炎炎莫可几⑦。
  崇隆栋宇连高厦,侍从纷纷耀车马。
  重户深扃挂兽环,飞檐直耸排鳞瓦。
  画槛珠帘未许窥,锦茵绣幕有谁知。
  黄金买婢侍颜色,白璧贻人示宠施⑧。
  势如流水趋东海,海变桑田人事改。
  轰雷掣电倏然息⑨,门前只有青松在。
  斜阳闪闪厂亭台,王谢堂前燕不来⑩
  院落莓苔和雨⑪,墙垣荆棘拂烟堆⑫。
  中庭花木半枯朽,石家金谷都无有⑬。
  老树栖鸦高下飞,空梁跳鼠东西走。
  昔年曾上旧厅堂,故主殷勤彩宴张。
  回首恍然成一梦,教人空忆满庭香。
  盛衰转瞬今犹古,尘世荣华无定主。
  豪门第宅尚如斯,村落人家奚足数。
  画栋雕梁瞥眼休⑭,荒烟蔓草尽生愁。
  从来不少公乡辈,富贵于今谁久留。
  这首诗载于光绪六年(1881年)的《宁河县志》,写作的时间应是光绪初年,作者是宁河城人,熟知杜相府的情况,感叹沧桑无情,“繁华世界如花草”般的凋落,光阴如此快速地就使杜相国府随春而去,昔日光华尽失。他忆写了当年相府豪宅“高悬匾额书金字”、“光辉门第梁城里”和“侍从纷纷耀东马”的人气鼎望门庭光辉的景象。诗中的“崇隆栋宇连高厦”,“重户深扃挂兽环,飞檐直耸排鳞瓦”正是当年杜相府宅第的豪华恢宏的写照。诗的后半部,忆写杜相府晚期衰败的景象。“中庭花木半枯朽,石家金谷都无有。老树栖鸦高下飞,空梁跳鼠东西走。”晚清的杜相府,已是“墙垣荆棘拂烟堆”,一片狼藉。一位堂堂盛世宰相,在朝为官40年,杜氏家业居然在晚清就败落了,这个谜团令人费解。
  梁城杜氏宗祠
  梁城杜氏宗祠,位于梁城的东北角,东临文昌阁和渠梁书院,西与财神庙相连。这是一所规模宏大的祠堂。堂额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永言惟旧”匾额。但是,这所祠堂早在清朝末年倡导新学时期,就变成洋学堂了。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宁河镇完小。《宁河县志》刊载了一首《杜氏宗祠》诗,是佚名之作,约成文于乾隆年间,当时的辉煌尚在。
  杜氏宗祠
  佚名
  环城流水映祠堂,开国勋名衍泽①长。
  一代鼎钟隆宠眷②,千秋俎豆荐馨香③。
  庭余槐影储公辅④,地列松围毓栋梁⑤。
  好向春秋留祀典,子孙继续奉蒸尝⑥。
  上宝坻相公①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肃山人
  坐论安公府②,平章佐圣朝③。
  开疆遇汉鼎,致主并唐尧。
  殿借山为栋,枢随斗建杓④。
  身纡丞相绂⑤,世插侍中貂⑥。
  宅俊区三事⑦,班行绝百僚。
  才名张道济,器识⑧李文饶。
  金箸筹还直⑨,彤弓赐转弨⑩。
  璇台荧玉烛,土戍息铜鐎⑪
  阶峻依辰极,门间近午桥。
  登龙争曳裾⑫,走马亦衔镳⑬
  好士同三吐⑭,宽人减八条⑮
  量能容海岳,言且询刍荛⑯
  实录传千祀⑰,祥鸾下九霄。
  祈年诸告在,应使勒青瑶⑱。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