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著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52
颗粒名称: 艺文著述
分类号: K825.4
页数: 15
页码: 89-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杜立德是明末清初的官员和诗人,他的诗作体现了儒家辞臣的深厚功底,特色十分鲜明。他先后担任《太祖圣训》总裁官、《太宗实录》总裁官等职务,并起草过公文奏章,但传世的作品很少。
关键词: 宁河县 杜立德 著述

内容

杜立德在明末乱世之秋,经历了乡试、会试和殿试,虽考取进士,而没有步入仕途的机会。清朝入关,以明末贤良举荐入朝,历经顺治18年、康熙21年,共39年一直在清廷中枢机关任职,并担任过六部和三寺的重要职务。特别是在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任上长达14年,主要从事处理朝中机要政务,大多是起草公文奏章,留给后人的著述很少。从现存史料整理,除奏章外,择其主要介绍如下:
  康熙十年(1671年),他担任《太祖圣训》总裁官时,纂修玉牒告成。同年四月四日,经杜立德在顺治时主编的《圣训》,命大学士图海、李霨等再重加考订,而后成书。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担任纂修《太宗实录》总裁官。先后撰写了《仁孝皇后神主》、《孝昭皇后神主》等。
  杜立德的诗作很有特色,体现了儒家辞臣的深厚功底。他为《宝坻县志》八景所作的诗,特色十分鲜明。如他作的“海天东胜”,就有大海一样的恢宏气势。传世的《杜太傅诗选》,从当代高级官员为其作序的情况看,刊行问世的应该是两部诗作,先有《杜太傅诗》,后有《杜太傅诗选》。
  为《杜太傅诗》作序者是大学士龚鼎孳,合肥人。顺治十年(1653年)从太常寺少卿升至刑部右侍郎,后从户部侍郎升左都御史。康熙三年(1664年)任刑部尚书,1666年转兵部尚书,康熙八年(1669年)任礼部尚书,1670年会考,任正考官。死于1673年,谥端毅。龚与杜立德同朝为官,是一位儒学渊博的大臣。从他给杜立德诗作所写的序中看,杜立德的诗“有数种”,他目睹过一半。在安徽省和同事相遇闲聊中,像李舒章、胡孝绪、曹秋岳、宋辕文等,“三四年间人各成帙。”就是说都有装订成册的《杜太傅诗》。
  龚鼎孳的序载于《宝坻县志》,录于下,可以从中看出龚鼎孳对杜公诗作的评价:
  纯老诗有数种,余得睹之者过半。如在徽省时遇物兴怀及闲中同李舒章、胡孝绪、曹秋岳、宋辕文诸公相酬和者,三四年间人各成帙。彼时言语文字犹不甚相拘束也。故有兴则鸣,人乐龙飞,开创之盛概得以肆力于篇咏,嗣后升沉历落,人不一境,虽偶有所作,相见如晨星矣。不以其人视其言,即以其言议其人,胡为乎哓哓之无益也。后几阅岁,余以马齿加长,缙绅知己率列词于屏,以为燕贺。余见纯老之诗炳然于上,不觉畴昔之怀,喟而增剧,乃知纯老之诗较昔高旷者愈为矜重矣。诗之为道难言也。有体格而无性情则失于痴肤,有神韵而无规模则失子纤佻,体备而神全矣。莫非高古苍老终是邯郸除步耳。此有识所见而笑焉者,士君子又何乐此虫吟乎!纯老则各臻其妙矣。然而忠孝至性,动见民物中,癸丑秋,乃以君家工部秋兴韵与池亭数首示余,纯老之怀何间裕如是!即问曩时多篇止刻浙游往来一帙,余皆未梓成集,何秘如也。噫嘻!天下事有可以人知而传,有可以人不知而传者。纯老志在上下古今矣,何必不以诗重,又何必必以诗重?是为序。
  《杜太傅诗选》这是一部杜立德的选辑诗作。为其作序的翰林编修刘正宗。在顺治初,和杜立德同为给事中,二人曾一起到浙江主持乡试。他说:“我于杜子任谏官(给事中)时,即知他能作诗。后以同去浙江考场任职,两船并行南下,更得以互相研究,互相酬答。我见其诗,时而友谊情重,虽是亭云之类的篇章,也比不上他的诚挚;时而忧虑民间疾苦,虽是丝谷等歌谣,也比不上他的恳切恻隐;时而登高吟咏,览物思人,抒发抱负,那柳梧桐的诗句,也不像他那样净洁明亮。”刘正宗称赞杜公的诗“起伏隐约,华丽而不淫靡,洁身而不自贵,豪放而不轻佻,玉润珠明,循规遵矩,杜子的诗,正好杜子之为人了。”下面是载于《宁河县志》(光绪六年版)刘正宗所作《杜太傅诗选·序》。
  杜太傅诗选序
  编修刘正宗 北海人
  昔人以立言为不朽事,今杜子方珥笔梧掖,为当世建白崇闳光简册,其视韵语,固不啻雕虫耳。然常观之于风矣,当其荡乎无垠,鼓吹万有,刁调满天地,顿令丝磬匿音,革金失响。然方其起于苹末,拂于几席,则虽一叶之鸣,一尘之动,皆足感阴阳,而领凉燠,是风之体有微彰不同,而其为大块噫气则一也。乃风人之旨奚独不然?且所谓小道,壮夫不为者,第流连光景如池草燕泥之章,而三百篇中,雅颂并陈,荐之朝庙。至于忠臣孝子劳人思妇之所讴吟,并能羽翼世教,陶淑性情,是岂但贤于博弈者之为乎?余于杜子建白时,即知其能诗,顷以于役浙闱,方舟南下,益得商订,具酬答。见其时而谊重嘤鸣,则停云诸什不足喻其笃挚也;时而忧深民事,则丝谷诸谣,不足写其恳恻也;时而登临啸咏,揽物兴思,发抒怀抱,则杨柳梧桐之句,不足肖其光霁。摹其冲夷也,华而不靡,廉而不刿,跌宕而不佻激,玉润珠明,规圆矩折,杜子之诗,其杜子之人而是乎,常读君家少陵北征篇矣,子瞻谓忠义之气,与秋日争高,山谷亦谓其表里风雅,即退之之南山,可以弗作。而此诗不可废。通乎此诗之道,思过半矣,可以读杜子之诗矣。则欲观杜子之言者,请即自其诗始。
  杜立德的诗作很多,正如大学士龚鼎孳在序中所云:“余皆未梓成集。”“天下事有可以人知而传,有可以人不知而传者。纯老志在上下古今矣,何必不以诗重,又何必必以诗重?”就是说杜立德为朝政日理万机,虽有作诗的天赋,也不可能把作诗当成重点,这乃是业余消遣抒情之事。笔者在丰润发现《庚阳曹氏族谱》(元·下卷)载有杜立德的诗作。
  松茨园双柏——赠璞庵司寇
  森森双柏列庭宇,
  龙矫鷟仪特然古。
  晴烟欲晃剡溪云,
  葱飞时集湖光雨。
  如携如联相对深,
  巃閤伯仲洒尘襟。
  参霄劲质浑涯际,
  应解君家高挺心。
  曹氏园林位于丰润还乡河畔,内有四棵松柏,杜立德以双柏抒怀,一喻指曹继参,“参霄劲质浑涯际”,二喻指其长子新升任部郎,“应解君家高挺心”。曹继参在担任山西大同府通判时,发生了大同总兵姜瓖叛乱,曹在参加平叛中有功。杜立德在顺治初年,就参与弹劾大学士冯铨与明末降将姜瓖有染,收受贿银三万两。杜立德敬慕曹继参的忠勇。
  杜立德和曹雪芹先祖曹继参关系密切,除山西平姜瓖叛乱那场战事有关之外,他们同为清初招贤由顺天巡府宋权举荐的。他们看到了明王朝腐败气数已尽,都期盼国家和平统一,以良臣择明主而仕,以才能智慧报效国家,成为他们的共同志向。另外,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十三岁就当了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康熙帝为骗蒙鳌拜,以嬉戏为名专找童子少年安排御前练武,鳌拜以为皇帝年少好玩,也无猜妒。康熙十四年(1675年),曹寅升任銮仪尉,后升仪正,官阶为正五品。杜立德从粉碎鳌拜集团后就升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虽然曹继参已故去,但曹寅和杜立德还是属于同朝为官,虽官阶相差很多,但杜立德掌管皇族及宫廷事务和礼部的礼仪祭祀、帝后出行等,这和常伴帝后左右的曹寅是有很多联系机会的。曹寅和杜立德算是同乡,丰润的还乡河(浭水)就在杜立德家乡的梁城汇入蓟运河,两地相距不足百里。更重要的一点是,曹寅仰慕杜立德的诗文。曹寅的词曲也很有造诣。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介绍:“曹寅(1658~1712年)清朝官吏、文学家。字栋亭,一字子清,号荔轩。汉军正白旗人。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祖父。先世居河北丰润,降清后为内务府包衣(奴仆),颇受康熙帝庞遇。他曾任通政使(正三品),后为江宁织造,受命搜集江南民情,监察官吏,笼络封建大夫。康熙巡幸江南,两次居其织造官邸,他善词曲,曾主持刊刻《佩文韵府》。有《栋亭诗文词抄》、《琵琶记》等。”
  《宁河县志》收录的杜立德为张洪阳所著《问奇集》作序,名为《问奇集小引》,他主张集累学问要学习古人,治学严谨,求深求精,词句精辟,含义深刻,这样才能纠正讹误,正传于乡里,正风俗。下见原文:
  问奇集小引
  杜立德
  言有近而多忽,习焉而不解者,偶于无意中,为有识者所指,未免介然起念,学者每每如之。所以古人辨微析旨,及一字一画间,动有深义。非曰好为是拘拘也,为其广所蕴也,其蕴厚,其词美,示诸乡国,可以洗讹,亦可以正俗。上下古今,耳目流览之际,何必提铅怀椠,矢口即是矣。不然绛虹莫辨;读蹲鸱而以羊认者,岂好为是遗讥乎哉?斯集也,原张洪阳所著。先大父自南雍携来,为显吾李表伯所珍,后仍证之家君。虽近而易知之书间稍增续为小笥要指,辑先帙也,亦展洪阳居士余意,弗敢忘所自云。
  杜立德在悼念他同年进士李光四的诗文,采用四言体,其意境深邃,显示了其深厚的古文底蕴。杜立德《诔同年李光四进士文》,载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宝坻县志》,原文如下:诔同年李光四进士文(李孔昭)
  狂澜东逝,认与为留?蒸云灿日,雾卷霞收。渔阳栗里,海澨随鸥。嶙峋者阿,徒骋新眸。艰持弗颓,跫古为修。独行已志,安知千秋。逍遥尘况,月朗风彪,纲维世教,黄虞以俦。嗟予同谱,亟见无由。载讽遗札,古意绸缪。将陟中盘,从子翱游。吁其巳矣,抱独归幽。萧然薜荔,涉矣松楸。瞻望海滨,今古悠悠。
  康熙时任刑部尚书的学者王士桢在《池北隅谈》中称,清初四英才是:“大学士高阳李公(霨)、宝坻杜公(立德)、临朐冯公(溥),掌院学士昆山叶公(方蔼)。”尤以杜立德长期佐理朝中机务,且才华出众,为朝臣上下所尊崇。他给地方撰写的一些题记,大都载于《宝坻县志》。如坻邑工部地修堤记》(另述)、宝坻《万邑侯生祠记》等。
  万邑侯生祠记
  民生望治甚殷,而不能遽登于康阜,其责在牧令。牧令者,民土攸寄也,或礉刻以伤俗,或因循而不振,固非所予。即有濯然欲砥,乃动多掣肘人,已不能相袭,瞻前顾后,虽具怀良牧,未尝不惸惸焉。睹斯民而兴感也,以其时不我值也?时可为矣则民吾民也,积著朝廷恩赐万姓,举情与法以准之理势,此亦甚易易者。犹间有闾阎,未惬恺诵,弗作人其地,如有荒颓欲隧之优睹其民,有不能终日若者,此其牧概可约略见矣。殆不有见,则爱退则感弥久而思。如吾坻万公为政,使民慕效以传如今日者,坻前以饶区称,民风滨海多〓窳值公治坻时,时非昔若矣。即有良牧,难以其洞民者习民,俾逃亡于莫继。更难以其习民,者信民俾得转嚣为庞,比比皆然。公关左选士也,性醇朴实,廉且谨。对缙绅士民,范围理教。蚩蚩小民,即不得已而有两造至,倍怜止之,不啻父母训掖子弟。再弗听,则涕泣继之。爱民笃挚至是也。及吏胥愚氓亦勤加勉诲,动称阴骘书报应诸事,迹诫之衙署,或劝说于绀宇之中,数年来坻安无事矣。以事当今日而地方晏然,实恃有恺悌君子为过幸,宁仅口碑一时欤,公将内召,全坻欢腾,慕厥泽彰厥美,购地三楹,像公于堂,为邑之光宜乎哉!爱人者自为爱,于公见之。邑绅芮昌龄等庠士,刘从业等输倡著,劳里民人等沐厥爱久,皆欲速相祠,以有成者,非爱戴深而能惓惓如此睹斯祠也!嗜古趋隆,慨然以民物为志,公之鼓舞神也。后之人景慕前型,翕善承风,因公之鼓舞而更思左右斯民者,坻人之望也。皆公这芳模之所留也。不然勒石肖貌,胡为乎而有靡涯之思也?公讳全,号明宇。任数年而内擢侍御,开国贻泽,坻深幸有公云。是为记。
  工部地修堤记
  杜立德为大清工部地修堤题记载于《宝坻县志》,原题名为《坻邑工部地修堤记》。《宁河县志》所刊载的节本名为《工部地修堤记》。这篇题记反映了一位古代大臣忧患民生、爱国爱乡的真实思想情感。这里首先简要介绍“大清工部地”的概况:
  在宝坻县城东南有清朝工部地一块,位于蓟运河下游,北界连营城炮台,南界至青坨庄和蛏头沽,之间夹蓟运河通北塘河口,河西岸至宁车沽,北至东辛庄炮台。这片地域约100平方公里,中间没有村庄,全是沼泽及芦苇草荡。古地名主要有大嘴子(营城水库湾段)、平沽圈(五七村)、邵家圈(包括营城炮台及南部地域);河西岸崔家圈(清河农场砖厂、原炮台)、后港、前港等。河口中有前后避风嘴两个小村,系古代漕运和捕鱼避风形成的村落。自古以来,这片地域环河枕海,淀泊交错,河汊纵横,潮汐往来,泄众川之水入海,水资源丰沛,物种丰富,自然生态优越。清朝政府为什么把这片地域列为由朝廷直属的工部地呢?一来蓟运河是畿东四大名河之一(其他三条是白河、庚水、滦河),是千年漕运古道,河口防汛有如江南海塘工程一样重要。二是,这片地域命系朝廷五种贡品,就是银鱼、紫蟹、芦席、白盐、盐砖。银鱼、紫蟹的繁殖产卵地就是河口大嘴一带,从明代就向朝廷纳贡,下坞村曾是明代征收银鱼的码头,由宫中的太监驻守,持黄旗巡河的太监压境,曾成为蓟运河一景,叫“夏雾银鱼”(下坞庄原名夏雾庄)。工部地生产的芦苇编织的芦席也是贡品,京城王公大臣及宫中铺炕的席子都是芦席。因南方的竹席寒凉,不适应干燥寒冷的北方,芦席属中性,四季皆宜。进贡的白盐和盐砖也靠芦苇草荡烧柴熬制。从有海盐生产以来,灶地就是和芦荡相生相伴的。综上所述,工部地的物产命系五种贡品,所以列为工部直接管辖,在芦台镇设有大清工部局。
  北塘和塘沽在清代属宁河县所辖。由芦台、汉沽、营城到北塘河口有一条大道,在营城南从工部地穿过,是一片空旷无人区。康熙初年,汉沽庄崔崧在今五七村南建茶棚三间,相当于驿站。据《宁河县志》记载:“汉沽距北塘四十余里,无居人行旅苦之。(崔)崧中置茶棚三间,龛帝君像以示庄严。冬月捐粮施粥,择老而无依者主之。即以就近青坨庄荒地资其采种以为生。”青坨庄安置的村民,主要以从事樵采和种地为生。河西岸的宁车沽村,就是以樵采为业。每年秋冬,由工部局开禁,让灶户和附近的乡民到工部地采割芦苇,叫“开圈”。后来出现的邵家圈、崔家圈,都是营城和汉沽两家名门大族花钱从工部地置买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聚落的增多,使这片原生态型的工部地的风光逐渐退去。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修建营城炮台四座,撤北塘海口大营,三千多名马步官兵驻防营城炮台,占用的全是工部地。进入20世纪70年代,因走“五七”道路,移民垦荒,东岸建立了“五七”村、“创业”、“建华”、“东风”等村;西岸建立了新村、前进等村,遂形成现在的状态。
  题记的历史背景
  工部地沿蓟运河两岸的河堤由来已久,绵延数十里,在清代每年都有修补。清顺治十年(1653年)特大洪水泛滥,堤防工程全部被毁。蓟运河承众川之水和七里海巨泽之水入海,洪水汹涌夺堤乱流,宝坻全县一片汪洋。直隶全省受灾,京城内外,“积水成渠,房舍颓坏,薪桂米珠,小民难于居食”。顺治皇帝在谕内三院称:“揆厥由来,皆朕不德所致。朕当一意修省,祗惧天威。尔大小臣工,俱宜各尽职业,共图消弭。”①第二年二月,顺治帝谕户部曰:“四海苍生,皆朕赤子,饥害转徙,深切痌瘝。……至于畿辅重地,房屋田土多经圈占,加之去年水荒特甚,尤为困苦。……兹特发御前节省银四万两,遣满汉大臣分赴八府地方赈济,督同府、州、县、卫、所各官,量口给散,务使饥民均占实惠。”②
  这次特大水患,使清王朝加强了对水毁工程的修复和对水患的防范。《工部地修堤记》最早载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宝坻县志》,原文附下:
  余乡宝坻邑东南滨海中有工部地者,上供席苇,岁取于兹。地最洼群水汇焉。从来设堤以障之,绵亘数十里,纠众力,岁有修。邑侯董蒇厥事列堰如蜒,备旱潦可恃,无大浸。自癸巳水泛,岁比不登,春耕时荷锄望洋,即间有播种者涯暑方发漭漾为墟矣。余尝曰:设堤所以卫田,有堤不修与不种同。堤修不善与无田同,聚筑不早与不修同。乡之人曰:唯唯。数年来耽穑望岁,室家寄于斯。衣食徭赋无它巧孰不取给?畲晦以为终岁计匪特夏秋霪雨,举目汪然。偶或潮汐迅猛,帆樯从之年复一年,人相竟奋,势必成此。而后别营无何甫议鸠工,而捐资默默。殷实者谩以时数是听,缓急弗前。乡曲孱瘠纵有二三人士具精卫填海苦心,究竟于邑自废。即贤令宰起而问之,夫因循阖邑如是纲也。抑盖赉众志而弗齐耶!逐工按亩,或半有匿情,未均者予任几何?此尔乡切身事也。乡之人亦莫不曰:唯唯。然而喜事有人输公莫力,终以道傍舍视之,为之云何?先大人在日,目击横溢初况,曾示余曰坻兹无长物,工部地洼而腴堤莫水救也。生资数百家,恃兹一线予有怀焉。母乃茫无轸念,而母多方尔葺乎。知尔力弗若,其如关情实切,等于隔膜弗忍也。此余惓惓在耳与心者。今春薄书烦剧,俗襟无似,忽夜梦先大人华裾愉颜,以扇指阡亩间,河流坦坦湾曲宛然如风。觉则以为雨露方濡殷荐潆思也。未浃旬而乡之人至者皆曰:春苦无多耕堤修为亟莫工部地为甚,具言河堧所状恍与梦中父颜所示相仿佛。憬然忆之,天下事莫不有因,余以樗材蒙朝恩独厚,每愧无弘策以裕斯世,岂桑梓曲片地有患未捍,读书学古维何?但余素严取,与空言动,众自古难之。且自济济人均在此土,倘不乘时鳃鳃计也,俟之何日?因勉构所图,输麦粮数百斛,银钱几三百两,再鼓亲友响义者,为集腋成裘,举庶抑稍,亦有济维时。邑侯萧公,讳蕙三,尹万公士奇,咸鸠庇是力可,保数年无溃。从来天下事,何尝不以人力是先者乎!而况乡梓之地之切者?后如任事,以勤偕力惟,吾乡之人倘其有决,思防年久必筑。相与常助,而岁有获欤。余又不敢不深望之曰:唯唯。是为记。
  数十里工部地长堤,实乃蓟运河下游两岸河堤,保护沿河两岸百姓的良田。杜立德自捐银三百多两,粮麦数百斛。古时十斗为一斛,等于捐粮数百石。杜立德书法墨迹
  杜立德的书法有很深的造诣,他师承明代王铎,堪称明清两代名家。中国书店出版《明清名家诗词手迹鉴赏草书篇》在评明清两朝17位草书名家,其中有杜立德草书及评价,“笔力之深,落笔之从容不迫,连笔疾速,飞舞流动,和谐美观。笔墨沉厚,骨力内涵,牵丝连绵,在峭拔险劲中饶有俊秀风姿”。下附草书三幅。

附注

注:①②参见《畿辅通志·帝制纪·诏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