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49
颗粒名称: 平定三藩
分类号: K825.4
页数: 9
页码: 58-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康熙皇帝两次亲自为吴三桂树碑立传,以表彰其平叛之功。吴三桂虽在举义反正后得到了世袭罔替的平西亲王待遇,但因其“三藩之乱”逆举,仍令清廷对他心存芥蒂,故在平叛之后即被夺爵、籍没其家、迫害致死。
关键词: 清代 康熙 平定三藩

内容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这三个人本来都是明朝末年的辽东边将,后来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为清朝南征北战,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为清朝建国,不遗余力。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为了安抚他们,给予高官封赏,派吴三桂驻防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精忠驻防福建,成为清朝控制南方边疆的藩篱。这三个藩王手中握有重兵,其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他们在南方割据一方,专横暴敛,似如豺狼,每年还要向朝廷索取巨额军饷,“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可见“三藩”已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康熙十二年(1673年)壬午(4月28日),平南王尚可喜年已七十,不能视事,上疏称:“臣年七十,精力已衰,愿归老辽东。有旧赐地亩房舍,乞仍赐给。臣量带两佐领甲兵并藩下闲丁、孤寡老弱共四千三百九十四家,计男妇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五名口,其归途夫役口粮请敕部拨给。”皇帝批准其请。当时尚可喜有子女一百三十余人,他将兵权交给了长子尚之信。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闻讯后,心情不安,为试探皇上的态度,1673年8月14日,平西王吴三桂假意疏请撤藩。随后,靖南王耿精忠也疏请撤藩。康熙皇帝接到上疏,虽然正求之不得,但康熙皇帝对此事非常慎重,遂命大学士、议政王大臣、九卿召开会议研究议定。9月14日,在部院大臣中有主张立即撤藩者,但大学士图海等认为不可,其理由是:若撤藩,“则吴三桂必反”。康熙帝曰:“吴三桂等蓄彼凶谋已久,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皇上同意撤藩,下旨之前如何谋划应对吴三桂谋反之事,交内阁相机筹谋。10月4日,康熙皇帝亲笔手书诏谕,分别给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降旨答复:同意吴三桂及王耿精的撤藩请求,接旨后吴三桂大失所望,便在云南组织党羽,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于1673年11月21日,发动叛乱。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可信先后回应。各地与清廷有利害冲突的一些汉族军阀,为了保持他们的实力地位,也纷纷起来响应吴三桂叛乱。12月28日,吴三桂杀死巡抚朱国治,起兵谋反。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等协从谋反。吴三桂谋反部署皆蓄发易衣冠,旗帜皆白,步骤以白毡为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吴三桂并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占领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六省之地。康熙皇帝获悉吴三桂叛乱,在立刻派兵的同时,又下令处死住在北京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娶清朝公主、为额驸)和孙吴世霖,以此表示朝廷对吴三桂叛乱,绝无妥协的余地。
  1674年1月27日,康熙帝召见内阁及议政王大臣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出师平叛之事。大学士索额图说,这是因为撤藩而激发的叛乱,“请诛主张撤藩之人”。当时主张撤藩的大学士杜立德和索额图同殿为官。康熙皇帝当即驳斥:“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2月2日诏谕云贵文武官员及军民人等,“各宜安分自保,无所诱胁,即或误从贼党,但能悔罪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有其能擒斩吴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从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以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①
  这次平叛三藩之乱用的是满洲八旗兵,统帅全是满洲旗军都统。先是命以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军讨伐吴三桂。后命都统赫业为安西将军,率军由汉中入川。2月15日,康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出师征讨“三藩叛乱”的仪式。
  吴三桂劣迹斑斑,明末无耻投敌,甘当满洲旗人鹰犬,受到广大汉人的唾弃,后又反复无常,成为乱臣贼子,毫无号召力,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人物。但为什么康熙强盛的大清王朝,竟用了八年时间才平定三藩之乱?这不得不归因于腐败的满洲八旗军已毫无战斗力。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绝大多数八旗兵都驻防在大城市,仅北京就占所有八旗兵的一半。这些兵有时也派出去作战,但战后仍回京城,靠粮饷过活。这些八旗兵的生活开销成为清廷财政一大累,因此,康熙皇帝把“三藩”、“河务”、“漕运”视为三大要务,没有河务和漕运,就供养不了城市中心的八旗兵丁。这些兵享有满人特权,不读书、不做工、不生产粮食、不经营商业,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出入于茶馆戏园、赌场、妓院,吃喝玩乐,靠朝廷拨给的房地(旗产)和口粮为生,完全过着寄生虫的生活。这样的军队怎能有战斗力?旗军以骑兵著称,但当骑兵进入南方山区,优势全无。满洲八旗兵制的腐败导致疆场败绩累累。最后康熙皇帝决定用汉军绿营骑兵剿灭“三藩”。康熙帝对陕西提督赵良栋说:“自古汉人叛变,亦惟以汉兵剿平。”他任命赵良栋为勇略将军兼云贵总督,与湖广总督蔡毓荣、平南将军赍塔分别从四川、湖南、广西围歼吴世璠。各路兵马都以汉军绿营骑兵在前,满兵继后。康熙十九年(1680年),赵良栋率军长驱直入,一举攻下贵州,大军穿越崎岖山路,直逼昆明,将吴世璠困在昆明城内,束手无策。赵良栋率领标兵,亲自攻城,连连获胜。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丁未(12月7日),城内文武官员,见大势已去,纷纷出降。守城将领线域策划逮捕吴世璠降清,吴世璠闻讯自杀,线域开门献城。计降文武官员1580余人,兵丁5130余人。吴世璠戮尸传首京师。析吴三桂骨骸传示天下。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681年12月23日)云南大捷,全省荡平。大学士及王以下文武官员齐集乾清门庆贺典礼,标志历经八年的“平定三藩”的战事结束。康熙帝曰:“朕当速诣孝陵躬行昭告。”在内阁当值的汉大学士杜立德、李霨、冯溥等,自三藩乱起,奏章、文书草拟和应对筹谋机务十分繁忙。这次在前线大捷频传之际,更是昼夜忙碌。皇帝口谕:“自本日始,部院本章着每日交送内阁,由内阁两日一次汇送。”康熙帝作诗一首:“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未远收金马隘,军中新鲜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次日方同万国欢。”①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初五,康熙皇帝命杜立德掌管的礼部择吉日告祭天地祖宗之礼。初八日就内阁、翰林院所拟祭文曰:“吴三桂反叛以来,劳师动众,兵民困苦已极。若以为摧枯拉朽,容易成功,则辞过其实。唯此艰难之故,全赖天地鸿庥,祖宗福庇,乃能奏绩。其以此意撰拟。”①十八日,行告祭礼。
  平藩胜利,杜立德积劳成疾,抱病回故乡梁城修养,时年已是71岁的老人。本来颁布天下的诏书和皇恩大赦的圣谕等文书,都要由杜立德主持拟写。但他在梁城养病,由别的大臣起草后,皇帝也要派太监和大臣赴梁城,让杜立德修改后才能定稿。据大学士王熙撰写的《杜文端公墓志铭》记载,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天下正在除旧布新,同皇帝共议颁布恩赦诏书的大事,都要杜立德参与,但他因病卧床未能参加。皇帝命大臣携诏书到病榻询问杜公,拟颁诏书还应增加什么内容。一贯处事谨慎的杜立德说:“皇上以天地父母之心,连这么非常细小的地方,都想得很周到了,微臣愚昧,怎么能随便议论呢。”杜立德对上行为谨慎,对皇上的重视,深感至深。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四日皇帝过上元节,康熙帝谕曰:“今因海内乂安,时当令序,特于乾清宫赐宴,君臣一体,共乐升平。”宴毕观灯。十五日作柏梁体诗,帝作序并起首句,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霨及魏象枢等九十三人各续一句。杜立德因病缺席,皇帝命在杜立德家中特赐御宴,以表酬谢其平藩功劳。由此可见杜立德在平定三藩的作用和在朝中的地位影响。
  关于杜立德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可以从大学士兼刑部尚书熊赐履被革职还乡的事件中了解一二。熊赐履(1635~1709年),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理学家,湖北孝感人。顺治年间进士。他上疏万言书指控鳌拜专权,充任经筵讲官,推行程朱理学,深为康熙皇帝赏识。粉碎鳌拜集团后,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是皇帝的宠臣。为什么在平定三藩正是用人之际而被革职为民呢?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总督哈占疏报军务,熊赐履内阁当值,擅开票据,出现失误,受到三法司检举。为了逃避责任,他更改票签,署上大学士杜立德之名义,将原来自己草签的票据毁掉,企图将过失嫁祸于杜立德。此案交由吏部审查,查清情况后,认为熊赐履,身为内阁大臣,竟委过于德高望重的杜立德,有失大臣的体面,于是议处严厉,并得到皇帝核准,“坐夺官归,侨居江宁”。据《清史编年·康熙朝》记载:“康熙十五年七月十四日中午(1676年8月22日),大学士熊赐履因票签错误又委过于大学士杜立德,被革职。”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杜立德不仅位高德重,而且居高清廉的品德在皇帝和朝臣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熊赐履是皇帝宠信的近臣,经常向熊问计。择史料记载的部分内容,便可知其和皇帝关系密切。
  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帝任命16名大臣为经筵讲官,其中就有熊赐履。4月5日,命其纂修《孝经衍义》,任总裁官。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礼部侍郎的熊赐履回乡省亲,皇上召至御前,问曰:“湖广百姓如何?”赐履奏曰:“臣乡自西山用兵之后,继以水旱频仍,昨年旱荒更甚,颗粒无收,道殣相望,臣所目击。”“今春米价腾贵,小民救死不暇,谷种尚未入土,税粮将何完纳?”帝为恻然。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对熊赐履曰:“朕前往赤城,见路旁碑上贴一纸,写‘害天下之民者,给事中柯耸是也’数字。又无姓名,朕思其言果真,如何不写姓名?”熊赐履对曰:“从来匿名飞语,多是光棍害人之计,纵使写姓名,焉知不是怀挟私仇,乘机诬陷。”帝曰:“果有姓名,即可对质。若挟私陷害,则所欲陷人者徒自陷耳。”熊赐履又奏曰:“昨年皇上谒陵,大典也。今年同太皇太后幸赤城汤泉,至孝也。但海内未必知之,皆云万圣之尊不居法官,常常游幸关外,道路宣传,甚为不便。嗣后请皇上节巡游,慎起居,以塞天下之望。”帝曰:“朕知外面定有此议论。”
  从以上两则帝与臣的对话,可知熊赐履是康熙帝皇帝无话不谈的近臣。
  熊赐履因委过德高望重位崇的杜立德,使康熙皇帝失去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近臣,实乃是顾及杜阁老的尊严而忍痛割爱。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以后,巡幸江南,又召熊赐履进京任职。
  平定三藩叛乱,杜立德在内阁中枢运筹制定策略和典章,功居首位。皇帝“密授方略,或宣谕招徕,赞策草制,责之阁臣,立德之力居多,而从容整暇,不见喜愠之色,故数年间羽书旁午,而中外人心晏然,若处无事。”①杜立德负责历法检验,对堪舆学精通。他在乾清宫修成典礼仪式上怒斥钦天监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学识。如在三藩叛乱之时,钦天监向康熙皇帝奏曰:“土星入井。”认为不是好象。康熙帝问阁臣,怎么看,杜立德说:“井鬼属在蜀分(四川),土入于井,盖土克水之象,两川之平必矣。”他从五行相克、相生、相刑的道理解释天象,
  起码让皇上宽心。过了一个月,两川战事传来大捷,果然平定。杜立德在清初堪舆风水、天象历法等方面,是皇家倚重的大臣,除参与皇陵选址,重大战事预测吉凶,到礼部主管的典庆祭祀,都由其审定。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康熙
相关人物
吴三桂
相关人物
尚可喜
相关人物
耿精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