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赈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46
颗粒名称: 大名赈灾
分类号: K825.4
页数: 5
页码: 36-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顺治十年京畿地区发生水灾,顺治皇帝颁布谕旨,要求赈济灾区,并把儒家思想引入治国。杜立德负责大名府的赈灾工作,受到皇帝赞扬,但因得罪冯铨遭到报复。
关键词: 宁河县 杜立德 赈灾工作

内容

顺治十年(1653年)闰六月,京畿地区阴雨连绵,“逾旬不停,河溢田淹,房屋倒塌”。畿辅各州县水灾严重,尤以位于永定河、白河、古漳河流域的大名府遭灾严重。据《清史稿·灾异志》记载,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安(永)定、白河,雷雨暴至,水高数丈,漂没居民。阳谷大水,田禾淹没,民舍多圮,陆地行舟。文登大雨三日,海啸河水逆行,漂没庐舍,冲压田地二百五十余顷”。
  水灾发生后,顺治皇帝谕内三院(即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曰:“考之《洪范》作肃为时雨之征,天人感应,理本不爽。朕朝夕干剔,冀迓时和。乃兹者滛雨匝月,岁事堪忧,都城内外,积水成渠,房舍颓坏,薪桂米珠,小民难于居食,深可轸念。揆厥由来,皆朕不德所致。朕当一意修省,袛惧天威。尔们大小臣工,惧宜各尽职业,共图消弭。京城内外该部确察被灾户口,据实奏闻。在外凡有水灾地方,督抚察明被灾分数,具奏请恤,以昭朕轸恤穷黎实意。”①
  上述圣谕是说:考证洪涝灾害泛滥,严正地说是夏雨时行的征状,为儒家理学的“天人感应”,属于自然规律不顺。我朝夕祈天警惕,希望迎接天时人合。阴雨连月还是到来了,今年的事情令人堪忧,京城内外积水成河,居民房屋倒塌毁坏,烧柴吃米,平民百姓吃饭困难,使我深为怜悯挂念。推测这场灾害的由来,都是我修德不够所招来的。我当一心一意地修德省身,以恭敬上天施威免除灾害。你们大小朝臣,都应恪尽职守,共图水患消退。京城内外由户部确切查勘受灾的人户,据实奏报给朝廷。凡在外地有水灾的地方,各地总督和巡抚大臣,要查清情况,根据受灾程度分出等级,具体奏请给予抚恤,以昭示我对受灾穷苦百姓的怜悯和深切体恤的实意。顺治皇帝的这道圣谕,是以儒家仁爱思想,从天灾来检讨自身修德不够而招致的。杜立德在治国平天下之策中第一条就是“敬天”,他把皇帝当成天子,“当修身以迓(迎合)天休(美善)”。这是主张天子修德以感应上天。他疏谏以各地水旱风雹灾害为例,说是“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儒家学说主张天子为臣之纲,“以德治天下”,“以孝治天下”,都是儒家学说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经典思想。
  顺治皇帝对这次水患赈济灾区的力度是清朝立国以来空前的。顺治十一年(1654年)春二月,圣谕户部,决定“特发库贮银十六万两,圣母皇太后发宫中节省银四万两,朕又发御前节省银四万两,遣满汉大臣分赴八府地方赈济,督同府、州、县、卫、所各官,量口给散,务使饥民均沾实惠”。通过这次水患,顺治皇帝把杜立德设置经筵为天子讲学的疏谏正式列入议程。顺治十二年(1655年)圣谕礼部:“朕维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要求朝臣“博古通今明体则为真儒,达用则为良吏”。第一次把儒家学说作为选仕提拔的条件。
  顺治十一年(1654年)春季分拨各府的赈灾大臣有杜立德,时任兵部右侍郎之职,负责大名府的水患救灾施赈工作。大名府,是顺治初年设置的府,包括大名、南乐、元城、东明、清丰、开州、长垣诸县,都是重灾区。杜立德的家乡梁城所也是受灾较重的地区,属顺天府。他的父亲怕儿子惦念家乡的灾情,给儿子写信,嘱咐他在大名府安心施赈,救济灾民,不要顾及家乡。信中说:“任务完成之后,要即刻回朝复命,千万不要以老父为念而绕道回乡探望。”杜立德在大名府主持救灾,秉公施赈,《清史稿·杜立德》记载曰:“畿辅水灾,奉诏赈济大名,全活甚众,再调吏部。”杜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从兵部右侍郎调任吏部左侍郎。这正是由大名府完成施赈救灾任务回朝之后。当年九月初四他曾受到降调一级的处分,降级原因是同弹劾大学士冯铨奸贪案有关,因冯去职后又官复原职,遭到报复,史料缺少详细记载,只说:“以前任兵部时旧案,镌一级。”顺治八年(1652年),杜立德曾在朝上疏,请求顺治皇帝将状告大学士冯铨奸贪纳贿的案子,交朝中满汉大臣公议。冯铨受到弹劾,被黜一年后,又于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重新起用,官复大学士原职,一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退休。杜立德因仗义执言,弹劾冯铨“纳贿招权”,“素为冯铨所忌”。所以冯铨复职后,杜立德遭到报复。顺治十三年(1656年)杜立德在冯铨退休后,又从大理寺卿晋升到刑部右侍郎。在此前,杜立德的父亲杜守礼病故在梁城。杜立德曾回乡守孝。有关杜立德遭冯铨报复降级的史事,在杜立德死去,大学士王熙为杜立德撰写的墓志铭中有“澄叙官方,铨政以肃”的记载。此“铨政”即指大学士冯铨以多尔衮为后台专擅朝政的那段历史。
  杜立德为官清廉,在大灾施赈之年,情寄灾民,不贪不占,秉公办事,在家乡修复水毁工程的施工中还捐出巨额粮款,支持建设。顺治十二年(1655年)八月,顺治皇帝谕工部:“畿辅之地,乃天下根本,必加意赡养,使民生乐业,方能自近及远,渐致太平。前尔部(指工部)会户、礼、兵三部,复奏修筑运河决口,议将直隶八府州县节年所欠各部寺钱粮,速行催解,以济修河急用。朕念畿内地方人民艰苦,房地屡经圈拨,水旱连岁相仍,既缺养赡之资,俱有身家之累,而历年积欠,一旦并征,其何以堪?殊非加惠近畿,笃厚根本之意。朕心深为不忍。尔部仍会同各部,将修筑决口应另用何项钱粮,悉心筹划,确议速奏。其直隶八府州县,顺治八年至十一年未完成钱粮实欠在民者,悉与蠲免。”①宝坻县梁城所蓟运河的水毁修复工程主要是修筑下游海口的清朝工部地河堤。为管理大清工部地,在芦台镇专设有大清工部局。据《宝坻县志》记载,杜立德为动员家乡人民兴修水毁工程,减轻农民负担,曾让家乡亲友给修筑河堤的农民工送去数百石高粱和麦子,还有近三百两银子。他在《工部修堤记》中写道:“我县东南海滨,有一处工部地,进贡的席苇,每年取于此地。地势最洼,各处的水汇聚于此。先前筑堤来挡水,绵延数十里,纠集众力,历年都有修补,由县知事完成此事。堤垫蜿蜒,以备旱涝,可以恃而无大患。自从癸巳年水灾(指顺治十年直隶大水),颗粒不收,我曾对乡中人说,设堤以保护田地,有堤不修缮,与有地不种一样,修堤不坚,与没有田地一样。这块土地家室就靠它,一年吃用靠它供给。而几年来,春耕开始,只是扛着锄头呆望汪洋大水,间或有能播种的,盛夏汛来,就淹没成废墟。为此年复一年,人人应当奋发必先将此堤保全,然后再干其他的事。”①他批评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指责那些家境富足不愿认捐支持招工的人。他以自身捐粮捐银的义举来鼓舞和支持家乡的人民把工程修筑好,为后人所称道。

附注

注:①据《畿辅通志·帝制纪》,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注:①参见《畿辅通志·帝制纪》,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注:①参见《宁河县志》(译注本),宁河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1987年。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冯铨
相关人物
王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