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鞭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44
颗粒名称: 推行鞭法
分类号: K825.4
页数: 7
页码: 25-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杜立德主张实施《一条鞭法》改革赋税,简化税制,减轻人民负担,并请求皇帝丈量全国土地,核实逃丁,以此为蠲免赋税的依据。这些建议得到顺治皇帝采纳,对清朝稳定局势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宁河县 杜立德 鞭法

内容

在改革朝仪的同时,杜立德提出的“一条鞭法”则是国征赋税向全国的公开。面对旗人大范围“朦胧圈土”,造成土地严重缺失,好地多让旗人圈占,流离失所的农民日益增多的形势,杜立德请求皇帝丈量全国的土地,对民间荒地和逃亡民丁要调查核实,以此为蠲免赋税的依据。民丁逃亡是旗人圈地实行“投充”法造成的严重社会现象,不愿做奴隶的壮丁,大量逃亡,清王朝随即制定了极其严厉的《逃人法》,终究阻挡不住壮丁逃亡的潮流。因壮丁逃亡,有的旗人庄园有田无人耕种,占上等好地不纳赋税已成了旗人的特权。杜立德主张税赋公开,提倡用一条鞭之法。《一条鞭法》,“鞭”或作“编”、“边”,简称“条编法”,又有“类编法”、“明编法”、“总赋法”等别名,是明朝中期以后赋役制度的改革办法。当时明朝赋役繁多而苛刻,人民起义逐渐扩大,各地官府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统治,从正德元年(1506年)起,先后改革赋役,到嘉靖元年(1522年),南北各地都在试行新法,有《征一法》、《一串铃法》、《十段锦法》、《纲银法》和《一条鞭法》等。其中关键性的是一条鞭法。主要内容为简化税制,先将赋和役分别归并,再将扰民的最终的“役”逐步并入赋内;原来十年一轮的里甲改为每年编派一次;赋税普遍用银折纳;征收起解从民众自理改为官府办理。《一条鞭法》代替了各地试行不一的办法。这是明代中期因赋税繁苛而激化阶级矛盾后的一次改革。清朝立国旗人圈地激化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比明中叶严重得多。因为清王朝初期推行的是对汉族歧视和压迫奴役的政策,其政权面临广大汉民的强烈反抗,斗争烽烟四起,反清复明的势力也威胁着清朝的统治。杜立德袭用明代《一条鞭法》改革赋税,正是缓和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一项重大举措。
  杜立德提倡的《一条鞭法》,主张赋税公开,用安民告示的形式公开宣传征收额度、办法,让百姓周知,防止村里乡官和奸吏“朦胧征用”,祸害百姓。他认为,不然征收柴草、粮豆未有定额,因临时需要立即开征,使百姓不解其详,往往卖妻卖子,只中饱了贪官猾吏的私囊。如若朝廷政令晓谕百姓,就可防止官吏为奸作弊。试想,这样的办法,明显是对贵族不利的改革,如果没有群臣朝见皇帝的机会,这样的进谏肯定会遭到当权大臣的阻挠。
  他的谏言条条透彻深刻,切中时弊。《清史稿·杜立德》记载:“凡遇赈蠲,宜分别款项,预行颁示,使小民咸喻,胥吏不能为奸,条编法简,易便民兴军。草豆无定额,宜敕部定价值,使民先事为备,皆下部议行。”顺治三年(1646年)皇帝采纳疏请下旨谕户部执行《一条鞭法》。
  杜立德在任户科都给事中时上疏,请旨治理清初在漕运方面的积弊。漕运大臣库礼搜获漕运官员贪使漕运费的三十本赈册,由杜立德交送户部,疏请皇上敕谕户部追查到底,以肃清漕运的奸贪之风。他谏言:在牧区任职的官员,“宜久任,以验成功”。这些进谏逐一都被顺治皇帝采纳,对于清初建立和完善各项治国理政的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文:圈地逃丁题本选编
  一、刑科都给事中李琨题本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二十一日
  (择录)皇上御极以来,轸念民生顦顇,钱粮分别蠲免,已荷更生之赐矣。然之百里内(指近畿),有分地之举,其地之圈入东兵者(指八旗兵),谷种牛力业已付之东流。其地未圈入者,观望疑虑,又安望有西成。若一体征输,不至人口流离不止也。乞敇该(户)部将三百里内分地州邑,本年钱粮再行蠲免。在庙堂不过锱铢之损。在闾阎不啻巨万之赉矣。
  且今青黄不接,众口嗷嗷,鹄面鸠形,昕不保夕。各州县皆有积有贮,可以煮粥活众。乞敕该抚按顺天巡抚动支仓谷,设立粥厂,择办德乡耆,专董其事,无使奸胥藉端侵欺,务令贫黎得沾实惠。则小民得续命之膏,倾皇上博济之仁矣。职所谓恤者此也。
  二、钦差顺天巡抚宋权题本
  顺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钦差巡抚顺天等处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臣宋权谨题,为密云民逃窜将尽,县官无术抚绥,申乞拯救,以安于遗事。
  顺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据密云县知县董成学申前事内称,密云百姓遭值奇荒,谋身无术,多有不安其土者。本县初到地方,加意抚绥,幸见惊鸿少集。入冬以来,只见鬻妻弃子,令人目击心伤。尚幸一二百姓,依徊乡土,不致虚无,迨今日甚一日,妻孥卖尽,子女弃完,谁肯待毙,相率匍匐他乡,将见人民稀绝,城屋空虚矣。民毙而不能拯援,民逃而不能救止,亦何用此牧民者哉,况民既尽逃,抑将谁牧?卑职实不敢自饰抚字之善,而讳此急切之形也。恳祈垂念一县生灵,窜徙殆尽,情景窘迫,亟赐拯救,庶既去之哀鸿,尚可复集,而见在孑遗不致尽窜等因。申详到臣,据此。
  该臣看得密云邑僻处边隅,商贩稀少,土地瘠薄。今新城寥寥数家,益萧条不堪矣。地多圈种,人效投充,以一切召买倭养之役,尽责之见在孑遗之民,所以相率逃徙,莫可禁遏也。
  臣查本道所属钱粮,有前朝屯本一项,内宝坻县实存本色谷一千三百九十一石有零,先经报部在案,此项非关正额,正可为赈济之用,除行道确查穷民名口外。伏乞皇上亟敇户部议复,行臣等遵奉施行。缘系密云逃窜将尽,县官无术抚绥申乞拯救,以安孑遗事理。
  三、吏科都给事中向玉轩题本
  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二十二日
  吏科都给事中臣向玉轩谨题,为畿地圈拨将尽,残黎死徙日多,敬陈一得,以按孑一事。
  窃闻国以民为本,而畿辅尤在所先,故民生遂,则邦本固,畿向定,则四方宁。从来圣明帝王祈天永命,必由此也,自国家定鼎于兹,即察屯地与勋戚绝产及民间无主荒田,要插满洲,窃意满洲虽多百万之众,处之裕然也。今三百里内不足,则远及五百里无主之地,不足因概及于有主,以致民众失业,若不忍言。
  臣细求其故,不能无说而处此,如满洲分地,原以口计,今诸大人之地,广连阡陌,多至抛荒,则委于无用已,独不可稍行限田之制乎!诸王校尉则有地,各色匠役则有地,市民投入则有地,甚阉宦刑余则有地,以此辈从来不知稼穑,授之土田如转画饼,独不可复工食,而禁(尽)投充乎!如保定、河间二路,本西南孔道,沿途村店,皆行旅藉以停骖,而通津运河一带,漕艘高舶,衔尾往来,其河干居民,非击柝防奸,则荷锸疏浅,今皆圈占,是以行旅惊畏,裹足不前,独不可留之,以通水陆之道乎!……民间辗转流离,哭声遍野,椎埋行劫,狂吠时闻。夫今日之游魂乱贼,即前日皇上之织婢耕奴也。从此生计既枯势归于尽,不知此五百里内将来士流孰为恒产,钱粮何人办纳,粟草料豆何人运搬,此又不可不为经久虑也。臣忧记前年遭寇,民力在汤火之中,一闻王师拯救,鼓舞欢呼,视皇上之畿内,如登春台,视皇上之东来,如依慈母,就此一念爱戴之殷,尤不忍颠连也。臣为此言,非不欲朝安插满洲也,但不以收投充养杂而取民间之田,则厚幸也。
  (选自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四辑,中华书局1979年)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