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古代史大事年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28
颗粒名称: 七里海古代史大事年表
分类号: K292.1
页数: 9
页码: 163-171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七里海古代史大事年表包括新石器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602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1年、公元前33年等情况。
关键词: 七里海 古代史 大事年表

内容

(本大事年表依据考古发掘研究资料及史书记载编辑而成。)
  新石器时期
  距今7000年清池第二期文化遗存时代,位于蓟县于桥水库一带的清池人开始由山区向滨海平原发展。在七里海北部的张广庄、西棘坨和谷家庄等地,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凿和鹿角等。
  全新世海侵时期
  距今7000年前,全新世海侵,使天津滨海平原成为浅海,人类只有择高地和丘陵聚居生活。约在6000年到5000年间,海面逐步回落。从七里海北部毛毛匠村的海相沉积顶部高度测量,为黄海高程3米,表明当时的海面高度至少高于现代海面3米以上。海侵回落形成面积广阔的“雍奴薮”。周围全是水叫“雍”,水满而不外流叫“奴”,长满各类水草的洼地叫“薮”。这形象地概括了这片古代“泽薮”的地域形貌。这就是七里海形成的前身。《水经·鲍丘水注》:“(今蓟运河)自是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
  公元前2140年
  夏朝大禹治理黄河水患,黄河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夏禹之父名鲧,鲧治水不成,被舜杀死,推举大禹继父业治水。禹按西高东低的地形,循山导水,把黄河之水沿太行山脉导向天津滨海平原入海,七里海是黄河第一次分流泄海的流经之地,其冲击形成的三角洲北岸止于七里海。这时期的黄河称“禹河”。禹即天子位,国号:“夏侯氏”,后为“华夏”民族的迄始。
  公元前771年
  西周实行分封制,召公奭被封于燕。七里海属燕国,都城无终邑,今蓟县城关。西周中期的古文化遗存在天津滨海平原实属罕见,“只在武清城上村、宁河俵口和宝坻桥头、石佛营等地有零星发现。”(据《天津古史寻绎》)
  公元前602年
  禹贡黄河改道,这是有史记载的黄河第一次改道。自河南浚县、滑县、濮县一带,再经清丰、内黄、南乐进入河北入卫河,经沧州、静海、天津西部入渤海。黄河水道移出七里海,使湖泊经济迅速发展。史学界认为原来开发迟缓,迄今为止只在津南由巨葛庄和宁河县俵口两地分别见到一些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零星遗物,整整1500年人迹罕至。进入战国情况突变,古文化遗址骤然增多。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七里海成为经济富庶之区,除黄河改道西迁之外,主要是燕国的强盛。燕昭王筑黄金台,广纳贤士,使燕国国力强盛,吞并无终子国。燕齐两国虽经多次交战,但经济相对在战争中发展,使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津门考古》记载,1974年在潮白新河施工中,分别在大海北、张庄、桐城发掘了3处战国时期古城池。潮白新河从城池穿过。古城呈长方形,南北约500米,东西约600米,并出土了大量建筑物和陶器及残片。在造甲城、王台、傅台等地都发现有战国遗址,“如俵口、造甲城、王台、傅台等,表明形成于战国之前”。同时发现的西塘坨等地大范围的战国墓葬群说明,七里海在当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皇帝名号初见史册。地方首行郡县制。七里海属右北平郡,无终县。秦在七里海北岸小海北庄筑“红心堤”,以挡海水。1974年在津唐运河施工中,于芦台西大尹庄和王家坟一带,发掘出土了秦朝盛“半两钱币”的陶罐,内装2000余枚。另有战国时期的军器(戈、矛头、刀)。
  公元前201年
  汉高帝刘邦六年(前201年),推行秦朝郡县制,设渔阳和右北平二郡。渔阳郡治在渔阳,故城在今北京市怀柔区梨园庄;右北平郡治平刚,故城为今内蒙古宁城县大黑城。渔阳郡设泉州、雍奴二县,泉州县治在武清区城上村古城,雍奴县治在武清区大宫城,七里海属渔阳郡雍奴县。雍奴县以古代巨泽“雍奴薮”为名。
  西汉古城一座,位于大海北村西,原地名叫“城顶子”,在潮白新河东岸,东城墙170米,南北城墙各残长330米,西城墙已圮于潮白新河。
  公元前33年
  芦台出土的铭文砖:“竟宁元年,太岁在戊子,卢乡刘吉造。”竟宁元年汉元帝驾崩,皇太子刘骜嗣位,为孝成皇帝,时逢戊子年。卢乡铭文纪念改元政事,彰显当时芦台作为乡邑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卢”字与“芦”字在汉代通用,未秀穗为芦,秀穗后为苇。刘吉是掌管乡事的乡老。汉代县以下设乡、亭、里三级建制,乡辖10亭,100个里;亭辖10个里。里想当一个行政村。七里海村落当属雍奴县、卢乡所辖。
  583年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设幽州,废渔阳郡,无终县并入幽州。七里海属幽州雍奴县。
  619年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七月,唐于边塞置十二军,芦台设“障塞军”(蓟州南二百里)。唐开元十九年(731年)改“障塞军”为“静塞军”。这是芦台军的前身。
  742年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雍奴县为武清县名的含义和通七里海的两条河流相关。一是清泉河,二是从章武县入雍奴境的清河。县名取章武的“武”字和清泉河的“清”字。见民国年间吕式斌著《今县释名》武清条:“水经注,㕉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东至雍奴县,西入笥沟(三角淀,七里海上源)。又云,清河自渤海章武来,东北至泉州入滹坨。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为名。”七里海属河北道幽州范阳郡武清县所辖。
  894年
  唐末,乾宁元年(894年),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其子刘守光因夺父妾,囚父佣兵自立,于梁乾化元年(911年)僭称大燕皇帝。七里海成为刘守光屯兵之地。造甲城为司制盔甲之所,西塘坨、红土坨、白沙岭、赤碱滩等,都是刘守光驻军之地。
  925--927年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在芦台南部滨海建芦台场。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到芦台军驻防的3500名魏州效节军作乱,杀死易州刺史兼北面水陆转运招抚使、芦台军使乌震。原芦台军使房知温率芦台骑兵剿杀乱军。从三月二十一日中午,一直追杀到次日凌晨。乱军向西南方逃窜,夜不择路,入七里海湿地沟塘沼泽,横尸遍野。史书记载:“翌日尽戮之,脱于丛草沟塘者十无二三,适夜窜于山谷,稍奔于定州。”魏州骄兵从此根除,株连3500户家属数万人,驱至漳水河上游全部杀之,漳水(漳水原在章武县入海今黄骅岐口)为之变色。
  935年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与契丹主耶律德光定下盟约,把幽州、蓟州等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七里海随入契丹,后不久契丹改称辽。辽设燕京路,析津府,香河县,七里海属香河县。
  1004年
  多次北伐欲收复北方失地的北宋,都以失败而终。于1004年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议定以白沟河为界,包括泥沽海口的海河部分,都成为界河,双方设障,漕运断绝。辽为解决漕运军饷,支持旷日持久的宋辽战争,在界河以东开凿了多条萧太后运粮河及辽运河,遍及今武清、蓟县、宝坻、宁河等区县。多条漕运河道,都与七里海相通,七里海成为船舶避风候潮的漕运港湾。当时,北塘、宁车沽尚未成陆,宁车沽引河未成,东通蓟运河漕运故道只有罾口河。
  1048年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北的商胡大决口,这是黄河第三次大改道,入卫河由天津入海,直到1194年黄河第四次大改道从山东入海。此次黄河改道携带泥沙造陆,使七里海东南部的塘沽、北塘、宁车沽一带成为陆地。
  1123年
  金朝在辽的后方东北崛起,宋联金共同灭辽,于1122年将辽灭掉。按宋金两国盟约,金将燕云十台州的6州之地还宋,包括幽蓟二州。宋朝于1123年设燕山府清化县。七里海属清化县。芦台场曹金兵破坏,七里海芦苇三大财源断其一,即饲马、煮盐、编织。
  1125年
  两年之后,金国举兵攻宋,于1125年复将6州之地收回。仍恢复辽之建制,七里海仍属香河县,金恢复芦台场。
  1172年
  
  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在芦台场仓储之地新仓镇设置宝坻县,含“国之大宝”,储存堆积“如坻如京”之义。七里海属中都路大兴府宝坻县。
  1272年
  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设大都路大兴府宝坻县。元代大兴漕运,蓟运河改称运粮河,原通七里海的辽金漕运故道都加以疏浚。七里海成为元政府屯粮之地。2008年112国路施工在七里海发掘发现元代储粮的窖址,排列十分密集,同时发现烧制青砖的元代官窑。它填补了元代文化遗存的空白。
  1400年
  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设梁城守御千户所,所治在梁城(今宁河镇)。1401年俵口于姓始祖于本从军随都督陈贤征战,因功升任梁城所指挥佥事,定居俵口。
  1403年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在宝坻县设立银鱼厂,专门监收七里海和蓟运河流域的银鱼。银鱼在明清两朝均列为宫廷贡品。
  1465年
  明成化元年(1465年),明朝宫廷御马监草场设于七里海。为监收七里海渔苇税和管理御马监草场,大内太监汪直立庄于七里海。
  1731年
  清雍正九年(1731年)三月十九日(4月25日),分宝坻县之梁城所置宁河县,七里海属宁河县。
  1753年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县令屠祖赉主持建造潘庄西七里海王家务引河桥,名“屠公桥”。
  1756年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户部批准设置宁河县第八里,管辖武清、宝坻、宁河、天津和津军厅五县厅在七里海行洪区计172村,专门监收渔苇赋税(水草科)。津军厅指海防驻军饲马所用草场。
  1779年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县令关廷牧主编的首部《宁河县志》成书,七里海列为县志八景之一,名为《七里烟波》。
  1801年
  清嘉庆六年(1801年),直隶发生特大水患,武清、宁河、宝坻成为泽国,宁河城(今宁河镇)被淹,乡民择高地逃生,芦台场盐斤全部冲化,滩田毁坏138副。天津城墙淹浸21阶。
  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在芦台设立通永镇驻总兵。统辖17营:镇标2营,兼辖通州、山永二协北塘等4营(镇标左营、右营,州协左营、右营,石门路营、张家湾营,蒲河营、采育营、乐亭营、山永协左营及右营、北塘营、丰顺营、玉田营、山海路营、宝坻营)。通永镇总兵为正二品,受提督和副将统领。1880年为加强海防,直隶提督统兵驻防芦台,到聂士成统辖期间,达30营,计30000人。不含通永镇17营地方驻防之兵力。

知识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古代巨泽七里海》

出版者:线装书局出版

本书讲述了古代巨泽七里海包括开篇语、当代七里海简介、七里海成因年代、《水经注》中的七里海、七里海的牡蛎堆积、牡蛎堆积与蚝山、七里海名称考、七里海考古、七里海考古待解之谜、元代屯军地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七里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