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保护七里海的意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09
颗粒名称: 古人保护七里海的意识
分类号: K928.621
页数: 2
页码: 85-86
摘要: 本文讲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七里海湿地的保护意识和智慧,以及现代科学对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视。七里海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时也是生物物种之“库”,但面积逐年缩小,主要是淤湮和盲目开垦造成的。古代劳动人民意识到七里海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要求保护七里海的生态环境,限制盲目开垦种粮。这些理念和行动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关键词: 古人 保护 七里海

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地球仅存的有限湿地,越来越珍爱。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时也是生物物种之“库”。古人在认识七里海湿地的重要性方面,远不如今天,但他们的意识理念也是先进的,在古代劳动人民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随着历史的推移,七里海的面积逐年缩小,主要是淤湮和盲目开垦造成的,这在古代早有人认识到了,并且提出要求保护七里海的生态环境,限制盲目开垦种粮。从清代《宁河县志》“七里海”条注的按语中可以看出当地农民保护七里的意识。“七里海,邑之受水处也。《明世宗实录》计二百五十二里,与现在广袤之数悬绝。盖由沿海浦溆,日就淤浅,附近居民往往报升为业,已非复曩时之旧矣。邑有大泽,潦可为容,旱可为蓄,邑之利也。论者,乃惜其弃为污池,谓耕之,岁可得粟百万斛。论似可听,但熟查情形,则有不然者。斯邑地本卑洼,雨水过多,全恃七里海为容蓄,况青龙湾、筐儿港之水,皆以此为归。倘有司不察,听其认耕,或反以开荒增赋为已最,视小利而废大泽,一遇霖雨,辄泛滥成灾,为害孰甚?此《畿辅通志》所为殷忧长虑也。毋俾雍塞,水患庶可息欤。”
  上述关于保护七里海的记载,按白话文说,其内容是:“七里海是县里储水的地方。明朝世宗实录记载计二百五十二里,与现在宽广之数相比,是相差太悬殊了。其原因大概由于沿海的水边日渐淤浅,附近的农民往往报升土地成为自己的产业,使七里海已不像先前的样子了。我们县里有这么一个大泽,雨季涝了可容纳积水,旱了还可以蓄水,这是有利于本县的。有人议论此事的说,把七里海变为污地,若开垦它,每年能得粮百万斛。这种说法似乎有理,但详细察看情形就不对了。我们县地势本来就低洼,雨水过多,全靠七里海容纳蓄存,况且青龙湾、筐儿港的水,都汇入归纳到这里。倘若管理的官吏不予细察,听其报升土地认耕,或者反说开荒增加赋税,是自己尽力有功,这就是为了小利而将大泽废了,一旦遇有霖雨到来,就会泛滥成灾,你说危害是哪一种大呢?这是《畿辅通志》中所忧思长虑的。凡留心地方事业的人,应当想到大泽之利益,不让它雍塞,水患就可能避免了。
  按照古人的上述现点,批评的正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者,为了无休止的索取而破坏生态平衡。当时他们还不可能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迟早会遭到自然界惩罚的规律。但他们认识到,七里海这个天然大水库,旱可蓄存,涝可容纳排泄,对全县人民的利益是巨大的。从古人保护七里海的理念可以让人想到都江堰秦代的水利工程,以“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兴修的水利工程,相沿两千多年,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知识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古代巨泽七里海》

出版者:线装书局出版

本书讲述了古代巨泽七里海包括开篇语、当代七里海简介、七里海成因年代、《水经注》中的七里海、七里海的牡蛎堆积、牡蛎堆积与蚝山、七里海名称考、七里海考古、七里海考古待解之谜、元代屯军地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七里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