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考古待解之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99
颗粒名称: 七里海考古待解之谜
分类号: K872.21
页数: 3
页码: 38-4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七里海地区进行大规模考古活动,发现元代墓葬、房址、灰沟和砖灶等遗存,其中发掘的元代窑址和窑穴数量很多,推测是储粮的窑穴,表明当时附近有驻军或村落。《宁河县志》记载,西塘坨、造甲城等聚落自唐代以来就有驻军的历史遗迹。另外,在武清区东肖庄发掘的清代房址附属设施保存完好,极有可能毁于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据清代水患资料记载,最严重的水患是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的特大水患,使直隶全省严重遭灾。
关键词: 七里海 考古 待解之谜

内容

2008年,随着国道112线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考古专家曾在宁河县七里海地域首次进行了大规模考古活动,分别在宁河县杨家岭、北大岭、西塘坨及武清区东肖庄等四处遗址,共发掘发现元代墓葬4座、房址3座、灰沟1条、砖灶3座。其中在宁河县西塘坨、北大岭、杨家岭三处元代窑址和窑穴的发掘,填补了宁河地区古代文化遗存的空白。尤其在七里海西塘坨发掘的窑穴数量很多,十分密集,每个窑穴的间距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直径在1.6米左右,窑穴采取了十分严密的防潮措施。从其结构和防潮功能推断,这是储粮的窑穴,说明在元代这一地域附近曾经有驻军或村落。据《宁河县志》记载,西塘坨、造甲城等聚落,自唐代以来就有驻军的历史遗迹。造甲城南五里红土岭就是五代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驻兵之所。造甲城传说在唐代就是司制盔甲之所。这些元代遗址,应是这一带历史的延续。另外,元朝时期,七里海有五河连通海河和蓟运河,是漕运兴风时期的避风港和储转基地。
  武清区东肖庄发掘的3座清代房址,均用青砖垒砌而成,且房址的附属设施保存完好。现场的房址内保存有当时人类在房址内居住时的遗迹。在房址墙体外侧有排水沟以及道路。考古专家称:“发现附属设施如此齐全的清代房址,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是非常少见的。”经采访当地老年人都没有听说过此处有古代房屋。对此,专家解释说:“在这些清代房址上部覆盖有一层很厚很纯净的黄色淤积土,这些房址极有可能毁于突如其来的洪水。”(以上资料根据2008年8月7日媒体报道,“宁河首次大规模考古,新发现下待解之谜”整理)东肖庄位于武清县东南部属陈咀乡,在永定河故道的北岸,北运河的西岸,这两条运河一遇水患,经常泛滥成灾,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可能性很大。
  据清代水患资料记载,最严重水患当数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的特大水患,使直隶全省严重遭灾。这次大水淹没宁河县城,使地方史料断代,嘉庆年间知县等官员失考,天津城墙淹没二十余级。(详见后附《嘉庆六年特大水患》)
  考古工作者七里海考古留下待解之谜之一称:“元代砖窑遗迹保存完整,烧好的青砖为嘛没有用?有未出窑的烧制品,全是青砖,是比较昂贵的建筑材料,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烧制好的青砖未加以利用,这是考古工作的一项存疑。这种现象不可能是水患所至,应该是和蝗、旱、地震及战乱灾害有关。笔者查阅《中外大事年表》(翦伯赞主编)、《纲鉴易知录》和地方史志记载有关元代的史事,可能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政乱和连年的灾荒有关。上一年“夏四月,旱、蝗、民饥。”“秋八月,山崩,地震(大都)。”1328年“秋七月,帝崩于上都”。(据《纲鉴易知录》卷七)泰定皇帝死,朝政大乱,各地聚众起事者多起,因连年久旱,“因之大饥,民相食。”“燕南、山东、河南等路饥。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内乱起。”(据《中外历史年表》)怀玉在大都即位,改元天历,称为文宗,由此进入乱世之秋。第二年大都路(京师)的饥民达六十七万六千余户。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天灾更为严重,“水旱、疫、民饥。”秋八月,京师地震,鸡鸣山崩。鸡鸣山即涿鹿山,在河北省宣化东南,“鸡鸣山崩,陷为池,方百里,人死者众。”(据《纲鉴易知录》卷七)第二年又旱、蝗、民饥。各地起义者、朝政反叛者如烈火此起彼伏。七里海烧制未用的青砖,可能在这个天灾人祸的乱世之秋。
  考古过程,依据史事客观地分析推断,是憎爱分明不可少的。关于元代粮窑的发掘证明当时七里海有元军屯驻,当代有地名遗存为证,请见《元代屯军地》。
  关于清代房址毁于突如其来的水患之说,可能毁于嘉庆六年(1801年)特大洪水,清代档案资料记载这年的洪水是空前严重的。请见下面两篇专题文章。

知识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古代巨泽七里海》

出版者:线装书局出版

本书讲述了古代巨泽七里海包括开篇语、当代七里海简介、七里海成因年代、《水经注》中的七里海、七里海的牡蛎堆积、牡蛎堆积与蚝山、七里海名称考、七里海考古、七里海考古待解之谜、元代屯军地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七里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