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堆积与蚝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96
颗粒名称: 牡蛎堆积与蚝山
分类号: S759.992.21
页数: 2
页码: 26-27
摘要: 本文讲述了牡蛎是介壳软体动物,属瓣鳃类,以左壳附生于岩礁之上,栖息在河流与浅海低潮线附近的沙泥质滩中。牡蛎在七里海区域内形成了大面积的牡蛎礁,是4000年以前河口浅滩留下的痕迹。古人把七里海区域内的牡蛎礁视为山川名胜,视为京东幽州地区滨海名胜。
关键词: 牡蛎 堆积 蚝山

内容

牡蛎是介壳软体动物,南方称为蚝,属瓣鳃类,体有左右二壳,表色淡黄,有紫色放射腺数条,分泌物粘胶状,肉色白柔软,肉柱只一枚。它以左壳附生于岩礁之上,栖息在河流与浅海低潮线附近的沙泥质滩中,对水质和泥质的要求较高,现河口因水质污染情况严重,已不适合牡蛎的繁殖和生存。有人把牡蛎与海螺视为同种,是错误的。它的俗名叫千层蛤,它与南方的江蚝在形状和习性上完全不同。是七里海、蓟运河流域所特有的物种,与海螺也完全不同。《本草纲目》记载,牡蛎可以药用,中药牡蛎粉即烧壳成灰而制成。南海人以牡蛎壳砌墙,烧灰粉饰墙。在天津滨海平原发现的大面积的牡蛎礁,都集中在七里海区域和蓟运河流域。有的深度达四五米,这就是古代河流入海口中的蚝山。是由牡蛎黏液粘连相聚而成。《辞源》对蚝山条注解:“蚝初生海旁,止如拳石,四面聚结成堆,有高至丈如山者,俗称蚝山。”1947年《辞海》条注称:“相连如房,呼为蛎房,晋安人呼为蚝,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渐长至一二丈者,崭严如山,俗呼蚝山。”
  清代《宁河县志》在“山川”篇中,对蚝山和蛤山有如下按语:“蚝蛤乃水族之房物耳,聚散无常,本不可以山名,其负房鳞集,层累如山,俗因以山呼之。故存之,以成山川之胜”。在“题咏”篇中,专载有古人的《蚝山》诗。
  种别龙宫结体灵,盘根水底峙山形。
  胚胎已孕河光白,荦确犹含海气青。
  日上斜烘房密栗,风回微拂浪清冷。
  截流万古疑为柱,谁转层峣入北溟。
  清代诗文中所指的蚝山就是北塘河口中的牡蛎礁。七里海区域内的牡蛎礁,是4000年以前河口浅滩留下的痕迹。因而保护现有的牡蛎堆积遗迹,对人类认识过去是十分重要的。
  古《宁河县志》把蚝山视为山川名胜。因为宁河有水无山,只有山水相依为显地方风水形胜。
  所以古人把蓟运河口中的蚝山看成是众山川之水泄海的锁匙。故存之,以成山川之胜。“宁特古幽州之一区耳,踞海萦河,淀沽棋布,泽国也,蚝蛤隐峙海隅,为众流锁匙”。视为京东幽州地区滨海名胜。

知识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古代巨泽七里海》

出版者:线装书局出版

本书讲述了古代巨泽七里海包括开篇语、当代七里海简介、七里海成因年代、《水经注》中的七里海、七里海的牡蛎堆积、牡蛎堆积与蚝山、七里海名称考、七里海考古、七里海考古待解之谜、元代屯军地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七里海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牡蛎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蚝山》
相关作品